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這是《夷堅志》三十多個有關呂洞賓故事中的一個。細品下來,它更像個寓言故事,裡面蘊含了很深的道理。顯然,呂洞賓度的是可度之人,即使條件許可,修行也還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原文】
淳熙間,信州漁人楊六者,以網釣為業,孤孑一身,生涯惟葉舟而已。日所得錢,悉完酒肉之資,不買布帛,盛冬霜雪,亦單衣自如。酒酣,辄往來煙波間,鳴棹高歌,類有道者。
一日,有道人獨棹小艇,從之賒魚,楊随所須付之,初不語直。自是數數來,楊亦與魚,無倦色。道人愧謝曰:“我視汝,誠輕财重義一君子人也。可喜可喜。”一夕,風月清潔,波平如席。楊正低頭舉網,睹一舟從天際冉冉造前,細視之,蓋向者道人也。微笑相呼,于坐處盡取所負魚直,約兩三千,并償之。楊固卻不受,曰:“我飄然蓑笠,底能用得幾許錢?先生直留助雲水費,隻乞著我同處船中。”道人曰:“我相試已久,恰來将錢還償,仍更試汝,汝之志堅固如是,真可教也。”即挽之共載,但一小童操槳,其行如飛。
迤逦窮河源,登石岸,到山岩中,奇花珍果,芬香錯落,全不似塵世。楊心意灑豁,雖蠢爾下愚,頓覺超然悟解,便欲依止。道人曰:“此非汝可久居之地,宜暫還,後五年複會。”出一卷書與之。臨别,扣其姓字,曰:“我洞口先生也。”就命童送歸元所釣處,回顧已失童。
楊不識字,以其書示人,乃金丹秘訣,因悉具告曩事,且從習學。性識開明,随口能誦,而取魚如初。五年之期至,蹑空而升,邑裡俱見之。識者驗洞口之字為呂翁無疑雲。
【白話版】
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信州(今江西上饒)有個漁民楊六,他整日撒網捕魚、釣魚,以此為業。他孓然一身,沒有妻子孩子,他所倚仗的就是每天所駕的這葉扁舟。每天打漁所得到的錢财,他都用來喝酒吃肉;他不買衣服,即使是寒冬霜雪的天氣,他也隻身穿單衣,自在自如;喝到酒酣之際,他就駕着船往來于煙波之間,一邊操船,一邊高歌吟唱,像個有道之士。
有一天,一位道人獨自駕着小舟,找到楊六,向他賒魚,楊六随道人所需給他魚,開始也沒說這些魚值多少錢。此後,道人又來過好幾次,楊六還是給他魚,全無倦怠之意。道人很慚愧的感謝說:“我看你真是個輕财重義的君子人!可喜可喜!”
有天晚上,微風輕拂,月朗氣清,湖水波平如席。楊六正低頭整理漁網,忽見一隻船從天邊冉冉的行到近前,仔細一看,來的正是之前那道人。他微笑着招呼楊六,就在楊六坐的地方拿出所欠的魚錢,大概有兩三千錢,一起結給楊六。楊六堅決不要,說道:“我飄然一身,穿蓑戴笠,到底能用得了多少錢?先生你就留着這些錢,算我助你的雲水費吧!我隻請求你能讓我上你的船。”道人說道:“我已經測試你好久了,剛才給你還錢,還是為了測試你,你的不貪之心如此堅固,真是可教化的人!”道人這就拉着楊六來到自己船上,船上隻有一個小童操槳,船走的飛快。
一路輾轉,船走到了這條河的源頭,楊六跟道人登上石岸,來到山岩之間,感覺周圍奇花珍果,芬香錯落,一點都不像塵世的樣子。楊六感到心意開闊,他雖是個下劣愚昧的漁民,在此境中,也頓時感覺超然悟解,當即就不想走了,他想依止道人。道人說:“這地方不是你能久留的,你最好暫時先回去。五年後,我們再相會。”說話間,道人拿出一卷書給了楊六。臨别之時,楊六詢問道人的名字,道人說:“我是洞口先生。”他命令小童把楊六送回他原來釣魚的地方,楊六再回頭看小童,已經沒人了。
楊六不識字,他把洞口先生給的書請别人看,原來是“金丹秘訣”。他這才跟别人說起以前他跟道人的交往,而後他就開始參照這書修習。漸漸的,他的心性見識開明起來,甚至能随口背誦書中語句。其間,他的打漁生涯依然繼續。五年的時間到了,有一天,楊六忽然白日飛升,縣裡的人都見到了這景象,有見識的人認為所說的“洞口”兩字(共有兩個口)肯定指的是呂仙翁(呂洞賓)。
【祥宏點評】:布帛,指麻布和絲織品,在本故事裡指衣服;鳴棹zhào,開航、開船;棹,槳,劃(船);灑豁huō,心境開闊;依止,依托、依附;蹑niè空,舊謂得道成仙之人可騰空而行或停留空中;雲水費,僧道、修行人等吃住雲遊之費;呂洞賓,中國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據說是唐朝人。他也被道教全真派尊奉為北五祖之一。宋代社會民間,流行“鐘呂金丹道”,這是道家提倡的修煉内丹的方法,即故事提到的“金丹秘訣”;這是《夷堅志》三十多個有關呂洞賓故事中的一個,細品下來,它更像個寓言故事,裡蘊含了很深的道理。首先說,呂洞賓度的是可度之人,楊六不貪,這個品質很難得。換句話說,有些人的境界已經到了可以被度的程度,才有機緣碰到呂洞賓,但如果反問:當你不夠有福氣得到呂祖的救度,他不拉你上他的船,你怎麼辦呢?我想也隻有自度了。其實人的身體、生命就是呂祖所駕的這艘小船。想起幾天前所寫一個偈子的前兩句:“解脫徑中徑,萬世無明心”,人們尋求真理、實相,想覺悟,想到達彼岸,這是在尋求解脫,不管是佛是道,這都是修行的起點。這個“起點”是從哪裡開始呢?就是從你無始劫來的無明心開始修起的。人們如果能找到來時路(輪回之路),恐怕也會像楊六一樣,一路輾轉到達河流的源頭:憶起來時路,能見呂洞賓。
(文圖說明:原文電子版文字來自“中華文庫”-特别緻謝!再經中華書局版《夷堅志》校訂;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帙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修證地圓融道家,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曆史地位相一緻。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上又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後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現: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随手轉發,積功累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