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年帶來了别樣的溫暖?作者: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杜志強,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為新年帶來了别樣的溫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杜志強
“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一年一度的春節爽然而至,中華大地将會在爆竹鑼鼓聲中歡慶這全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千門萬戶,五湖四海,莫不笑語歡聲,載歌載舞。在這盛世節慶的春潮湧動中,我們不禁思索:春節的生命力為何如此之久?我們歡度春節的必要性在哪裡?春節節俗的未來會如何?
一、春節不僅是幾千年節俗文化的結晶,更是幾千年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結晶。因其根深品正,所以才見其生命力之長久永固。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的節日。字面上看,春節即立春的節日,這也意味着,隻有産生了立春日,才可能會有春節。《尚書·堯典》之“四仲星”,是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立春。“四仲星”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天象(竺可桢《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星之年代》),如此說來,則廣義上的春節很可能有三千年的曆史了。殷商每于歲首歲尾祭神祭祖,這種祭祀應該是春節的雛形。即便以當今在元日燃爆竹、行禮拜的節俗而言,也應該從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4年)算起(因為隻有從此以後,春節才基本固定在正月初一),已有2100年了。
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春節的節俗文化内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變化着,比如從殷商節俗之重祭祀,到周人之祭天祭祖、慶豐收、盼來年,以至于漢代以後祭祀、歡慶并重,再到如今之淡化祭祀、偏重歡慶等。這些節俗主題的變化,必然會伴随着節俗内容、儀式的變化,比如送竈、除夕、元宵等節日的多元化,爆竹、鞭炮、守歲、春聯、燈會、舞龍等節慶内容漸次而出,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屠蘇酒、春卷、攪團等飲食的逐漸湧現,而祭天、祭神、迎神、祭祖的内容則慢慢淡化,應該說,春節節俗在其發展中越來越側重于節慶、團圓主題,而逐漸弱化了其祭祀功能。
這樣的變化,其本質則正是中華民族的生活需要與精神追求的不斷發展,是伴随着中華文化發展的一路風雨,因而也就深層地濃縮了中華文化。比如殷周時期春節節俗重祭祀,其實這正是中華民族早期思想觀念的反映,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們希望得到的解決方案,以及他們對生活的渴望,都寄托在祭祀之中,于是春節便自然而然地承擔了這一任務,反映了這一内容。再比如春聯這一節俗,雖始自五代,但一經誕生,便暢行無阻。它最廉價,因為它隻需最簡單的紅紙和筆墨;但它卻又最雅緻、最精煉,因為它要用尺幅之小的空間,來表現浩蕩春意和萬裡胸懷,而且,它還要用最具中國文化元素的書法書寫出來。因此,一幅小小的春聯,體現的是寄予教化、表達情操以及普天同慶的立體情懷,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的結晶。
由此,我們以為,春節曆史如此悠久,行用數千年而不廢,其曆久彌新的根源,根本還在于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因其根深品正,所以其生命力才會長久永固。
二、歡度春節,其實是在延續民族文化,鞏固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王安石《元日》一詩,描寫了北宋正月初一時人們歡慶的場景:“爆竹一聲辭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千門萬戶”一詞,足見當時人們喜慶之普遍。勞碌終年的人們,在新舊年交替的農閑之際,有時間也有必要去總結一年的生活,喜慶一年的收獲,同時也交接親朋、和睦親族。所以,喜慶主題才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加強。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歡度春節,其實正是所有中國人生活的迫切需要。
幾千年來,春節就這樣将一代又一代的故事接續地講下去,将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高效地傳遞着。比如,傳統的家國一體、修齊治平觀念,通過春節對團圓、敬祖等主題越來越鮮明的凸顯,必然會在百姓心中得到進一步地加強;而那些春節期間未能團圓的遊子,也必然會産生對團圓更強烈的渴望,于是,類似“故鄉一夜思千裡,雙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白居易《客中守歲》)、“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劉長卿《新年作》)、“一年将盡夜,萬裡未歸人”(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驿》)等春節詩作,就唱出了遊子思鄉盼親、渴望團圓的凄苦心聲,赢得了廣泛共鳴和高度贊譽;而這類新年名作的傳唱,其實也是在加強着家的觀念、團圓觀念和故鄉觀念,在傳揚着傳統文化。
今天,每當春節臨近時,我國浩浩蕩蕩的遊子返鄉大軍,便會形成頗為壯觀的遷移圖景。古代也有許多遊子,可相比而言,恐怕曆史上任何時期都不會有今天這樣多的遊子吧?很顯然,是春節的團圓主題,串聯、凝聚起了天南海北的遊子。他們的浩蕩返鄉,彙聚成新時代最動人心弦、最波瀾壯闊的遊子之歌。試想,如果沒有春節這一貌似輕描淡寫實則最具說服力的理由之外,恐怕再也沒有任何理由能讓遊子們如此心甘情願地、前赴後繼地、風雨無阻地集中返鄉吧。說到底,遊子們的集中聯動,其最根本的動力還在于民族文化和精神,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所以,對個體而言,歡度春節是生活需要,是情感的宣洩和寄托;而對國家、民族和文化而言,每個家庭、每個角落的團聚和喜慶所凝聚而成的強大傳統,恰好成為維系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天然紐帶,其實也就是最優良和最高效的教化。常言道“公序良俗”,最好的公序良俗,恐怕也莫過于此吧。
三、我們應該更為積極、高效地推動和加強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俗,使其發揮弘揚文化、凝聚人心、移風易俗的更大作用。
在人人都張羅春節、歡度春節的同時,一個難掩的事實是,很多人都在感慨:年味淡了。年味真淡了嗎?如果年味淡了,那每年大規模地遊子不約而同地返鄉,又體現了什麼?我以為,體現的還是最濃的年味。隻不過,時移代易,不同階段,年味的體現各有不同罷了。所以,年味并未變淡,就如同人們都感慨世态炎涼、世風日下一樣,世态真的炎涼嗎?人情真的越來越澆薄嗎?我以為,人情的淳美,永遠駐留在我們心中,人們的善良之心從未泯滅、也永不泯滅,不能用一些不好的事例來否定人情的善良本質。同樣的道理,我們之所以感慨年味淡了,其實是用自己心中留存的美好記憶,來對比目前的現實,如果略有不滿之處,便感慨道:年味淡了。得以通變的眼光來看待這一現實。
應該說,我們正處于最好的曆史時期。物質生活空前豐富,商品極為富足,交通發達,物流便捷,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再也不用像古人那樣,每到年頭節下,便思親傷懷,感慨山長水闊了。團聚,對今天的人們而言,已經不再是奢望。由于商品的極度豐富,所以,幾乎所有的春節用品都可購買得來,我們再也用不着像以前那樣事必躬親、親手做成了。生活的快節奏,使得人們聚散匆匆,即使團聚,也都還不忘本職,甚至帶着工作任務來團聚。于是,人們不再像以前春節那樣有長時間的閑暇,一些活動如走親訪友、聚會、社火、燈會等也都給人感覺熱情或虔誠度不夠。
我以為,這是新的社會生活發展的必然。中國社會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的壯闊曆程中,正處在傳統與現代的接續之點;植根于傳統農業社會基礎之上的春節,必然會在與工業社會接軌的過程中偶有不諧或不盡融合,這盡在情理之中。但從主流來看,對春節傳統的尊崇,對春節節俗的敬重,依然是民族血液裡的固有基因,春節依然是全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既然春節已經是如此高效地凝聚人心、化育天下幾千年,那我們完全有理由要讓它繼續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得有我們的方案。春節節俗是曆史形成、逐步加強的,在這動态的漸次形成的節俗裡,能不能注入我們時代的烙印,值得關注。我們并不是非要注入新元素,隻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實在很特殊,是傳統與現代的接續之點,因此,弘揚和加強春節節俗,使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其實是根本地體現了我們對千年傳統的态度和方略。
另外,随着西方節日的傳入和影響漸廣,人們開始擔憂傳統節日的命運。在我看來,以春節為代表的我國傳統節俗,有着豐富複雜的内容和鮮明嚴肅的儀式,它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且格高品健,但因其複雜與獨特,對于那些很少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就如同漢字與書法,肯定是最高貴的藝術,但因其複雜與獨特,亦很難為外人所接受。對此,我們應該有最充分的自信,堅信這基于幾千年曆史文明之上的節俗文化,必定是最燦爛的文明之花,必定會有着極強的适應性,也必定會在新的時期綻放出新的姿态與光芒。
責編:劉豔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