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年終十二月屬于“祭祀之月”,這個月份以祭祀為中心内容。究其形成原因:一、年歲交替,須祭祖祀神;二、天寒農閑,勞力充裕;三、野獸冬眠,狩獵良機。
(一組綿竹木闆年畫)
(一)為什麼把農曆一月稱為“正月”?
“正月裡來正月正”“正月裡來是新春”……
為什麼把農曆一月稱為“正月”,這個“正(zhēng)”表示什麼意思呢?
在我國上古時期,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盡相同。據說,夏朝把一月作為每年第一個月,而商朝、周朝、秦朝卻分别把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作為每年的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更改月份次序,都把更改後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
所謂“正”就是改正的意思。據此可推知:“正月”的“正”應讀為“zhèng”。
周朝時,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每年開頭的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名“政月”。秦始皇(嬴政)正月出生,取名為“政”。他覺得“正月”的“正(zhèng)”和自己名字同音犯忌,就下令把“正月”的zhèng改讀為zhēng。後來,正月也稱“新正zhēng”,正月初一稱為“正zhēng旦”。這種讀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為什麼把農曆十二月稱之為“臘月”呢?
漢朝應劭《風俗通義》載:“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又載:“陰曆十二月也,以是月臘祭百神,故謂之臘月。”意思是:陰曆十二月,在這農閑的歲末,打獵獲取禽獸,以祭祀祖宗和神靈,辭舊迎新,所以稱為“臘月”。
古人非常重視祭祀,認為祭祀乃是“國之大事”。把歲終祀祖先、祭衆神的祭奠儀式稱為“臘”。商朝時,每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規模浩大,禮儀隆重。後将冬祀稱為“臘祭”,就是在臘月合祭衆神。
古時年終十二月屬于“祭祀之月”,這個月份以祭祀為中心内容。究其形成原因:一、年歲交替,須祭祖祀神;二、天寒農閑,勞力充裕;三、野獸冬眠,狩獵良機。
古代曆法,把陰曆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最初“臘日”并不固定,可靈活掌握。到了漢朝,規定冬至後第三個戍日為“臘日”,祭祀諸神。在舊時,臘月也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時機。腌制後風幹或熏幹的動物類食品,一律稱為“臘味”,如臘魚、臘肉、臘雞、臘鴨、臘腸等。
農曆月份的别稱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鸢時、桃良、櫻筍時;
四月:餘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五月:臯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暢月、仲冬;
十二月:塗月、蠟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