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Facebook因改名“Mete”,馬克·紮克伯格押注“元宇宙”迅速登上熱搜,恰似大地一聲驚雷,在疫情中多少震撼了一下世界。
其實,更為震撼的是,一本日本新書《内向優勢》披露的事實:
紮克伯格也是一個内向者,他是一名優秀的演講者,也有很多精彩的語錄,但他并不擅長接受采訪和進行公司内部的溝通。
即便Facebook已經成長為一家享譽世界的公司,但組織内部溝通不足仍然是一個問題。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創始人紮克伯格後來成功地展示了他的領導才能,他花時間與管理層的每一位成員交談,讨論了公司當前的目标以及公司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
紮克伯格這一點,讓内向者多少有談論的資本和自豪的榜樣。
《内向優勢:性格内向者的潛在競争力》的新觀點:内向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與衆不同的能力,關鍵是你如何使用它。
内向的人,請闖出一條你自己的路
小時候的我,腼腆、害羞、内向、完蛋。和作者神農祐樹一個樣。
一輩子隻能這樣了嗎?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完全在于自己。
小學和初中時,比較内向,路上見到老師也不說話,心裡說老師好,與從小父母離異有無關系,卻也不好判斷。能避開老師就跑,偷偷跑回家裡,從大門縫裡看老師經過家門口不遠處的大道。
還有幾乎不端别人家的飯碗,姥姥姥爺一家都說我臉皮薄。有時到姥爺家玩,碰到吃飯,明明自己沒吃飯,他們問起吃飯不?我都硬說不吃。和弟弟正好相反,弟弟肯定上桌吃。時間長了,家族裡的人都知道我,外人可是不了解。舅舅取笑我說,臉皮薄,吃不着;臉皮厚,吃個夠!
那時候從農村入伍,高中又在城市求學,家庭貧困、缺少溫馨,高考落榜,比較自卑,缺少自信,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般,羞怯、腼腆,不願出頭露面,也屬内向型性格。因為寫稿,有個高中文化,逐步建立起自信,成了軍營内外小有名氣的“兵記者”。
結果,我開始一路開挂,上軍校,當排長,幹政工,改軍事,成了師團有名“複合型人才”,一路上,有“會寫”這項獨到技能,撐起了我的青春和幹事創業的風帆。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句子,用在内向者的改變和逆襲上非常之貼切。
思想的變化,導緻行動的改變。
行動的變化,導緻習慣的改變。
習慣的變化,導緻人生的改變。
用作者的話“内向的人,請闖出一條你自己的路”,無外乎3條:
三點我都做到了,所以我活出屬于自己的内向者的人生。我也笃信作者開篇的話:不必改變你的内向型性格。
掌握3條内向工作法,把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
書中列舉内向工作法:細分工作,拒絕多餘的工作,創造安靜的工作環境。
作者闡述了一個颠覆性的觀點,番茄工作法并不适合内向型性格的人。
大家知道的番茄工作法,是一種每工作25分鐘就休息5分鐘的循環工作法。效果是“把你的時間分成幾部分,這樣你會更專注、更高效。”
對于内向者,細分時間保持專注,不如細分工作有用。
因為内向者啟動慢,往往屬于英格蘭足球隊,超級慢熱型,甚至上半場結束了,他們還沒有進入最佳狀态!
内向者的慢熱型節奏,往往被番茄搞得神魂颠倒,疲憊不堪。
要命的是,内向者不能像現代職場上的通行做法,讓多個任務齊頭并進,效率奇高。
内向者應該把工作一項一項安排好,完成一項工作之後再開始下一項工作,這樣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
即首先完成A,然後完成B,最後完成C.
如果再用“二八法則”适用工作層面講,公司大部分的銷售額是由少數員工創造的。
那麼,内向者容易被激勵消耗,減少不必要的工作尤為重要。
但這并不是單純地要我們減少工作量,而是我們應該找到真正重要的工作,并為此努力——所謂“集中精力幹大事”。
最重要的是,要徹底排除不必要的刺激。
因為如果能夠創造一個可以讓内向者集中注意力的環境,他們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如果你是員工,上面3條自己争取;如果你是老闆,要努力為内向者員工創造條件。
這下終于把内向者工作法搞明白了,真不易。
掌握3條内向社交法,進行高質量的社交
書中列舉内向社交法:當一個傾聽者,敢于拒絕别人,做一份“周末零計劃”。
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正是内向者的最佳優勢。按照作者說法,人們往往隻關注“說話”的技巧,但“傾聽”的技巧同樣重要。你既可以适當附和對方、鼓勵對方發言,又可以恰如其分地提問、引出新的話題。
傾聽在交談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作者這樣總結說:
内向的人一般不擅長臨場發揮,這并不是什麼問題,内向的人隻要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就可以了。
内向者的腦回路很長,他們做事面面俱到,這就意味着他們可以多角度、更深入地解讀對方的話。
内向者善于傾聽,這是内向者打開正确的生活方式的一把“鑰匙”。
《道德經》《大學》和阿德勒心理學,确實證明了這一點。有幾點體會,剛好契合内向者,不說話無疑變成了他們的天然優勢。
一是不必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哪怕對方的話語在你的“射程”之内,也等對方說完,不到必要打斷時,千萬不能打斷,這樣既不禮貌,也可能不能抓住對方海闊天空的全貌。
二是傾聽時要注意姿勢和體态,表示在用心聽,用整個身心在聽。
不是邊聽對方講話,邊幹别的事,顯得漫不經心,顯得不重視對方,給對方留下“沒必要繼續說”的話柄。要用點頭、眼光注視,或者嗯、啊、噢等詞語回應。
三是用高質量的提問,引導對方繼續說下去。
比如,我真的不知道這個,您能否再詳細介紹一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話一點兒沒錯。因為我方說得少,言少不失,言多必失。
因此,少說話、多傾聽,說該說的話,辦該辦的事,這是内向者的成功之道。
至于做一份“周末零計劃”則更有意思,要不說作者是個鬼靈精。
他的意思是說,周末在沒有重要事情的情況下,把恢複精力的時間放進計劃裡,這就是“零計劃”。
因為,對于容易疲勞的内向者來說,安排過多過重的日程是大忌。
這樣也是給我們緊張的生活留白,符合辯證法噢。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作為内向者看看這本書,簡直如獲至寶啊,原來你還有這麼多揚長避短的本事呢;作為外向者看看這本書,簡直恍然大悟啊,原來你需要了解你身邊内向的朋友,更好地相處和交往。
書名叫《内向優勢:性格内向者的潛在競争力》。
最後,讓我們鄭重說一聲:内向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與衆不同的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