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8 06:5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
傳承
南風乍起,笙歌處處。5月17日晚,浙江音樂廳,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主辦的胡素銀音樂大講堂《傳承》在這裡舉行,這也是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繼黃琦、趙俊師生音樂會之後推出的音樂表演優勢專業教學成果的第三場集中展示。主講人胡素銀給自己定位了“生”和“師”的雙重身份:作為學生,通過這次講座,向去世兩年多的恩師周小燕緻敬,彙報自己秉持師訓,依然耕耘在教壇、相守于學生、相伴于音樂的努力;作為浙藝的資深聲樂教師,她将攜弟子陳芬芳、劉偉、葉雯、錢思舒、袁春、馮斯凡、陳愛菊、胡韻等,在“大講堂”上邊教邊演、邊講邊唱,展示對民族音樂文化和音樂表演藝術的執着堅守與堅定傳承。
胡素銀為國家一級演員,第八屆、九屆浙江省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音樂家協會聲樂專業委員會顧問。曾是民盟浙江省委會委員,2005年11月榮獲文化部“第七屆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
1961年,胡素銀從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結業分配到杭州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曾在《白毛女》《軍隊女兒》《南方來信》《小二黑結婚》《江姐》等劇中扮演喜兒、海英、阿霞、小榮、孫明霞等角色,鋼琴伴唱《紅燈記》中出演鐵梅。文革期間她在杭州通用機器制造廠當了一名磨床工人,後成為工廠廣播室播音員。在工廠待了八年之後重返杭州歌舞團,擔任主持人,并在歌劇《不準出生的人》中擔任央金、小尼瑪、小達娃等多個角色。
1987年調入浙江藝術學校(現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擔任聲樂老師,跟随周小燕先生數十年學習聲樂藝術教學,任浙藝聲樂教研室主任至退休。期間帶領教研室全體教師完成了聲樂教材建設,主持課題《浙江民歌演唱的演變與發展》等。主要論文《越劇聲樂教學初探》《民族聲樂教學的使命》在全國性民族聲樂研讨會作宣讀交流,并被多次轉載或收錄。她從藝半個多世紀,長期深耕教壇,為學校培養了陳芬芳、章小敏、徐莉芹、陳愛菊、陳小雲、陳藝、範展翅、劉偉、葉雯、錢思舒、李穎穎、雷瑩、袁春、程育青、金晶晶、馮斯凡、胡韻、謝璟等一批優秀學生。擔任九一器樂班、九六音舞班班主任,德藝并育,業績斐然。
這場“音樂大講堂”,選取的都是聽衆耳熟能詳的曲目,甚至還有戲曲選段。“在我的認知中,浙江戲曲和本土音樂一直是互相汲取養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戲曲,從廣義上說屬于音樂戲劇的類型,她是中國式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戲劇。我剛進浙江藝術學校當老師,最先教的就是越劇專業學生的聲樂。”胡素銀說,把浙江地方戲曲元素放進這場“大講堂”,不僅是她的音樂理念,也是一種從教紀念。
講座的主題,胡素銀斟酌了很久,最後定了簡單卻又沉甸甸的兩個字“傳承”!“傳承什麼?除了音樂的技藝和審美,我更多想傳承給學生的,是為人民唱好歌、當好聲樂教師這兩點。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是烙印在我們這一代人血液裡的,文藝為什麼人?就是為人民。我年輕時,和杭州歌舞團同事組成‘烏蘭牧騎小分隊’,到浙江建德、富陽的山區,爬上一個個山頭為村民演出,哪怕山上隻有一戶人家。是人民滋養了我們,我們應該把民族的音樂帶給人民。當好聲樂老師,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對恩師教誨的傳承。我對聲樂迄今不敢松懈的那份熱情源于周小燕老師對音樂的那份執着和熱愛。今年清明期間,我到上海給先生掃墓,想到先生将近90高齡,還給學生連續上課五小時,有時連吃飯都顧不上,誰要是勸她歇一下,她就跟誰急。在聲樂教學上,她就是楷模。我是老師,我的學生很多也當了老師,我希望他們能将這份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這場“音樂大講堂”選在浙江音樂廳舉行,也有一份傳承意念在,1999年周小燕教授曾帶着周小燕歌劇中心師生在浙江音樂廳演出,胡素銀迄今難以忘懷。
個子瘦小的胡素銀,哪怕七十多了,為了聲樂教育依然元氣滿滿。“籌備這次音樂講堂,學校給了大力支持。講座很多事情我也得操心,年紀大了,有時真挺累。但我再累,想起那些與學生朝夕相對的時光,他們喊我胡老師,孩子一樣歪着頭靠在我肩上,我好像又渾身都是力量了……”胡素銀一直說,推開教育這扇門才發現,世界上原來有這樣一個地方,讓人那麼滿足又那麼踏實。教師這個工作,讓她和學生一道望見了人生最美麗的風景,那裡春風拂面,芳華綻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