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大概十年前,我和我的小表妹在外婆家住着。那時小表妹正讀小學,舅舅舅媽要教她背這首《出塞》。我主動請纓,用石筆在水泥地上把這首詩寫下來,然後給小表妹講它的意思。
我還記得曾經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過,作者說自己對“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的印象,是萬古長風撲面而來。
王昌齡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家境一般,年輕時曾在嵩山學道,27歲左右去過河西走廊和玉門關,他的邊塞詩大概就是寫于這個時期。30歲左右考上進士,先後做過幾任小官。和絕大多數天才文人一樣,雖然才華橫溢,卻并不發達,一直輾轉做着小官。不過期間也認識了李白、孟浩然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才華橫溢的人大多有點恃才傲物,他們有時候對自己對影響力估計錯誤,不知道自己随口一句話能傳出去很遠,以至于不禁意間就得罪了不少人。就像柳永寫“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牢騷的時候,怎麼會想到自己的詞會被皇帝聽見,結果下一次考中的時候直接被刷下去呢?
坎坷的人生經曆給了這些天才詩人充足的創作素材,我們後世的人也因此獲得了文化寶庫。
王昌齡非常擅長寫七絕,在盛唐詩壇上,他的七絕最多也最好,被人稱為“七絕聖手”。
(2)回到《出塞》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一下子把我們帶入曆史長河中。詩人看到眼前的關隘和明月,想到了千年前的秦漢時候的關隘和明月。這句中運用了互文,不是說明月是秦代的而關隘是漢代的,而是秦漢的明月、秦漢的關。
秦漢時期是中國大規模開邊的時代。秦朝的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漢武帝更是把長城修到了玉門關。詩句看起來有點無理,畢竟詩人能看見的應該是唐朝的明月和關,但是他這樣一寫,就讓我們回到了秦漢時期,讓我們意識到,這邊關千年來從未有真正的和平,給人一種厚重的曆史滄桑感。
第二句“萬裡長征人未還”,史傑鵬老師說“這句詩不是寫一時一地,而是寫古往今來”。從家鄉跋涉萬裡來到邊塞的将士,有多少人能夠回去呢?曆朝曆代的戰争都是如此殘酷,冷月照邊城的情形一直沒有改變。“萬裡”一詞與第一句的時間感對應,是一種空間距離變大的感覺。
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用典頗多。
《古詩課》裡解釋說:“龍城,是指漢代匈奴大聚會的地方,相傳匈奴人信奉龍神,所以把聚會的地方稱作龍城。“我在百度查到的是說,龍城指曾經打到過龍城的衛青。也就是”龍城“、”飛将“各指一位名将。我覺得這個解釋也挺有道理的。
飛将,指西漢時的将軍李廣,擅長騎射。他當右北平郡太守時,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将’,幾年都不敢闖進北平一步。
陰山,我在《敕勒歌》那篇讀書筆記(就是《古詩課》的第2篇讀書筆記)裡專門找了地圖,它在黃河幾字彎的一橫那裡,是阻隔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秦漢的長城很多就建在陰山上。而陰山腳下,正如《敕勒歌》所寫的那樣,陰山腳下牧草豐美,是遊牧民族很重要的牧場。原先陰山是匈奴的地盤,後來被漢朝奪取了,匈奴就失去了南下的重要根據地。
這三個意象一疊加,我們馬上就能感受到戰場那種金戈鐵馬的氣氛。
百度裡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着安定的生活”的願望。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覺得直白地把詩歌中的寓意寫清楚了就失去那種美感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時候是最美的。當然如果我們要考試的話那就另當别論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