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明天才會可能更好”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牡丹妖豔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易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
詩人王睿
王睿,中唐元和後的詩人,自号炙毂子,今存詩九首,見《全唐詩》。我國古代的詠物詩大多數是有所寄托的。其中吟詠花卉的小詩也常常不是名花的品鑒,而是詠花其表,言志其中,而且後者支配前者,前者服從後者。至于言志,則常常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因此同樣的花卉在不同的詩篇中,其受褒貶的情況往往迥異。這正如白居易所說:“始知無正色,愛惡随人情”(《白牡丹))。被人贊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在王睿的筆下,卻毫不足取,實在饒有趣味。
牡丹圖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牡丹的姿色動人、身價極高和人們對牡丹的狂熱。“妖豔”,即妖燒豔麗,是褒義詞。“亂人心”,是說牡丹的美色足以令傾慕者神魂颠倒。這就寫出了牡丹的美的巨大吸引力,同時也包含着作者對當時“牡丹熱”的微辭。李肇《唐國史補》(卷中)記載:“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由此牡丹身價極高。“一本(株)有直(值)數萬(錢)者。”白居易的《買花》詩寫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可見其價格之昂貴。
牡丹圖
對于這種狂熱的習俗,王睿用“一國如狂不惜金”這一詩句加以表現,這也是對“亂人心”作具體生動的補充。“一國”泛指範圍之寬,“如狂”呼應了上句的“亂”,寫出了氣氛。“不惜金”三字道出了牡丹身價之高與人們狂熱的程度。如果說,詩的前面兩句對于牡丹的描寫還多少帶有褒揚的話,那麼詩的後面兩句卻是對牡丹的深刻的貶抑。後兩句詩的意思是說:牡丹怎如東園的桃樹和李樹那樣,默默無語地結果、成陰,造福于人?“易若”,即怎如。
牡丹圖
《史記·李将軍列傳》引諺語:“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那是說:桃李本來不會講話,但能開花結果,人們多來觀賞,樹下自然形成小路。阮籍《詠懷詩》(其五)雲:“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又《韓詩外傳》引趙簡子的話說:“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果。”詩人将上述兩方面的主要意思加以概括提煉,以對桃李的贊揚來貶抑牡丹。從全詩看,詩人對牡丹的豔美并沒有加以否定,但由此引起的牡丹狂熱卻令詩人反感。
牡丹圖
這種反感在當時也不是絕無僅有的。柳渾的《牡丹》詩就直率地說:“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戎葵”也叫蜀葵、胡葵、一丈紅,是一般的花卉,向來并未引起公衆的特殊愛好。“校”即比較,“多”即美的意思。柳渾說牡丹與戎葵相比,也不見得美麗。這雖然沒有正面寫牡丹如何“俗不可耐”,但在“衆口皆碑”的情況下,這樣寫也夠煞風景的了。這無異于給“牡丹熱”澆一瓢冷水。
牡丹圖
王睿不從否定牡丹的姿色着筆,卻從牡丹的不如桃李能成陰、能結果出發,以疑問句振起,猶如給傾慕牡丹而達到“狂”“亂”地步的人以當頭棒喝。柳詩寫牡丹采用先揚後抑的筆法,先點出牡丹的受寵貴重,再讓她跌入一般花叢之中,讓人意會到她不外平平而已,重金争購,實屬無謂。王詩也采用先揚後抑的筆法,但比柳詩進了一步,使牡丹給人的印象非但平平而已,從實用角度看,簡直毫無價值。這就更能啟發讀者沿波溯流去領會作者的深意。
牡丹圖
究竟王睿為什麼那麼看不慣當時的“牡丹熱”呢?限于資料無征,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由不滿牡丹熱而遷怒于牡丹,再以牡丹與桃李相比,從而對它加以貶抑,這其中令人看到詩人對崇華而不崇實的厭惡和對樸實有成、造福于人的贊揚。王睿這首詠牡丹詩的立意富于啟發性。後來的一些作者借詠牡丹“激逐末之弊”的詩,就有明顯受王睿此詩影響的。
牡丹圖
如宋代王文康公詩雲:“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隻空枝。”(見《韻語陽秋》卷十六引)著名畫家齊白石也寫過“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柑桔有餘甘”的詩句,與王睿此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