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段總好!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偉大的公司,這個“合理”是相對我自己的機會成本來說的嗎?比如我隻能吃銀行1%的利息,那麼隻要大于1%,都算“合理”吧?所以買入的價格并不是很重要?謝謝!
答:我覺得機會成本的解釋是合理的,但這個機會成本可能指的是社會平均機會成本,比如政府債券,比如S&P的平均回報?不管怎麼說,存銀行肯定是回報最低的辦法,因為這樣一般會輸給通脹,但總比不懂亂買股票連本都保不住要好。
機會成本對于投資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畢竟錢是有限的,投資A就會錯過B。
所以最正确的方式就是,将所有可以投資的方式都列出來。
按照風險和最低回報做一個排序。
比如銀行存款,有一個1%-3%的回報。風險低,
投資房産/商鋪,也有一個對應租金回報率,
債券、股票都有對應的回報率。
當然也有一個風險的比率。
根據個人對自己所有能掌握的投資産品做一個list,就很容易的找到對自己來說機會成本最小的選擇。
自己能掌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自己的能力圈,這個一定要清楚。
超出自己能力圈範圍的就不能放在list裡面了。
由于對于風險和收益的評估并不總是準确的,
所以可以最好可以通過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建立一個合适自己的組合。
比如 30%的資金,用于銀行存儲,回報雖低,但是風險小,可以作為抵禦各種外界的變化。
30%的資金投資債券、純債基金,風險也不高,回報稍微好一些,用于跑通脹。
40%的資金用于投資股票、基金,風險高,回報大,用于獲取高收益。
當然了上述的風險組合隻是簡單的舉例,為說明組合的意義。
具體組合還需要每個人針對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對自己能力圈範圍内的所有産品做一個合理的配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