在廬山的腳下,有一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龍門溝。村裡有家廬山農墾的印刷包裝廠。這裡住的幾乎都是農墾人,家家戶戶總有那麼一代或兩代是包裝廠的職工。或許是因為“墾荒”的使命,才把大家從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使龍門溝這曾經的他鄉成為了如今的故鄉。
我生在龍門溝,作為農墾的第三代,這裡自然是我名副其實的故鄉了。那時村裡的人并不多,一百五十餘戶、三百八十餘人,遠離城市喧嚣,回歸炊煙袅袅。邁出家門,一泓碧水清澈見底,水中小魚往來穿梭。擡頭遠望,村舍青煙相映成趣,高樹低柳俯仰生姿。一個轉身,便能看到蝶舞花間,聽得蟲鳴清脆……整個村莊掩映青山綠水間。龍門溝,仿佛是我童年的整個世界。
那時的龍門溝,似乎一切都與世隔絕着,唯一的出口是一條石子鋪就的路。那是條路面最寬處不到4米,最窄處至多2米的鄉間小路,修修補補、坑坑窪窪,彎彎曲曲地繞着大山蜿蜒向遠方。
小時候不知道遠方是何方,懂事後才知道,這條路承載着人們與外界的所有聯系。
這是一條民生通道,承載着農墾職工的生計。雖然村莊離市區僅20多分鐘的車程,但是人們得先走上一個小時才能到達車站。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物、用的器具都得經過這條路才能運進來,而外來的買賣則很少進到這裡。因為出門一趟不容易,所以人們總是要到很多用品都缺了才外出采買。而自打2011年單位改制後,原本在單位工作的一些農墾職工為了生活,紛紛走出了這座山。我的父母也是其中之一,在我的記憶裡,父母每天起早貪黑外出務工必經那條坑坑窪窪的路。這條路雖然走得坎坷,卻承載着我們的生計。
這是一條坎坷之路,萌生窮則思變的念想。小時候,山裡的夜分外涼也格外黑,外出時隻能借助月亮這盞“指路明燈”。夜裡幾乎很少人外出,因為這樣的路況再加上沒有照明設施,很多人吃了苦頭、栽了跟頭,包括我。
猶記得,12歲那年盛夏的一個周末,同學約我夜裡去她家做手工。山裡的夜很安靜,能清楚地聽到腳邊草叢裡蟲鳴蛙叫的聲音,月色朦胧,一個人走夜路心裡不免有些害怕,但也經不住少時的玩心重,仿佛什麼都能克服,就這樣我一路哼着歌乘着月光向同學家走去。走着走着,在我即将到達目的地時,擡腳間差點踩上一根“樹枝”。沒走兩步,越想越不對勁,我轉過頭想湊近看看到底是個啥,不曾想那根“樹枝”竟然“活”了過來,彎彎扭扭地滑進了草叢。
蛇!背脊發涼的我拔腿跑了起來。邊跑邊喊着“蛇、蛇、蛇”。沖到同學家裡時,驚魂未定的我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哭訴着剛才的經曆,大人們聽後紛紛為我捏了把汗……
這是一條小康福道,寄托感恩的情懷。白駒過隙,一晃到了2019年,新一屆場領導班子走馬上任,群衆的期盼他們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裡,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進了龍門溝。
要緻富,先修路。為了讓這條路舊貌換新顔,徹底解決大家出行難的問題,2019年新年剛過,廬山農墾相關負責人就親自跑、主力抓,磨破了嘴,跑斷了腿,就為争取修路的項目資金。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資金到了,這條路從王家村修到了茶葉屋,從茶葉屋連接到了龍門新農村建設所修的公路,貫穿全村的路終于首尾相連,通到了家家戶戶。公路兩旁也都裝上了路燈,夜幕降臨,一盞盞太陽能路燈齊刷刷地亮了起來,照亮了人們前行的路,也照進了人們的心裡。
修路中
如果說有一種光能照亮黑暗,那一定是希望之光;如果說有一種力量可以讓人心頭一暖,我想這一定是團結的力量。這條路因為年久失修,再加上“底子”太差,修建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向上級争取來的資金,維修資金缺口還很大。為了把人們的夢想變成現實,為了讓村裡的百姓能早日正常出行,廬山農墾各兄弟單位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共籌集到19萬元維修款。要知道,這對于身為困難企業的它們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但農墾人就是這樣赤誠、團結,農墾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農墾人的夢大家共同完成!
得知修路資金短缺,村裡的人沒有袖手旁觀,開始自發地募集資金。記得居民代表上門募集資金那天,88歲的奶奶顫顫巍巍地從上衣口袋裡拿出一個手絹包,緩緩打開,拿出幾張100元的鈔票,她有些激動地說:“我早就準備好了,一直等着你們呢!”奶奶的手略微有些顫抖,渾濁的眼睛卻直直地看着對方,在将錢交到對方手裡的時候,奶奶拉着對方的手說了句:“一定要把路修好!”奶奶的語氣十分堅定,她的話也讓我的心為之一顫,我想,這也許是她身為一名老農墾人的擔當,同時也是她對于新農墾人的期許吧。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籌集修路資金10萬餘元。
積水成淵,修路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夢想的光照進了現實。
修好的路
這是一條康莊大道,砥砺初心再啟程。如今,我雖然已經不住在龍門溝,但那裡承載着我兒時的夢。為了圓夢,作為農墾第三代職工的我将奮鬥終生。我的爺爺奶奶、父母在農墾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使命,從小耳濡目染的我也立志成為農墾人。長大成人後,我做到了,我身在農墾、長在農墾、工作在農墾,努力着、拼搏着,将強墾興企富民的使命進行到底。如今,我才真正意義上明白了農墾人那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背後的含義。
回家的路很長,但從不遙遠。它指引着我歸家的方向。轉身回望,還是那條路,蜿蜒曲折,但早已不是舊時模樣。路寬了,私家車、貨車你來我往;燈亮了,夜空中飄揚着廣場舞的曲調;房子建好了,越來越多的土坯房變成了小洋樓;人們笑了,我想那是幸福的模樣……記憶中的家鄉正在随着時間一點一點改變。
故鄉改變有多大,鄉愁就有多深。于我而言,鄉愁是一種記憶,是靈魂的大後方,那裡珍藏着生生不息的故事。這條回家路,是最美的鄉愁。
作者:劉璐
作者單位:江西省廬山綜合墾殖場黨政辦
來源:《中國農墾》2022年第6期 中國農墾雜志強國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