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管窺中國經濟政策調整及各行各業增長及改革輕重緩急的窗口。
3月5日,備受關注的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公之于衆,跟保險相關的内容,一共提及了7次,分别是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快推進工傷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繼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延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階段性穩就業政策;對不裁員和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明确提高中小微企業的返還比例、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
基本上,這7次表述,大部分保險是作為配角出現,是穩就業一攬子配套政策的其中一環。作為主角出現的,一是“兩大統籌”,偏更純粹的宏觀政策方面;一是“第三支柱”,則更市場化一些,并且是當下養老保險的破冰方向。
2022年,保險就這麼幹了!
穩定就業
保險姓保,不是泛泛而說的。
保險是非常複雜的金融産品,絕非圍繞收益率做簡單波動的理财産品,其功能是為人的生老病死提供風險保障,為工農業生産和跨國貿易保駕護航。風險保障不僅僅是出險後的經濟賠償,更重要的是協助降低風險的預期和影響。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需要保險發揮作用。特别是用好出口信用保險這個工具,對中小微企業意義重大。
疫情反複,地緣動蕩,出口面臨更大困難。已經咬牙苦撐兩年的外貿企業必須要及時分散風險,否則舉步維艱。此次國家要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的覆蓋面,就是要為實體經濟、對外貿易和中小微企業提供實質性幫助。
就在一周多之前,商務部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聯合印發《關于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的工作通知》,明确降低投保成本、提升理賠服務、加大産業鍊承保規模以及加大短期險保單融資力度。在穩外貿方面,保險沖在了前線。
構成中國經濟毛細血管的中小微企業,一方面是活力和韌性的來源,一方面也是容納就業的蓄水池。穩定就業,就必須穩定中小微企業,從銀行讓利,到保險出力,都是同一個邏輯。
養老保險
年複一年,第三支柱的熱度不斷攀升。
簡單說,構成我們未來養老的應該有三筆錢:政府主導的社保基金,也就說我們耳熟能詳的養老金,即第一支柱;企業雇主發起的年金制度,即第二支柱;個人自願參加的養老儲蓄計劃,即第三支柱。
上述所說的“全國統籌”,指的就是第一支柱,而養老的商業保險,就是第三支柱。市場化和商業性,是第三支柱的鮮明特征。
如何發力第三支柱?銀行、保險和基金都在競速和試錯。養老理财和養老基金在收益率上占優,但商業養老保險在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個人年金保險、專屬養老保險等領域能夠拓展更大市場。
事實上,監管一直鼓勵保險公司積極提供健康與養老服務,加強養老服務團隊的建設,發揮保險公司在醫療、養老行業資金優勢、産業協同優勢和客戶優勢,打造“保險 醫養”的産業鍊。
在3月2日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指出,第三支柱發展最滞後,迫切需要加快速度。“去年以來,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在積極穩步推進,但是也不能太着急,因為我們同時還要防範風險。”
第三支柱養老組合拳正在施展中,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範圍,養老理财産品試點擴大到“十地十機構”,養老儲蓄試點即将啟動,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業養老金業務也正在抓緊籌備。
第三支柱是廣闊市場,也是保險大有可為的天地。養老商業保險的長期保障性,是它區别于其他金融産品的比較優勢,也是“保險姓保”的安身立命所在。
防範風險
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一直是這些年金融工作的主旋律,此次提出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則是新鮮事物,意味着政府對風險的警惕性提高,需要更進一步的未雨綢缪。
最大的變數來自外部環境,黑天鵝和灰犀牛結伴而來,不确定性大幅提高。首當其沖的是俄烏局勢,這場足以改變二戰後歐洲秩序的戰争,對全球資本市場、大宗市場、能源市場的影響,是劇烈和深遠的。其次,美聯儲縮表,美元加息通道打開,也毫無意外将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持續調整,對新興市場尤甚。
另一方面,内部環境也在承受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政府工作報告将今年的GDP增速目标定為5.5%,雖然橫向比較仍然強勁,但相比疫情之前有所回落。不言而喻,當增長放緩,各種矛盾便會凸顯出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已經實施了存款保險制度,同時也在保險業、證券業、信托業等建立了保障基金,構築起風險的防火牆和防護網。但既然還要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說明決策層意識到分業保障的局限性,各顧各的,一旦面臨跨領域的金融風險,難免力有不逮。而從字面意思理解,覆蓋面更廣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将提升系統防範風險的能力。
保險居于全國一盤棋之中,防範和化解風險,是全部工作的底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