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12點56分之後的奔跑,大概是宋雪這輩子跑得“最快”的一回。
地震來襲時,她正搭乘朋友駕駛的汽車從海螺溝附近的共和村前往磨西鎮。霎時間山崩地裂,巨石混雜着泥土滾落,石塊沖破車窗将駕駛員的大腿砸斷,坐在副駕駛位的宋雪堪堪躲過了緻命一擊。她掙紮着下車,安頓好血流如注的朋友,沿着山石滾落的公路,開始了有生以來最賣力的一次奔跑。
她一路跑着、爬着,拖着虛脫的身體找到了救援隊伍,又返回現場等待了4個多小時,直到重傷的朋友被救出。
宋雪當時并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村落從地震的那一刻開始就變成了“孤島”,塌方和泥石流阻斷了500多名村民與外界的聯系。而她,是第一個逆行之人,又是無數逆行者之一,隻是大家逆行的理由,略有不同。
宋雪看見家中房屋垮塌十分傷心
為了朋友
女孩上演地震版“勞拉快跑”
宋雪在安置點小有名氣,很多人都記得地震當天她幾乎是爬着到了鎮上求援,甚至正在搶險的四川路橋工作人員見到她,也會問一句:“你就是當天跑出來的女娃子嘛?”
當地村民都誇贊宋雪是救人英雄
然而,回想起剛發生不到兩天的經曆,宋雪卻苦笑搖頭,仿佛這已是一個久遠的記憶。
那天中午,她原計劃到磨西鎮上采購一些生活用品,正好朋友要駕車下山,她便搭了一個順風車。當行駛到進入鎮子前的最後一個“回頭彎”時,她看到了天地崩塌的場景:迅速垮塌的山體伴随着宛如鐵錘敲打地面的聲響向他們襲來。幾乎是一瞬間,前面的車輛就被迅速“推開”。
一塊大石頭從他們的車窗飛入,狠狠地砸在了駕駛員徐偉的大腿上,坐在副駕駛位的宋雪有幸躲過一劫。但此時他們的情況并不樂觀,身邊的山石還在不停地滾落。
宋雪乘坐的車子被滾石砸壞
宋雪很怕,但沒有慌,她用力推開車門将徐偉扶下車。舉目四望,前方後方的道路都已被山石砸斷,塌方并未停止,如果一直待在原地,他們必死無疑。
“我必須跑出去叫人!”宋雪不知道當時哪裡來的勇氣,或許是從14歲開始她就上山采蟲草,攀爬過無數的懸崖峭壁,鍛煉出了農村女孩特有的矯健身體。總之,她将受傷嚴重的徐偉拖到了公路邊較為安全的位置後,開始了一路狂奔。
宋雪說,當時腦子裡沒有任何念頭,隻有一個字:跑!躲過落石,跨過土坡,宋雪跑了大約1公裡多的路程,體力耗盡的她并沒有放棄,跑不動了就用爬,最後拖着虛脫的身體爬到了磨西鎮上。
“我朋友還在裡面!”宋雪明白,徐偉還等着她救命。但原路回去救援已經不可能。通過共和村村支書徐康瓊,他們聯系到了當地應急救援的專業人員。消防戰士得知消息,立即制定戰術從山的另一頭冒着餘震和塌方索降救人。宋雪則給戰士們當起了向導。
大腿骨折的徐偉靠在一塊大石後面,奇迹般地等來了救援的消防戰士,救援整整花了4個小時,直到徐偉被送上救護車輛,宋雪才離開現場。
宋雪褲子上還殘留着救援司機時留下的血迹
為了村民
村支書甘願走上“驚險之路”
塌方的泥石流在公路上墊起一個高高的拱破,踩着松垮的石頭翻越,下方便是百米懸崖。突然大地一震,山上的石塊順着土坡向下滑落。“快跑!”走在坡上的人隻能用盡全力往前飛躍,身後的人則快速後退。幸好隻有零星的石塊落下,有驚,無險!
這是記者往返共和村的路上遭遇的一幕,此時已是震後第三天。在面臨餘震頻發、山川随時會崩塌的時候,依舊逆行上山,僅此一次的體驗,便足以讓享盡平和之人後怕,從未覺得死亡如此貼近。
但徐康瓊卻在第一時間,選擇了這樣的逆行。
通往共和村路上有車輛被滾石砸壞
徐康瓊是共和村的女書記,地震發生時,她身處摩西鎮。震後,通往共和村的所有道路都已經被封,山裡的電話信号也已經完全中斷。
“村裡人怎麼樣了?”“有沒有受傷?”“有沒有吃的?”一連串的問号出現在徐康瓊的腦海中,但卻沒有一個問題她能夠得到答案。
得回去!她很快做了決定。村裡足有500多人還在山上,有老人,有小孩,她擔心沒有她在,他們會着急、會害怕、會混亂。于是,當天晚上,徐康瓊便組織了一些在鎮外的村民,跟着武警戰士進山。
共和村其實并不遠,平常半個小時就能抵達,站在河對岸的磨西鎮,遠遠就能望到村裡的房舍。但大量的山體滑坡,讓很近的村落一下子變成了“孤島”。
沒有路隻能開辟出一條新路。情況緊急,即使是大家在後續新聞報道中看到的鐵索當時也未曾搭建。徐康瓊一行人原本想翻過一片山嶺繞路前往,結果還沒走到就再次發生了大面積塌方,他們隻能又退回原地。
他們嘗試走到河灘中,找到一根此前架設輸送溫泉的管道,管道上有鐵索,似乎可以吊着鐵索過河。但這樣的過河方式,在普通人看來幾乎是天方夜譚,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湍急的河水當中。
“他們看我是女同志,特意告訴我:‘徐書記,到了河中央會特别的晃,你就往上看,千萬别看河水。’”徐康瓊咬咬牙,硬是跟着武警官兵和其他男同伴們翻了過去。
但這并不是最後一道關卡。
他們還需要翻閱兩個山頭,才能到達共和村。徐康瓊回憶說,餘震伴随了他們一路。一邊躲着落石,一邊摔跤。“撲爬跟鬥的走了幾個小時。”最終,他們終于走進了共和村。
大量房屋倒塌損毀,缺水,缺帳篷!這是徐康瓊回到村後最直觀的狀況。最緊缺的時候,甚至幾家人隻能輪流喝一瓶礦泉水。徐康瓊組織村民設置了安置點,在空地上搭起了農村的簡易窩棚。擋不了風,就把最暖的位置留給老人和孩子,年輕一點的,就圍坐在火堆邊取暖。
村民在簡易救災棚裡共渡難關
徐康瓊組織大家把家裡能夠搶出的糧食集中起來,盡量解決大家的溫飽問題。随後,她又聯系磨西鎮的救災指揮部,轉移了傷員,處理了遇難者的遺體。組織大家搶通了部分道路,尋找到一處山泉取水點,解決了村民的喝水問題。
受災村民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9月7日,在安置點見到徐康瓊時,她神色疲憊卻淡然了很多。說起這幾天的經曆,這個堅強的女書記忍不住淚流滿面。不過她不用再擔心村民們的生計了,生命通道也已經打開,外界的物資正被武警、消防、民間救援的戰士們一袋一袋背進山來。
徐康瓊書記
為了父母
他們選擇翻山越嶺回家
9月5日中午,在外打工的肖林剛剛和妻子宋雪通了電話,妻子說要出村去磨西鎮采購,短短5分鐘後,地震便突發,妻子的電話便再也打不通了。
“丢下手上的活兒,我馬上就往家裡趕。”身在古紮縣的肖林立刻乘車向泸定出發,但卻發現泸定到磨西鎮的路已經走不通,随後他又回到古紮,再次打車前往康定,輾轉搭乘朋友的車終于到了磨西鎮。幸運的是,妻子宋雪死裡逃生,兩個孩子也安然無恙。
但是,肖林的老父親仍然在共和村,父親的安危一直牽挂着肖林的心。第二天上午10點,肖林聽說救援人員在林家河壩的位置架起了可以過河的滑索,他沒有任何猶豫,立刻走上了回家之路。
當天晚上,他終于回家看到了父親,幸運的是老人在地震中跑了出來,但家基本上已經毀了。别人問他為什麼冒着危險回家,肖林說:“這是一個男人、一個兒子的職責。”
村民家中受災嚴重
像肖林這樣為了親人逆行進山的村民不在少數。地震發生時,共和村村民楊林在道孚縣打工,聽說家裡發生地震,他第一時間選擇了回家,因為他的父母都生活在村裡。6日上午,他通過滑索過河,翻山越嶺回到了家中,得知父母因為地震時正在地裡勞作而躲過了最危險的時刻,楊林才放下心來。
村民通過臨時搭建的鋼管橋回家查看情況
不光是男人,村裡的女孩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逆行回家。
在外打工的彭美從泸定徒步走到了磨西鎮,但因為道路不通,她沒能第一時間回到村裡。7日中午,武警官兵架設好過河的鋼管便橋,沒有帶一身換洗衣服、鞋襪的彭美穿着一雙高跟鞋踏上了回家的之路。翻山越嶺時,一位朋友給了她一雙拖鞋,才讓她免受腳上的痛楚。
走到家門口時,彭美眼眶濕潤,因為眼前的家,已經被泥石流完全掩埋。這個她從小成長的地方,已經找不到昔日的蹤迹。但幸運的是,彭美的母親拼命逃了出來,甚至家裡的狗子也還活蹦亂跳。
“隻要家人還在,家就還在。”彭美說。
為了大愛
他們用肩膀搭起生命通道
9月7日清晨,磨西鎮林家河壩河面上,一座完全用鋼管拼接起來的鐵橋上開始忙碌起來。
這是當天武警官兵和救援隊伍合力架設的通往共和村的生命通道。武警四川省總隊的戰士、神鷹救援隊新鄭大隊、一支來自重慶巴南的救援隊伍,以及當地的民兵戰士們,用肩扛用背駝,将一箱箱礦泉水、方便面、帳篷、汽油等物資通過鐵橋,向着共和村出發。
武警戰士背負糧食在鋼管橋上逆行
鐵橋為什麼是生命通道?
震後兩天時間,從河灘進入共和村是救援隊員想到的最佳方案。一支來自重慶巴南的救援隊隊員介紹說,9月6日,救援人員通過抛投繩索的方式與對岸的村民協作架起了一座滑索,該救援隊隊長袁志成成功滑過滑軌,還通過滑索将共和村一名小朋友送到了母親手中,母子倆在河灘上相擁而泣的畫面,感動了很多人。
救援隊員将共和村的孩子背出
然而,滑索僅能供救援人員和少數村民通過,不僅危險還不能運送大量物資,難以解決受災群衆物資緊缺的問題,村裡的老人、婦女兒童也很難通過滑索過河。
四川康定民兵鄒濤告訴我們,之前要過河隻有滑索,為了安全考慮,他們選擇從另一條路翻山進入共和村,但整個過程他們足足用了5個小時。進村後,他們僅能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無法将傷員帶出“孤島”,最終也隻能由指揮部派遣直升飛機将重傷員轉移出來。
但在短短一天時間裡,救援隊員們奇迹般地架起了這座鋼管鐵橋。雖然橋面隻有幾根鋼管,承受不了太大的重量,但它已經可以成為多數人的通路,也為仍在山上的400多名群衆打通了物資運輸的通路。
武警戰士背負糧食在鋼管橋上逆行
但正是有了這座橋,記者才得以跟随運送物資的救災人員第一次走進了被困兩天的共和村。
近距離跟随救援人員進山,方能真切地體會到消防官兵的艱辛。
武警四川總隊官兵背糧上山救援共和村村民
渡過河灘,僅僅是這次運送任務的開始,到達共和村還需要翻越面前的山嶺。可供通行的隻有一條幾乎稱不上路的山路,救援隊員在山林中一路攀爬到山頂後,還需要沿着兩邊都是懸崖的山脊艱難通行,稍有不慎便可能發生意外,前方人員一直在不停地提醒:兩邊都是懸崖,大家一定要小心。
武警四川總隊官兵背糧上山救援共和村村民
這樣的路,即使空手徒步,對于普通人來說,也艱難異常。但是,武警四川省總隊的武警戰士,救援隊的隊員、當地民兵戰士以及志願者們,卻背負着沉重的物資,一步步的向着山裡走去。
一名武警戰士背着物資上山,汗如雨下,口中卻輕輕哼唱:我為你翻山越嶺,卻無心看風景。
經過約2個小時的路程,戰士們終于走到了村民車輛可以到達的公路邊,各類物資已經碼放在馬路邊。前來接應的村民們想要感謝,戰士們卻腼腆地擺手示意。
短暫的休息後,他們又列隊出發。下山,再來。
上遊新聞記者 彭光瑞 冉文 羅永攀
來源: 重慶晨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