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星
樊星(湖北)
年輕時,《山楂樹》是我們最喜歡吟唱的歌曲之一:“歌聲輕輕蕩漾在黃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廠在遠處閃光,列車飛快地奔馳,車窗的燈火輝煌,山楂樹下兩青年在把我盼望。哦,那茂密的山楂樹呀白花開滿枝頭,哦,你可愛的山楂樹為何要發愁……”在那個廣播喇叭裡成天播放高亢、激越的歌曲的歲月裡,我們喜歡吟唱那些散發出濃郁的“小資情調”的歌曲——從《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因為其中有着淡淡的感傷?
那時,誰會想到多年後,那些一度因為是“靡靡之音”而被禁的歌曲會重新回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我至今記得1980年代初聽當紅歌星蘇小明唱《山楂樹》赢得熱烈掌聲和喝彩聲的感人情形。後來讀王蒙的長篇小說《戀愛的季節》,目光也在這一段文字上久久停留:“不論是趙樹理還是周立波、康濯,他們總是不像蘇聯作家、俄羅斯作家那樣抒發豐富多彩乃至神奇美妙的内心。中國作家可能寫得很幽默、智慧、通俗、激烈,尤其是真實、生動、純樸,但他們從來不像蘇聯作家乃至舊俄作家寫得那樣美,那樣豐滿。這也許正是蘇聯文學裡充滿了幸福、生活、光榮、愛情,而中國的文學作品裡淨是被騙後的覺醒、翻身後的感恩、識破奸詐與顯露忠誠……的緣故吧。”
“為什麼我們甯愛唱蘇聯的歌曲——雄鷹、山楂樹、藍色的頭巾、海水吻着海岸、紅莓花兒、霧、夜莺、白桦、褐色的眼珠……為什麼我們的歌詞裡沒有這些?我們的歌詞裡如果有了這些,算不算小資産階級情調呢?我們的歌兒為什麼不能表達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内心呢?”這樣的問題,惹人遐想,值得探究。
很快,世俗化浪潮高漲的年代來到了。激烈的生存競争中,那些感傷的“小資情調”好像已經被掙錢的焦慮、貧富分化的冷酷沖淡了許多。然而,讀書界此起彼伏的沈從文熱、張愛玲熱、林語堂熱不是仍然在守護着那份溫馨、懷舊、感傷的情感家園嗎?還有從當年的電視劇《渴望》的轟動一時到前些年的電影《山楂樹之戀》以及後來的《芳華》蜚聲影壇。
終于有了一個機會,來到張藝謀拍攝《山楂樹之戀》的取景地,位于宜昌夷陵區的百裡荒景區。這裡,“山楂樹”已經成為一個熱門景點了。在一個靜靜的清晨,我來到那棵山楂樹下。那銘刻着“相約山楂樹,情定百裡荒”和“張藝謀《山楂樹之戀》取景标準機位”的石頭,烘托出那棵老樹的不凡氣象,令人想起電影中那個清新、樸素、感傷的愛情故事。
在那個愛情居然莫名其妙成為文學的“禁區”、文化生活也極其貧乏的年代裡,像老三與靜秋那樣的愛情故事仍然發生了。一切都普普通通也甜甜蜜蜜,可誰能料到故事的結局是突如其來的悲劇。這段真實發生過的往事,終于因為作家艾米的小說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而在40多年過後為人傳誦,堪稱佳話。在今天人們對愛情商品化、遊戲化、多元化的現實已經司空見慣的生活中,《山楂樹之戀》卻成功喚起了大家對往事、尤其是純情往事的美好回憶。
其實,當今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純情故事也時有所聞。例如10多年前關于四川兩位鄉村老人相愛一生的“愛情天梯”的報道,還有上海一位老人在愛妻去世後畫下300多幅畫緬懷往事,成為“網紅”的新聞,以及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在逆境中不離不棄、相依為命,有的甚至在死神降臨前在病床前舉辦感人至深的婚禮……這些感傷的傳說,都和董永與七仙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一樣感天動地,令人肅然起敬。
有人在愛情生活中見異思遷,也有人互相牽手、白頭偕老;有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也有人珍惜平凡、一生無悔。是個性的不同還是緣分的神秘?一言難盡。
站在山楂樹前,浮想聯翩。蓦然回首,發現這棵老樹面對的,是一派壯闊的風景——蒼山如海,還有,在群山間湧動的浩渺雲陣。清涼的山風一陣陣撲面而來,令人體會到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的仙風遐想,還有曹雪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飄渺思緒,耳畔回響起1980年代傳唱一時的那些純情歌曲——李谷一的《鄉戀》和朱逢博的《滿山紅葉似彩霞》,當然,還有鄧麗君的《在水一方》,還有,是的,還有《山楂樹》。
在那個思想解放、激情燃燒的年代裡,純潔的愛情也如期歸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與一棵樹、一座山、一片清涼的風景,還有無邊無際的思緒,就這麼怦然相遇在這個甯靜的清晨,百裡荒因此而令人難忘。
漸漸地,朝霞灑滿了山間。一對對情侶或牽着手,或舉起拍照的手機,向那棵山楂樹走去。那裡,已經成為新的傳說,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來此流連,體會純情。他們中間應該有人記得山楂樹的故事吧,并把那首老歌傳唱下去。
【作者簡介】
樊星,男,1957年生于湖北武漢,祖籍河北邢台。文學博士。湖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當代文學與文化思潮的研究。1997-1998年,美國俄勒岡州太平洋大學訪問學者;2007年,德國特利爾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2016年,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 著作《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曾于1998年獲湖北文藝最高獎——屈原文藝獎。論文《全球化時代的文學選擇》曾于2001年獲中國文聯2000年度優秀文藝論文一等獎、于2003年獲湖北省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1999年獲得“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稱号、2009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武漢大學“十佳教師”稱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