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過去幾年,成都出一套300萬元起的新盤,很多人都會邊驚訝邊鄙夷:這也太貴了吧?傻子才會去買。可短短幾年過去,如今300萬竟然成為了主城區大多數新盤的門檻線。動辄套四的定位加上2萬 的定價,讓房價輕松突破300萬,直奔400萬而去。
要知道,也就短短4,5年時間,成都的整體工資水平并沒有實現爆發式增長,成都本土企業的弱勢也注定了除了專精特新外,大多數人員的從業選擇集中在銷售、零售、餐飲等服務業上,整體工資中位數水平遲遲上不去,再加上對資格的限制,使得整個高價樓盤的購買力大打折扣,自然出現了顧客挑樓盤的情況。
成都二手房市的萎靡加劇了高端新房市場的疲軟,既然無法置換,那剩下的購買力基本上屈指可數,可尴尬的是如今成都樓市尤其是主城區(5 2區域),尤其是高新南及五城區三環内,基本上找不到低價樓盤,好不容易漏出的幾個低價新盤也是需求大于供給,剛需的核心痛點與改善的需求乏力并存。
于是乎,成都樓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購房者都願意去買新房,可轉了一圈下來,能買得起的都是需要等着搖号的網紅盤,而且數量就那麼幾個;大量的新盤的确剩了下來,無奈遠超預算。而改善需求的人群購買新房時,也會犯嘀咕: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幾百萬的新房如果買錯了怎麼辦?買這裡會不會增值,買那裡似乎又好出手。這就是如今成都樓市不争的現狀:趨之若鹜與棄之敝屣共存。我之前也總結過:成都的樓市如今是新房與二手房的割裂,剛需與改善的割裂,是分化後資源不均的結果,但這又無可奈何。
有朋友會說:政府幹嘛不降低地價呀?不是不降,是确實降不到,供地最終是需要購房者買單的,如果降價增加供地,購買力不足會直接導緻房地産商棄拍進而導緻土地流拍,最終影響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勒緊褲腰帶過活的當下,土地财政收入減少是絕不能發生的。
可涉及民生的問題又不能不管,于是乎成都最近推出的保障性租賃住房、人才公寓以及零星推出的網紅低價盤都是解決剛需自住需求也是解決民生的重要手段。
階段性的平衡政策隻能無奈的執行下去。有人問建樹:你認為什麼時候這一情況可以緩解。
建樹的觀點是:既然樓市曆史的發展曆程已經到了如今,再想複盤從前基本已經沒有可能,新的時期将會出現新的常态——新盤的高價在主城區中将會大概率持續,伴随着主城價值回歸,高價新盤依然會被慢慢消化,占據核心配套資源的新盤會成為改善人群眼中的香饽饽;性價比盤更多的集中在新區新城,這也是政府引導人才落戶的重要舉措,但新盤推出的力度受制于人才落戶的進度。
至此,想要滿足居住需求在成都并不難,但尴尬的現狀是:依靠樓市實現資産增值的年代的已經不再,城市老城區有機更新的同時,新城也在迸發活力,但這也許是未來分化愈加明顯的征兆。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關注支持,建樹雜談:每日奉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