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奧運之火緩緩熄滅後,為期17天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随之正式落下帷幕。閉幕式上,五環焰火升起,它再次喚醒了2008年的美好記憶,也将成為北京冬奧會的美好回憶。
這次北京冬奧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派出了3名注冊記者、4名非注冊記者,全程報道“雙奧之城”成功舉辦,見證新時代中國兌現莊嚴承諾,為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
北京冬奧會,哪一個瞬間讓他們最難忘、最動容?以下是這7位特派記者分别給出的答案。
龔潔芸:與衆不同的“雙奧”旅程
北京冬奧會,是我第三次的冬奧會采訪之旅。繼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之後,我又一次來到這裡,采訪屬于中國的第二屆奧運會。
這是一屆與衆不同的冬奧會。2014年的索契,2018年的平昌,我會非常享受最後一天的閉幕式,然後在第二天打包、整理,回國。這一次,不一樣。
當我觀賞完冬奧會的閉幕式,回到酒店,将在第二天開啟集中隔離14天的“閉關生活”。之後,才能回到久違的上海。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為了打造一屆安全的冬奧會,為了所有參賽運動員的生命安全和賽地人民的安全,北京冬奧會使用了“閉環”管理措施。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每天隻能在酒店、賽場、新聞中心三點一線奔波,還要戴着厚厚的N95口罩,同時牢記“一天一核酸”的紀律。即便是采訪運動員,都要隔上一米多的“鴻溝”。
從最初的忐忑不安到進了“閉環”之後見到井然有序的防疫要求,處處善意提醒的志願者,以及看到外國記者們自覺自願地将他們的高鼻梁戴進N95口罩裡,由衷地感歎,北京冬奧會的防疫措施雖然“嚴格”,卻是全球嚴峻防疫形勢下可以供全世界參考的一屆大型賽事。
疫情下的采訪是辛苦的,卻又是幸運的。之前兩屆冬奧會,我隻是參與者,這一屆家門口的冬奧會,我就是見證者——每每聽到外國運動員和媒體說“太棒了”“謝謝”“希望下次再來中國”,心底就會湧起暖意,就像14年前的夏天一樣。
在北京,我在五棵松運動中心看女冰比賽時,回想起當年姚明在這裡拼搏的身影,在首都體育館為隋文靜/韓聰奪冠歡呼時,回想起中國女排的姑娘們……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場館,成了這次冬奧會的比賽地,14年後故地重遊,又有多少人可以和我有同樣的經曆?
在全世界最美的“首鋼大跳台”,我見證了谷愛淩和蘇翊鳴的“1620”和“1800”——這是我過去兩屆冬奧會還略顯陌生的項目,如今卻随着年輕人的精彩一躍而歡呼雀躍……
我想起了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采訪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那個夏日。跟着北京冬奧申委團隊又蹦又跳的同時,許下了“2022北京見”的願望。
謝謝你,北京,讓我沒有錯過這段寶貴而又難忘的“雙奧旅程”。
姚勤毅:寂寞,空虛,冷
寂寞、空虛、冷——用這句出自周星馳喜劇電影的經典台詞,總結我作為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駐地記者”的感受,十分貼切。
寂寞,是因為2月2日抵達賽區後,外國記者壓倒性的數量優勢。新聞中心的工作間裡,酒店的餐廳裡,短駁大巴的車廂裡……好不容易看到幾張黃皮膚的臉龐,一聽口音立刻斷了念想——原來是日本記者。
雖然,本屆冬奧會有谷愛淩、蘇翊鳴這樣的新看點,但過往冬奧會“重冰輕雪”的報道慣性,還在起作用。等“大牌”運動員要比賽了,再轉戰張家口也不遲,許多記者是這麼打算也這麼做的。
空虛,是對于冬季項目的知識儲備不多,肚子裡貨少,心裡沒底。當了11年的體育記者,我現場報道過兩屆夏季奧運會(2016年巴西裡約、推遲一年的2020日本東京)和兩屆亞運會(韓國仁川、印尼雅加達),之前積累的專業知識、采訪資源、積累人脈,這回幾乎都派不上用。尤其張家口賽區全是雪上項目,從零開始學習規則,了解打分依據……一夜之間,我仿佛回到當年剛入職時的忐忑不安。
“冷”,就更直觀。過往報道綜合性大賽,習慣了日均30攝氏度的白天,一件T恤、一條短褲輕裝上陣。這次頭一回報道冬奧會,天天“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天氣,僅出門前的着裝環節,就要耗時近10分鐘。晚上睡覺室内外有将近50攝氏度的巨大溫差,極其幹燥的環境,都讓我這個自視身體底子不錯的上海人,第一次有點“吃不消”了。
但冬奧會很快化解了一切——酒店可口的餐食、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幫我排憂解難、志願者們的熱情服務以及中國運動員們的出色發揮,讓我不但開始找到報道冬奧會的感覺,也體會到冬季運動項目的魅力和樂趣,更開始享受在張家口賽區的生活。
18天,天寒地凍,離開時,我的心裡是暖暖的。
海沙爾:我的第一次,酸爽又美妙
我是一名攝影記者,這是我第一次報道冬奧會,甚至是我第一次報道世界大賽。冬奧,是經曆過才熟悉的名詞。
做好時間規劃管理,是參與冬奧報道的第一門功課。熱門比賽在哪天,公交大巴以及高鐵轉換賽區的時間等,需要提前做好規劃,即使面對突發狀況,也要迅速安排好應變行程。
北京冬奧會,中國隊最終奪得九塊金牌,我很榮幸拍攝見證其中八塊金牌的産生過程。這個世界沒有完美,那一塊沒有拍攝到的金牌,也許就是此行美麗的遺憾。
張家口賽區女子空中技巧決賽現場,溫度是零下二十六攝氏度,讓幾乎所有經曆各種國際大賽的攝影大師們也猝不及防。我準備了10塊相機電池,沒拍多久幾乎全都成了“廢品”,以至于在現場攝影記者們減少按快門的次數,選擇性拍攝熱門選手。
寒風裡,厚手套和貼在身上的暖寶寶,都變成硬邦邦的多餘用品,我的雙手在拍攝結束六小時後,才慢慢恢複力量和握拳感。看着自己皮膚開裂的手指,我在第一時間很害怕:是不是不能再按快門了?自己雖然躲過一劫後,但我在第二次前往張家口賽區時,聽聞噩耗:那天一起戰鬥的新華社攝影記者,食指神經系統壞死,基本沒有痊愈希望!
一張張奧運照片的背後,是每個攝影記者提前四到六小時抵達現場占位、踩點後的勞動結晶。這17天,很累但也很爽,冬奧會似乎一轉眼就過去了,每天我都鼓勵自己再多拍點吧。下次在家門口拍奧運會,真的不知道要猴年馬月了。
珍惜美好,知足中進取,感謝每個人給予的幫助和鼓勵。
陳華:“Taotao, Olympicchampion! I’m so proud of you! ”
作為一名采訪過4屆夏季奧運會、5屆世界杯的“老家夥”,北京冬奧會倒是我的冬奧會采訪報道“初體驗”。雖然隻是擔任一名非注冊記者,但2022北京新聞中心專業的媒體服務,讓我感覺輕松吊打十年前的2012倫敦夏季奧運會。
不過,最讓我動容的北京冬奧會瞬間,是美國選手阿什莉·考德威爾在痛失金牌後,擦去眼淚,然後主動擁抱金牌得主、中國選手徐夢桃的時刻。她還喊着送出誠摯的祝福:“Taotao, Olympic champion! I’m so proud of you! ”(“桃桃,你是奧運冠軍! 我真為你驕傲!”)
比賽輸了,但不輸格局。考德威爾一聲“桃桃”親切的呼喚,一句“我為你感到驕傲”真摯的肯定,讓全球無數觀衆動容。大家都在感慨:這才是奧運會該有的模樣;更多人認為,考德威爾擁抱徐夢桃激動慶祝的場景,是真正的體育精神展現,“體育才能讓人們走到一起,而不是政治和其他的東西”。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和世界沖突、猜疑日益升級的特殊背景下,這個世界一度讓我們感覺到有些陌生。北京冬奧會如期順利舉行,為世界各國冰雪運 動健兒提供了最好的競技舞台,搭建起增進友誼的橋梁,向世界發出“一起向未來”的召喚,凝聚起人類團結的力量。
北京冬奧會賽場上,一個個溫暖的擁抱,一句句真誠的鼓勵,一張張友善的笑臉,無不印證體育運動完全可以打破偏見、跨越國界、跨越種族、超越政治;無不印證運動員之間的友好交流、共同進步可以超越比賽本身,與競賽輸赢無關,呈現奧林匹克最好的樣子。
就像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開幕式緻辭說的那樣:“我們要向世界證明,競争激烈的對手也能夠和平共處、彼此尊重。這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使命,讓人們在和平競争當中團結一心。奧運會總是搭建溝通的橋梁,絕不會築起一道道高牆。”
秦東穎:三億分之一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是北京冬奧會對世界的承諾。滑真冰、模拟滑雪、旱地冰壺……在上海,南方人已經伸手觸及了冰雪運動的模樣。當我作為北京冬奧會非注冊記者來到北京,采訪賽場外的老百姓和他們的生活,更進一步真切實感到我們已經兌現了承諾。你,我,他,他們……都是三億分之一。
在北京印象最深的是去什刹海冰場的體驗式報道。早在去北京前,就計劃一定要去什刹海。幸運的是,我們到訪的那天是這個冬季開放的最後一天。曾經照片中北京人冬日嬉戲的什刹海冰場,就在我的腳下。北京“老炮們”背着手,在冰面上自由滑行;不擅長滑冰的人們,玩冰車、冰上龍舟……同樣樂趣十足。與北京大爺的交流中,他說上海也有滑冰場啊,我說是的,但這麼大的自然冰面還是很神奇。
因為冬奧會的舉辦,很多人的生活因此發生了改變。比如延慶張山營鎮的農民郎恩鴿,他是北京延慶海陀農民滑雪隊的隊長、冬奧火炬手和城市志願者。他的家鄉辦起了奧運會,他從放羊倌成為有國際職業指導員證書的滑雪教練,要帶領隊員們實現轉型就業,這是又一個“中國故事”的開篇。“如果我還在放羊,肯定沒有現在活得精彩。”郎恩鴿的這句話久久在我腦海回響。
冰雪運動的基因流淌在這座城市的血液裡,冬奧會的舉辦圓了北京一個夢。而我們每個三億分之一,就像一顆顆種子,将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
張煜:純粹的熱愛是世間最真摯動人的情感
在2022北京新聞中心20天,每天,都能看到中心三塊大屏上滾動播出北京冬奧會的各項賽事。
一幀幀畫面中,有運動員獲勝後的歡笑和擁抱,也有失利時的沮喪和安慰,但更多的是比賽過程中的拼搏和堅持,以及超越自我的探索。他們用實際行動诠釋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
競技體育的熱血,總是讓人激動不已。每當冷靜下來的時候,我都會想:何如此?
“就是因為熱愛,而且是超熱愛啊!”徐夢桃回顧自己16年的堅守時,如此回答。她奪冠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種極具感染力的熱愛,不禁讓我淚流滿面。還有隋文靜,她和搭檔韓聰刷新雙人滑短節目世界紀錄後也說道:“隻有保持對花樣滑冰的熱愛,才能堅持14年,不斷地去嘗試難度、突破自己。”
老将們用熱愛堅守在賽場,小将們也用熱愛創造着新的輝煌。“我熱愛的是滑雪本身,所以發自内心想把滑雪做到最好。”還未滿19歲的谷愛淩,讓人們看到:心懷熱愛,總能不負所愛。
人世間的愛有很多種,奧運會讓我們看到,無論對人還是對事,純粹的熱愛總是那份最真摯動人的情感。願我們都能找到世間所愛,并為之努力堅持。
肖彤:體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
北京冬奧會前,我參與了“駐華外交官看冬奧”的報道,借外交官之口傳遞世界人民對北京冬奧會的祝福。讓我沒想到的是,不少外表嚴肅的外交官們談起體育,仿佛瞬間變回了運動場上的大男孩。
談起滑雪,酷愛雙闆的智利大使會自顧自回憶起每周末到張家口的滑雪時光。聊起闆球,學者型的斯裡蘭卡大使講起這項當地的全民運動滔滔不絕。說起梅西,阿根廷外交官驕傲得腰杆都挺直了半分。
世界各國人民對體育運動有相同的熱愛,體育交流是無需語言的溝通。它把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們團結在一起,這也是奧林匹克的意義。
欄目主編:陳華 文字編輯:陳華
來源:作者:尚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