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悲慘世界的感受

悲慘世界的感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21:23:55
1導讀

這部文學著作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雨果耗費30年的時間創作出的宏偉巨作。用30年的時間來完成一部思想與心靈上的洗禮。這部著作創作的背景與作者雨果自身有着密切的關聯,雨果卷入政治旋渦,流亡期間感受到了世間疾苦,這也為《悲慘世界》這本書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1

雨果自己也說到:“世間的一切不幸,統稱為苦難”,如書中因饑餓偷面包而成了苦役犯的“冉阿讓”;因貧困堕落為娼婦的“芳汀”;因寄放而導緻童年受苦難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窮兇極惡貪婪的“德納第夫婦”;和善的“卞福汝主教”;窮困潦倒的“馬呂斯”;冷血不近人情的“沙威”……《悲慘世界》這本著作由于篇幅巨大,每個部分又細分不同的故事情節。開篇就是以一個行人要住店吃飯,卻屢不被人接待,但似乎這個行人和常人有所不同,他衣衫褴褛,身強力壯,樣子看上去又很兇猛,還拿着家夥兒。總之和周圍的人顯得格格不入,而這個格格不入的人正是這本書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們的主人公冉阿讓。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2

2命運的不公&靈魂的救贖

說到這,不由想問,為什麼冉阿讓想入住旅店吃飯睡覺,卻不受歡迎反而還被趕了出來?這便要從事件的起因說起了,僅僅是因為一塊“面包”,就讓冉阿讓判處苦役19年,刑滿釋放後,冉阿讓已經49歲了。可見,19年裡,冉阿讓的心靈上足以承受着無法言語的傷痛,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傾訴,這也讓冉阿讓的性情更加暴躁,出獄之後,冉阿讓的身份标簽就是“苦役犯”,并且持有一張黃色通行證,通行證上面寫着冉阿讓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人”。(書中說到,冉阿讓聽見這樣一句話“你自由啦”,那一刻不像真的,而且聞所未聞,一道強烈的光線,一道人世的真正的光線,突然射入他的心田。然而不久,這道光線就暗淡了,起初他想要自由,冉阿讓不禁目眩神搖,他以為要開始新生活,但是他很快就明白,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麼自由 ,釋放不等于解放,他離開監獄,卻沒有擺脫罪名)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3

當然了,除一個人外,那便是卞福汝主教,不但真誠的接待了冉阿讓,而且還救贖了他,即使最後的确是冉阿讓盜取了燭台等銀器,卞福汝主教沒有并揭穿冉阿讓,隻是後來這樣對冉阿讓說道:“不要忘記,永遠也不要忘記您像我做的保證,您用這錢是為了當個誠實的人。”冉阿讓瞠目結舌,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保證,卞福汝主教講這話時還加重了語氣,他又鄭重的說到:“冉阿讓,我的兄弟,您不在屬于惡的一方了,而屬于善的一方了,我買下了您的靈魂,我把您的靈魂從邪惡的念頭和沉淪的思想中贖出來,交給上帝了。”主教的這番話緻使冉阿讓真正的醒悟是在他拿了小傑爾衛的硬币後,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讓冉阿讓發生了改變,他開始自省自己的行為。其實,當冉阿讓喊自己是一個“無賴”時,就已經在走向光明聖潔的道路上了……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4

3涅槃後的重生

冉阿讓的這個硬币行為讓他自己哭了,這也是冉阿讓這19年以來第一次流淚。哭讓冉阿讓的頭腦也愈見清晰,他開始審視自己及靈魂,回想卞福汝主教對他語重心長說的那一番話,一直萦繞在腦海中,也真是這段話,引領冉阿讓走向光亮充滿愛的地方……後來便成為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5

馬德蘭樂于助人,幫助一切有需要幫助的人,人們會感恩這位善良的人,在這些人群中,有一位芳汀的婦人,說到芳汀她本是個漂亮的姑娘,有着一頭金黃的頭發,雪白的牙齒,而作者也這樣來形容她的秀發和牙齒“有黃金和珍珠當嫁妝,不過,她的黃金長在頭上,珍珠含在口裡”,這句話與後來芳汀所遭受的事情形成強烈的反差(秀發被全部剪去 ,兩顆門牙也被拔掉……),芳汀這樣做全是為了她可愛的小女兒珂賽特,但芳汀永遠都不會知道她可愛的小女兒遭受的苦難正是源自于她當時輕信了德納第夫婦。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6

4人性的良知

那麼徳納第夫婦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作者也給出了答案,這類小人,一旦受了邪念的煽動,很容易變得窮兇極惡,這個女人具有悍婦的品質,這個男人是個無賴的材料,兩個人都可能最大限度的作惡,世間就有一種像蝦子一樣,不停地退向黑暗,他們不思前進,隻是回頭看生活,閱曆隻用來增加他們的扭曲邪念,而且越變越壞,心腸越來越烏黑醜惡,這一對男女就是這樣人。就是這兩個烏黑醜惡之人讓小珂賽特的童年飽受艱辛。至此芳汀最後悲慘的死去也再沒有見到她可愛的小女兒。确切來說芳汀的死還離不開一個人,因為他間接給了芳汀緻命的一擊(芳汀的孩子)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7

他便是沙威,一名警察,或許是出生在監獄的緣故,他的性情比較威嚴,長相也似兇惡。就是這個人從小說的開篇直至結尾,一直與冉阿讓連帶着關系(沙威總想着抓捕冉阿讓),在這個反複的過程中,沙威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一個行善的惡人,一名苦役犯,卻富有同情心,即和藹,又樂于助人,心腸寬厚,總以德報怨,以怒道化仇退,重憐憫而輕報複,甯願斷送自己也不肯毀掉敵手,救助打擊過他的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神壇上,超凡脫塵而接近天使”,因為沙威似乎找不到他的信仰和自己遵循的原則了……失去了這個支撐的原則,沙威想着自己沒有理由活在世上了,沙威不得不承認的是,人世存在善良,并且這名苦役犯早就是善良的,而沙威不知道的是他自身也在剛剛變善了。他很厭惡這樣的自己。最後,隻聽見了“噗通”的一聲……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8

5結語

在《悲慘世界》中的這些苦難,“最幸福”的苦難莫過于馬呂斯和珂賽特,他們最終走向了幸福的殿堂……作者的序言自述說到:“借此文明的鼎盛時期,隻要還存在社會壓迫,隻要還借助法律和習俗硬把人間變成地獄,給人類的神聖命運制造苦難,隻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窮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饑餓而生活堕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孱弱,還不能全部解決,隻要在一些地區還可能産生社會壓抑,即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隻要這個世界還存在愚昧和貧困。那麼,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其實,看完了書籍,所寫的感想也即于此,總結出一句核心價值的話語,就是世間所有的苦難都需要一個因素才能克服——

悲慘世界的感受(悲慘世界承受苦難的同時)9

這本巨作揭示反映的是苦難的醜惡一面,但贊頌傳達的是善良、有愛、真誠的一面。“苦難”一詞包含着世間衆生,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即使是有一番作為的人,亦或許是碌碌無為的人,不同的人不同地經曆不同的苦難自然會千差萬異……正所謂:“挫折經曆的太少,才會覺得雞毛蒜皮都是煩惱。” 當你經曆了太多的真實與辛酸,便自然會從中明白人生道理。在《悲慘世界》 一書中,我們借作者之手感悟了他人的痛苦,似乎看懂了悲慘卻又深陷其中,但可貴的是依然在找尋幸福的真谛。

文|大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