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輩分大”是種什麼體驗?
有些城市和鄉村,始終保持着一些家族禮儀,逢年過節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不過,有些“長輩”卻隻是輩分大,年紀并不大。結果,就容易鬧出笑話來。
11歲外甥給5歲舅舅拜年,外甥祝小舅舅“早生貴子”
一個11歲的男孩,在一群人的圍觀下,跪了下來。11歲的外甥給5歲的小舅舅磕頭,祝福小舅舅“早生貴子”。旁邊的人哈哈大笑,笑得都合不攏嘴了。
這時候,5歲的小舅舅很麻利,趕緊掏出來一枚5毛錢的硬币,遞給了外甥。
這段視頻下,網友評論很熱鬧:“5毛錢已經是小舅舅所有财産了,哪個大人拜年會給你全部家當?”
“你小舅舅還是個孩子呢?這麼大的拜年禮,真的容易給孩子吓到了。”
“明知道早生貴子,不适合這裡用!外甥是不是心存不滿,故意說這句話呢?”
“輩分大,壓死人。”
無獨有偶,這類事情在過年期間,還真不少。
人小輩分大,成年“侄女”給萌娃“小姑”磕頭拜年
如果輩分大的小孩,接受大人磕頭拜年,不覺得尴尬。那麼,尴尬的人,大概就是别人了。
一位成年女士,穿着非常體面,可她卻跪在墊子上面,往綠盆子上磕頭。對面坐着的“小大人”,卻還隻是個小萌娃,但她卻是輩分較大的“小姑”。
成年女士很有禮貌,問候小姑“我給你磕頭拜年了,你可給我錢?”
小姑趕緊答應:“啊,好”。旁邊的“小姑”家長,命令孩子把錢拿出來。随後,給了女士“一元錢”壓歲錢。
網友評論說:“有這麼小的姑姑,也算是一件喜事。”
“現在的小孩也不容易,輩分大,把自己的壓歲錢都送出去了。”
“長幼有序,輩分不能亂。”
“人小輩分大”這是怎麼回事呢?不會“排輩”請看這裡
所謂的輩分,就是指着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更高些。
在一些村裡面,有的大族人口多,生的孩子多,有些孩子年紀小,但是輩分高。孩子再生孩子,輩分就可能會比一些老人都高,輩分的差距就大了,這導緻一些人就是年紀大,輩分卻偏小。
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家族人數不多的城裡人,可能對輩分的劃分不太清晰。
這裡有個基礎排序,不會“排輩”的可以看下面:
輩分最大的人: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輩分“第二大”的人:爸爸、媽媽、伯父伯母、叔叔嬸嬸、舅父舅母、姨夫姨媽、姑父姑媽、嶽父嶽母
輩分“第三大”的人: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
輩分“第四大”的人:兒子女兒、侄兒外甥
輩分“第五大”的人: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孫女、侄孫
“輩分低”場面有多尴尬?真實聲音:影響生活
不僅是過年拜年,年紀小輩分大的人,會覺得有尴尬和不便。平常生活裡,還有很多年紀大輩分低的人,也感覺生活受到了影響。
有位網友說:輩分高低不是我樂意的,但感覺很混亂,有時候也很痛苦。
舅舅跟我是同桌,我們是同學。還有,舅舅的媽媽,有個60歲的老同學,竟然跟我是平輩,平時見面“稱兄道弟”,真的挺苦惱。
還有網友說:“我跟侄子侄女一起,從小玩到大一起長大,結果成人後,大家都很尴尬。”
這種輩分跟年紀“不匹配”的體驗,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了,确實挺尴尬。
不過,輩分高低是沒有辦法選擇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經注定了,隻能認了。端正态度,不讓孩子多想,不過分在乎這件事,就可以了。
爸媽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長幼該有序,輩分不能亂
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有着先後尊卑的區别。即便有着年齡差距,也應該以輩分為先,以年齡為後。這是傳統習俗,更是傳統文化。尊重習俗和文化,就是尊重祖先,尊重自己。
“輩分”不是文化糟粕,而是一種記錄人倫、道德、禮儀的曆史文化。每個年輕人都該尊重,不該嘲笑。
如果家裡有輩分高的孩子,爸媽要對他們進行引導,不要借輩分大欺負别的孩子。當然,如果家裡的孩子輩分低,爸媽也要告訴孩子,别因為“年紀大輩分小”就自卑,沒必要。
幫孩子調整好心态,規範好個人行為,就可以讓孩子不被輩分的事情影響,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