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唐朝武周時期偉大的政治家,但是在古裝劇《神探狄仁傑》卻讓觀衆看到,狄仁傑的官位卻隻有三品。這樣一位深得武則天寵信的仁臣,可以說讓一些熟悉曆史的人感到有些疑惑。要知道,像狄仁傑這種人物不管放到哪個朝代最起碼也得混個一品大員什麼的,明朝的錦衣衛指揮官還是個三品官階呢,而一代名相連武則天都敬畏的人物怎麼隻有三品的官階呢?
這就得從大唐王朝的官制說起了,據唐朝史書《通典˙秩品五》中有就有這方面的叙述,其中說到在開元二十五年制定的大唐官品,此時在唐朝能加身一品榮譽官位的無非是"三師"與"三公",還有一些王爵,但這些卻都不是掌有實權的職位。按照唐朝的官制,文武官員中都沒有設立一品的官位,不過這卻不能說明沒有一品的職事官,在《舊唐書》中關于職官方面的記載是,一品官職隻有天策上将。
既然有天策上将這個一品官位,為什麼《通典》的著作者杜佑卻沒有寫出,這就得說到李世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武德四年時,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就擔任天策上将,當時因其成功消滅了窦建德與王世充這兩方強大的地方勢力,此時作為秦王的李世民已經位列三公之首,而且現存的官職沒有一個能夠配得上他的功績,因此,隻能封其為天策上将這一名号。不過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又成功取得太子之位,這個天策上将的職位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從此便不再設有這個職位。
再從唐史《通典》中看到,其中的一些很多看似名頭非常大的官職,像什麼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師及太傅,還有什麼太子太保等等,也都是一些閑散或者隻代表榮耀的官位,卻沒有行事的權利。而且在當時的唐朝,就算是二品大員也是徒有名号,并沒有職事權,這一點在《舊唐書》與《武德令》中同樣也有記載。從隋唐兩代來看,宰相之首為尚書令,屬于尚書省長官,而且除李世民擔任過,也隻有楊素任職過,正因為李世民也擔任過這個職位,此後便無人敢接任此職,因此唐高宗便把這個官職給取消。
從《舊唐書》中,可以看到在當時從二品的官職中,除了尚書省的一些副職外,其他存在的官職不是虛職就是地方的官員。而唐初,在中央任職從二品已是最高官銜,太宗時期沿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這一官制為标準,這一時期中國的宰相制度從獨相制開始轉變為多相制,以互相牽制來鞏固皇權。随着時間的發展,這種多人相制中的尚書左右仆射的官職也慢慢同尚書令一樣成為虛職。
在唐初設立的三省也是各司其職,中書省為皇帝起草诏書,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的決策。門下省負責審核官員起草的奏折,還要複審中書省的诏敕,如有不當便可駁回。這兩個部門發出的方針政策,便由尚書省發布到中央其他部門以及全國地方行政機構。為提高效率,李世民當時還設立了政事堂,不光三省的大佬能參與政事,其他官員同樣也有這樣的權利,雖然沒挂宰相的名号,但是憑着同樣三品的官階,就算是資曆沒有三品的人員,此時也形同宰相。
當出現大量宰相的存在,而仆射就成了虛職,此時唐朝的中央文官中的最高官位三品就已經屬于大佬級别。天授二年,此時的狄仁傑開始自己第一次的宰相曆程,他的官位是地官侍郎及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後來狄仁傑因奸臣的陷害被貶為地方縣令。不過多年後因為契丹的叛亂,武則天再次啟用狄仁傑,這一次他讓不契丹不戰而退穩定了當時的局勢,再次官回宰相的位置。
這一次的複位讓其先後成為門下與中書兩省的最高長官,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此時武則天也已經再沒有更高的官位封賜給他了,所以狄仁傑的官位隻達三品。雖然狄仁傑在武則天時的三品的官位已經封頂,不過在其病逝後,又追贈其為尚書右仆射這一榮譽性的官職。後來唐中宗感謝其勸谏武則天,歸還皇權于李唐沒有傳位武氏一族,又被封贈為司空,而唐睿宗時,又追封其同樣為梁國公,而這兩個官職都是象征榮耀的正一品虛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