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慶假期第四天啦~
跟大家聊個簡單的知識點,方便消化吸收。
大家有沒有深度思考過:
年初立的flag,比如要讀50本書,減肥20斤,存5萬元……所列的十來個目标,為什麼沒有一個可以達成的?
你是不是,年初躊躇滿志、鬥志昂揚,全年卻在渾渾噩噩,間歇性努力幾次,年末便悔不當初,明年再來一次?
假如能夠想通這個問題,你就能明白,自己至今不夠優秀的原因是什麼了~
那肯定有朋友回答說,那是自律不夠導緻的,這固然有這個因素。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心理學原理: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與自律,與我們的成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可以說,對于我們的人生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本文通過3100字,帶你了解什麼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起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所做的一個實驗。
他找來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完好地放在加州的中産階級社區;另一輛放在紐約相對雜亂的社區,把車牌卸掉,打開車窗。
車牌卸掉的那輛車,很快便有人來偷車裡的東西,到最後,整個車都被人拆完搬走了。
而在中産階級社區的那一輛,不但完好無損,放了一個星期之久,也沒有遭到任何的破壞。
後來,菲利普·津巴多用錘子将那輛完好的車的玻璃敲了一個大洞,結果,過去了幾個小時,這輛車也不見了。
基于這項實驗,知名學者威爾遜和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的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就會有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壞。
總結的是,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自由,會不停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問題就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引發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後果。
破窗效應後來就被列為“心理學十大效應”之一,并成為犯罪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
它的可怕之處,在于有強烈的暗示作用,并會引誘你去做類似的事情。
因為你站在破窗環境中,是覺察不出有任何不妥。
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
很幹淨的樓道,若是有人将一包垃圾扔在角落,如果不及時清理掉,很快有兩包三包的垃圾堆上去,最後這個角落會變成一個垃圾堆,久而久之,整個樓道都會髒兮兮的。
02 破窗效應對個人的影響破窗效應,對我們的生活和成長有很大的關系,下面從職場、生活、以及個人成長上分别列一下它對我們的影響。
職場上
職場上很多現象都跟破窗效應有關。
比如考勤,一般公司都會把考勤作為不可觸碰的紅線,動辄就通報、扣款。
設立嚴格的考勤獎懲制度,看似很普通的一項措施,往往能很好地避免團隊紀律渙散,以及降低管理的難度。
如果張三遲到沒人管,李四遲到也沒人管,雖然這隻是兩個人的行為,但次數多了,就會導緻越來越多的人上班遲到,整個團隊就會變得特别散漫,後面想管也比較難了。
除了制度相關,還有團隊氛圍、習慣相關的。
我們依賴部門和團隊,職場工作的成敗,跟這個集體密切相關。
假如上司自私、霸道、記仇,下屬爾虞我詐、陰險、尖酸,利益至上,這樣的團隊,你要麼因為破窗效應積累一個個陋習,要麼就憤然離開。
假如上司公私分明,待人友善,團隊小夥伴間團結友愛,互信幫助,那你就能在團隊中不斷成長、進步。
生活上
我們的生活,很難脫離大衆,不是我們改變别人,就是别人在改變我們。
周圍的朋友與鄰裡,都很喜歡打麻将,那你很難不會打麻将。
朋友與鄰裡都是喜歡家長裡短,道人閑話,那你差不多也是這樣子。
很多時候,如果不随大衆,就被認為是個另類,開始你不喜歡,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改變。
所以我們的心性、習慣會随着環境而改變。
對人生的啟發
破窗效應不光是在人群裡面,自己在家裡面也可以看到。
比如今天發懶,吃完飯不想洗碗,很快地發現,很快就不光是碗不洗,衣服開始亂扔,襪子亂丢,地也不掃,整個家裡面很快就變得一團糟。
比如減肥,今天太累了,不想跑步,明天又太忙了,也不去跑步,久而久之,就會徹底放棄減肥,直接破罐子破摔。
人生成功與否也是這樣的規律,今天偷懶一下,明天也偷懶一下,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的,長此以往,就會徹底淪為一個不努力的人,甚至很可能自暴自棄。
有句話叫: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細細品味,是很有道理的。
放縱、懈怠一天,就相當于打破一個小洞。意識不到嚴重性,不及時收斂,人生會出現越來越多破洞,最後便會千瘡百孔。
“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
這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阿鬥講的,後來也成了傳誦千年的名言。
很多人混得不好,往往就源于“破窗效應”,他們大多都經曆着這樣的過程。
03 破窗效應的成因
那為什麼會導緻“破窗效應”的形成呢?心理學家也做過相應的實驗和推理,我們可以從進化心理學和認知心理這兩個角度去理解。
進化心理學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猿類是群居動物,具有社會性,更服從于社會體制,更加注重社會關系。
在原始社會,肯定是有一些“獨善其身”、“特立獨行”成員的,但這些成員大概率會被群體壓力下開始“同流合污”或者遠離群體。
所以特立獨行、不遵從“社會規則”、不合群的猿類,在原始社會更難生存,這些猿類後來就滅絕了。
當猿類進化成人類後,人類就會在本能上,對群體認同非常看重性,需要其他人的認可,否則就會難過失落。
回到破窗效應,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人破壞窗戶,這社會中的每個成員就會想:如果打破了這個窗戶,就會受到他人的針對,會成為大家的靶子。
所以,在負面影響還未曾發生時,人不會輕易讓它發生。
而一旦破窗效應的首例負面效應發生了,其他人就會産生這種現象被社會認可的暗示,進而松懈了對自身的要求,也“合群”地去重複錯誤,造成影響的進一步擴大。
認知心理學從認知心理學上看,大腦所形成的認知,除了自發産生感受、想法、情緒外,絕大多數的道德、禮儀、文化、知識都是通過外界信息輸入的。
心理反應也是,很多時候不是簡單地由我們自主意識所支配的,還受外界因素影響,看到一件事,往往就會形成行為驅動力。
人看到一些景象:比如被破壞的窗戶,會在大腦裡産生一個直觀的影像,并在原有的認知體系裡去做一些匹配。
人群裡有一部分人是具有攻擊性、破壞性的,這些人會去破壞那個壞掉的窗戶。
面對“第一扇破窗”,他們就會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并且沒有懲罰。
這樣下去,不知不覺,就有了第二、第三雙破壞窗戶的手……
“環境早就髒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這麼做的”,人人都會這樣為自己辯解。
04 如何破除破窗效應
窗子破了,并不可怕,破了及時修好,才是關鍵。怕就怕在任由其發展,到最後導緻全部破碎的局面,那我們如何破除破窗效應呢?
1. 保護好“窗戶”我們要盡可能去保證自己做人做事,有更高的标準和要求。
否則,就像遲到:第一次遲到,沒有被懲罰,然後養成了遲到的習慣。
每降低一次對自己的要求,最後都會變得對自己沒要求……
時刻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别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都會縱容自己“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裡之堤,潰于蟻穴”的惡果。
所以,不要給自己放任自己的第一次機會,不要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戶。
2. 離開惡劣的環境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孟子小的時候,曾住在臨近墓地、市場、屠宰場;于是孟子也有樣學樣,假扮死者、商人、屠夫,以後難成大器。孟母為了給孟子更好的環境,多次搬家,最終搬到學堂附近,最後成就了孟子,成為了一代名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改變不了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就離開它,不嘗試做改變,隻會被同化。
3. 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首先我們在日常,應該多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不良習慣時及時自省。
例如:
發現自己有了自己讨厭的壞毛病,及時改正過來;
發現牆角已經有了垃圾,及時打掃幹淨,就不會變成一個垃圾堆;
跟朋友約,自己有了第一次遲到,及時道歉并保證,就不會變成鴿王。
隻要有小錯誤就要及時給予改正,才能及時止損,每天一點點的進步,才能構成我們完美的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