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皇帝的後宮,我們總會想到“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後宮佳麗三千人”等詞句,雖不能說很準确,但卻足見皇帝後宮之龐大。正所謂“三個女人一台戲”,如此龐大的後宮,又是如何管理呢?其實,後宮自有它一套獨立的運行制度。
品級制度:九級一百二十二人
唐承隋制,唐朝的很多制度均延續自隋朝,而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唐朝的後宮品級制度同樣延續了隋朝。唐朝後宮共分九級,每級人數同樣有嚴格規定,大緻如下:
第一級:皇後,後宮之首
第二級:四妃,分别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
第三極:九嫔,分别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
第四級:婕妤九人
第五級:美人九人
第六級:才人九人
第四至第六級統稱為二十七世婦
第七級:寶林二十七人
第八級:禦女二十七人
第九級:采女二十七人
第七至第九級被統稱為八十一禦妻
以上為唐初的後宮等級和名稱,唐玄宗開元年間,曾對嫔妃的稱号有所更改,但總體框架不變。而正如以上所述,唐朝皇帝如果要将後宮各個等級的嫔妃全部冊封滿,包括皇後在内将擁有122人的龐大隊伍。
不過,由于皇帝精力實在有限,終唐一朝,也沒有人能完成這一壯舉。唐朝皇帝之中,後宮數量最為龐大的乃是唐玄宗李隆基,包括王皇後在内,一共有38人。而後宮人數最少的則僅有寥寥數人,例如唐中宗李顯僅有思皇後趙氏和韋皇後兩人。
輪寝制度:皇後享有特權在“翻牌子”制度沒有出現之前,皇帝為了挑選嫔妃侍寝可謂費勁了心思,畢竟有的皇帝後宮太過龐大,大到自己都不一定能夠認識所有嫔妃,例如晉武帝便發明了羊車望幸。而唐朝為了使侍寝制度看起來更為公平一些,于是便發明了輪寝制度。
唐朝的輪寝制度,就是嫔妃侍寝按照月亮的陰晴圓缺來安排,每個月的前十五天,月亮是由缺至圓,因而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禦妻開始,一直輪到地位最高的皇後;而每個月的後十五天,月亮則是由圓至缺,因而十六至月底則反過來,由地位最高的皇後開始,一直輪到地位最低的禦妻。其中,皇後可以在十五、十六獨占皇帝兩天。而數量最多的八十一禦妻就隻能排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這九天裡。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輪寝制度在兼顧公平的同時,也體現了出了一定的尊卑有序。而且,正如前文所說,後宮位分雖多,但通常不滿編,除了唐玄宗多達38人外,唐朝皇帝後宮的規模普遍集中在數人至十數人,因此半個月輪一遍倒也不成問題。
不過,這種制度雖然大部分時期得以貫徹,但還是有很多皇帝别出心裁的發明了更多的選寝方式,例如唐玄宗發明的锉角媒人、蝶幸之法,唐敬宗發明的風流箭等。
選拔制度:共有四種方式進入後宮我們知道,明清時期的後宮嫔妃往往來自于選秀,那麼唐朝的後宮嫔妃又從何而來呢?從形式上來說,通常有四種方式。
1、禮聘:也就是豪門大族的女子或官宦人家美名遠播的女子,經過朝廷的篩選,然後禮聘入宮。這些禮聘入宮的女子大多出身高貴,他們有的來自皇親國戚、功臣勳親,有的則來自于豪門貴族,這些女子要麼品德出衆,要麼才氣逼人,要麼貌美如花。由于出身的原因,這些女子通常會受到皇家的優待,往往一入深宮就得以冊封,成為有名位、身份的妃嫔和女官。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七宗五姓”,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太原王氏,這些豪門女子就連皇家求親,有時都未必能成,而一旦進入後宮,便往往受盡禮遇。
2、采選:這個有點類似于明清時期的選秀,也就是朝廷向民間良家女中挑選女子入宮,這些女子通常被充入後宮或太子東宮,以及諸王王府,不過大部分都隻能擔任宮女,隻有特别優秀(主要以長相為主)的才會被冊為嫔妃、太子妃、王妃。
3、進獻:各級官員、番外使臣為了讨得皇帝的歡心,往往會将一些色藝俱佳的女子進獻給皇上,從而進入後宮。例如唐代著名詩人崔湜便為了自己的前程,而甘心将美豔的妻子和女兒獻給太子李隆基,送入太子東宮。
4、罪臣之女:官員獲罪之後,女兒被充入宮中似乎是長久以來一項“傳統”,不過這些女子往往成為宮中最底層的勞役,但也有個别能夠跳出苦海,從而進入後宮或擔任女官。最典型的便是上官婉兒,其祖父獲罪,她在襁褓中便和母親一同沒入宮中為奴,後來慢慢出人頭地,成為權掌機要、被皇帝寵幸的嫔妃。
綜上所述,出身不同,往往待遇各異,從禮聘到采選,再到進獻、罪臣之女,越靠後想要出人頭地的難度便越大,成功也就而越小。
作為後宮之主,皇後便是後宮的掌舵人,她們甚至比皇帝在後宮的話語權還要重,人員分配、執掌刑罰等等均由皇後操持,另有掖庭局、奚宮局、内仆局、宮闱局等各個部門各司其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