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百善孝為先的來曆

百善孝為先的來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9:45:30

百善孝為先的來曆?百善孝為先,父母過世,兒女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内不結婚,不外出遠處,不貼紅對聯,不撤孝号隻有三年過了才撤孝号這是中華祖先傳統文化古代所有人,都要守孝三年,在喪期中,皇帝是也不能結婚的所以這種古禮,也代表着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守孝從古代到現在,已經很古老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百善孝為先的來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百善孝為先的來曆(百善孝為先守孝三年的來源)1

百善孝為先的來曆

百善孝為先,父母過世,兒女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内不結婚,不外出遠處,不貼紅對聯,不撤孝号隻有三年過了才撤孝号。這是中華祖先傳統文化。古代所有人,都要守孝三年,在喪期中,皇帝是也不能結婚的。所以這種古禮,也代表着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守孝從古代到現在,已經很古老了。

孔子說,父母去世了,應當守孝三年是必須的,這才能讓我們心安理得。一個君子,父母去世了,内心痛苦萬分,飯都吃不下去,幹什麼都沒意思,整夜失眠憂愁萬分的情況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孝,所以三年内不娛樂不出遠門玩,自古人類都有七情六欲,所謂父母情大于天,沒有父母十月懷胎,那有你的出現,父母為你付出幾十年,難道三年都不守孝嗎,當然了守孝也不是法律規定,不是受人之托,完全是自己内心痛苦而形成的,你若不守孝别人能把你咋地。

孔子說三歲小孩才能走路離開父母的懷抱,三歲之前是父母最辛苦的時候,對孩子細心撫養,無微不至的照顧,更不要說以後還要養育你二十來年了。換鄰居親戚照顧了你三年,他們去世後,這份恩情你不應該報答嗎。所以說守孝三年,就是父母養育兒我們的回報。

孔子有個學生膽大妄為他叫宰予,他說如果把三年守孝改為一年行不行,孔子說,你如果這樣改的話,那你把你父母養育之恩改為一年行不行,把你生下來養你一年就不用管了,你會自己生活嗎。

孔子說别說三年了,實際上父母的慈愛遠遠大于三年,你三歲以後,還要把你照料到二十多歲,你說這個恩情,守孝一年,說的過去嗎,你的良心去哪裡了。宰予一句話沒說出去了。

西方文化的影響了我們國家和禮儀道德,在西方父母就是愛,愛和養育之恩,用中國文化理解它不是一個意思。

守孝屬于養育之恩的一個報答,愛是什麼這個我也不知道,我沒有被愛,也沒有愛過誰。我隻知道父母對我很好,我必須回報,就算他們打我罵我那也是恨鐵不成鋼。

在古代忠孝仁義是衡量一個人的人品準則。沒有忠孝你無法進入官場,社會地位也很卑微,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人品和道德,就看他守孝三年是不是真的。

古人對于守孝很嚴格,不管你官多大,如果官場上有人父母去世了就必須守孝,如果沒有守孝,很快會被彈劾,嚴重的說很可能皇帝不錄用你。在戰場打仗的士兵或者官員如果家裡發生了喪事,可以上報皇帝,他會給你準假回家效忠的。還有戰場是士兵在戰争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家裡發生了喪事然後他準假後,把父母的喪事辦完了還沒有守孝,于是皇帝把他叫回來繼續上戰場,這時他就穿着白孝衣上陣,這叫起複。起複一般分倆種,一是人老了還鄉了,家裡有喪事被皇上叫回來的。另一種是還鄉守孝被叫回來的。可想而知儒家的思想精髓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對于現在的忘恩負義的人應當醒醒了,如果連父母都不孝,如何在社會中立足。

古人曰:生而養之,斷指可還。生兒為養,斷頭可還。為生養之,永世難還。就是這道理,生你的人給你了一個活路,你都不報恩,那你就沒有人的最基本信念和品德。沒有生你的人,把你撫養大更是要好好的回報,更不用說守孝三年了。應當永世難還。這是中國的古代禮節。一直到了現在都有。

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有記載,皇帝駕崩後,如果遇到快要結婚的皇帝,先不發喪,等皇帝結婚後,第二天才可以發喪。這樣才不失禮制,皇帝都要遵守制度的。執政三年,也得守孝,是中國文明的精神。古代的法制出于人的内心,并不是根據社會而定的。守孝是自己内心的發現的。不是法制規定的。尤其是沒有牛奶的時代,人們全靠哺乳喂養。一個母體要付出多大,自己一個人吃飯,可能要喂養幾個孩子,自己的體質不一定能支撐下去。這種慈母之心,難道不值得守孝嗎。

孝不是咋們嘴邊挂的,它是發自内心的對父母的尊重。所以孔子說當父母去世了心裡确實有三年的懷舊之心,守孝懷念父母,想想三歲那會父母如何對自己的。(寫着寫着我流淚了,母親過世一年多了我的心依然痛苦萬分)

孝經是十三經之一,它說父母孝是小孝,天下孝是大孝也是忠。當官為人做事沒有大孝,如何為官,做官應為天下蒼生為主,天下老百姓就是自己父母應為忠。孝經的重點為孝敬天下之人才是本質,執政之人應當為天下之人為忠。用這個道理的基礎來從事工作。這是中國文明的道德觀也是人生觀。孝經的主要内容。

關注我,帶大家走進儒家思想學習曆史潮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