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在阿拉伯語中,被叫作“沒有腳的鳥”。它們的一生有99%的時間都在空中飛行,一旦落在地面上就隻能等死。那麼,幾乎不落地的雨燕,是如何做到在空中完成吃喝拉撒睡的?它們又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呢?
在北京,有多達9000隻雨燕在天空中飛舞滑翔,然而它們從來不會降落到地面上。每年7月中下旬,這群雨燕将開啟一段長達幾個月的飛行,直到11月才抵達遙遠的非洲南部,并且在第二年的2月返回故鄉。
北京雨燕的這趟長途飛行,會飛過内蒙古,越過天山山脈和紅海,穿越20多個國家,每年往返3.8萬公裡。而在這次長途奔襲中,它們不會降落一次。甚至研究人員通過在它們身上安裝記錄儀觀察到,一些雨燕整整飛行了10個月,都沒有停過一次。
連續這麼久不停地飛行,相當于讓一個人不停地走路,那手腳早就該酸痛了,可是雨燕為什麼不會累呢?
這是因為它們身上有一種特殊的寄生蟲,名叫雨燕虱,它們隻會寄生在雨燕的身上。每隔四到六天,雨燕虱就會從雨燕身上攝取50至60毫升血液,這會刺激紅血球快速再生,促進雨燕身體内的血液循環。強大的循環功能讓它的翅膀既不會産生痙攣,也不會過度勞累。
僅有這一點當然不夠,雨燕在空中并不是時刻都在拍打翅膀的,它們在飛到高處後,隻需要展開翅膀進行滑翔就可以了,這個過程對于雨燕來說和休息沒什麼區别。
邊飛邊睡滑翔狀态是雨燕休息的重要時段,所以它們幹脆直接一邊飛行一邊睡覺。可想而知,這樣的飛行狀态是很危險的,因為它們可能一不小心就撞上了某些建築物,或者飛到人類的家中去了。
不過,鳥類學家卻發現,雨燕并非時刻都像人類那樣睡得很“死”,它們在大部分睡眠時間裡可以進入半腦睡眠狀态,類似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特殊的睡眠方式是由大腦決定的,雨燕的大腦和人類一樣分為兩部分(左腦和右腦),不同的是,雨燕可以保持一半大腦清醒的同時,讓另一半進入深度睡眠。此時,它們的眼睛會每隔2~6秒睜開一次,而且越是處于不安全的環境,睜眼次數就越頻繁。
不過,雨燕在偶爾也會在飛行時進入完全睡眠狀态。曾經就有一位空軍飛行員發現一隻滑翔的雨燕,當他們并肩飛行的時候,雨燕居然毫無反應,顯然是進入了完全睡眠狀态。而雨燕也正是憑借這兩種睡眠狀态的切換,既讓大腦得到了休息,又讓自己能夠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外界保持警惕。
吃喝拉撒全在天上當然,在天上光會睡覺肯定是不夠的,北京雨燕前往南非的旅行長達3個月之久,不可能不吃不喝。那麼,飛在空中的雨燕又是如何進食的呢?
雨燕很少吃谷物,它而是以農作物的害蟲為主要食物。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它們會選擇一些比較開闊的空地或者田野,在距離地面6~30米的低空中捕食。捕食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在空地上飛來飛去,然後張大嘴巴,讓蟲子自己飛進嘴裡。盡管雨燕的喙很小,張口的時候卻很大,嘴巴全張開的時候,幾乎能蓋住整張臉。在空中俯沖的雨燕一次就能捕捉到上千隻昆蟲。
這種獨特的捕獵方式依賴于雨燕的飛行速度,它們平時飛行的速度可以達到50米/秒,最快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100米/秒。而在下雨時,因為水中的幼蟲會出現在水面上,所以雨燕會在水面上低飛獵食。而在掠過水面的時候,還能順便喝上幾口水。因此就算是長時間在空中飛行,它們也不用擔心食物的問題。
當然,在世界各地流浪的雨燕不可能每次都能大吃大喝,遇上冷風雨,挨餓受凍幾乎是常有的事。而雨燕在這些困境下,還能夠進入“休眠模式”,讓全身的體溫驟降減少能量的消耗,以此來度過困難時期。
至于排洩就更簡單了,雨燕可不管鳥糞會砸在誰的頭上,在飛行的時候,它們随心所欲,想拉就拉,和大多數鳥類沒有區别。
空中交配每年春季,從南非趕回北京的雨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将不再浪迹天涯,它們有了一個新的使命,那就是傳宗接代。不過,這時候雨燕依然在空中盤旋、滑翔,尋找自己心儀的伴侶。
當找到合适的對象後,雨燕将在飛行的同時完成交配。雄雨燕通過滑翔的方式保持自身的平衡,慢慢靠近雌雨燕,等到它們的身體貼在一起後,就會保持相同的飛行速度。随後,兩隻雨燕通過洩殖腔接觸,讓雌性受孕,這個交配過程隻有短短幾秒種時間。在交配完成後,它們将開始為養育後代做準備。
即将成為“父母”的雨燕們,将為它們的後代築巢。不過,築巢要用到的羽毛和樹枝都是來自空中和樹上,它們不會到地面上去尋找。巢穴也要選在遠離地面的岩洞、懸崖峭壁的縫隙和塔樓建築的屋檐上,随後,雨燕們用自己的唾液把這些羽毛和樹枝粘起來,就形成了“燕窩”。
一般來說,每隻雌雨燕最多可以産6顆蛋,一個月左右就能孵化出來。小雨燕孵化出來以後,雄雨燕将外出,為鳥媽媽和小鳥尋找食物。
而雛鳥經過一個多月的照顧後,就已經可以飛行了,于是她便迫不及待地飛離巢穴,投入了天空的懷抱。
雨燕的壽命很長,一般是15年,最高記錄能達到21年。算下來,它們這麼不知疲倦地飛行,一生中飛過的距離加起來,都已經足夠往返地球與月亮之間好幾次了。
如此熱衷于天空和飛行的雨燕,甚至一度讓我認為:如果它們能夠将卵生變成胎生,會不會一生下來就會飛了;或者讓自己進化出類似于袋鼠的育兒袋,實現空中繁育,完全脫離地面,變成永遠不會停止飛行的生物。
雨燕為何不敢落地?與其說雨燕喜歡飛行,不如說它們害怕落地。因為它們一旦落地,就很難再飛起來,會輕易被天敵和人類捕獲,跟等死沒什麼兩樣。為什麼别的鳥落地以後都能飛起來,唯獨雨燕飛不起來呢?
這和雨燕的腳趾形狀有關。鳥類一般有4個腳趾,其中有一個腳趾是向後的,但是雨燕的四個腳趾都是向前的,和人類的手腳有點相似。因為腳趾之間的間距過小,因此與地面接觸面有限,所以它們站立在地面上都很困難,而且這樣的身體結構,意味着它們不能借用腳的蹬力起飛。所以雨燕喜歡把巢穴築在高處,是因為它們要借助俯沖的動力才能起飛,而且一旦飛上天空就不願意停下來了。
e為雨燕的爪子
雨燕對于人類而言,是一種益鳥,它們不僅能夠吃蚊子、蝗蟲等害蟲,還能夠建造“燕窩”。所以保護雨燕的好處很多。如果你看到一隻雨燕掉在地上,多半是因為它撞到電線或者天線了。這時候,隻要把雨燕捧在手心裡,或者放在肩膀上就可以讓它們重新飛回天空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