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述公共危機預警機制的流程及功能。
答:(1)公共危機預警流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轉化為指标體系;分析信息;将加工整理後的信息和指标與危機預警的界點進行比較,從而對是否發出警報進行決策;發出警報。具體見圖9-1:
(2)公共危機管理預警機制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
①信息收集與分析。公共危機管理預警機制通過一個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網絡,将真實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彙總起來,并加以分析、處理,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并通過快捷、高效的信息網絡将公共危機事件的信息和事态發展情況傳送到公共危機指揮系統和相關部門,從而保證危機信息的時效性、準确性和全面性,為公共危機應對與處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
②危機預報。在信息收集與分析的基礎上,對得到的信息進行鑒别和分類,全面、清晰地預測各種危機情況,捕捉危機征兆,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的類型、涉及範圍及危害程度做出估計,并在必要時向決策者建議發出危機警報,啟動危機處置程序。
③危機監測。在确認公共危機發生後,對引起危機的各種因素和危機的發展進行嚴密的監測,及時搜集危機狀态的有關信息,特别是要監控掌握能夠表示危機嚴重程度和進展狀态的特征性信息,對危機的演化方向和變化趨勢做出分析判斷,以便使危機處置指揮機構能夠及時掌握危機動向,調整對策,使危機處理決策有據可依。
④信息發布與媒體管理。信息發布與媒體管理要求恰當地選擇媒體,盡量及時、準确、全面、客觀地發布有關信息,即使在危機發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況,也應及時、客觀地發布有關信息。這樣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有利于樹立權威的信息源頭形象和設立權威的信息傳播途徑,減少流言和謠言傳播及其負面影響,避免出現不利的輿論導向。
⑤信息溝通。公共危機管理中與利益相關者及有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及時、有效地溝通信息,是取得相關人員和機構理解、配合與支持的前提。在對抗性危機事件的外理中,信息溝通包括兩個方面:a建立沖突雙方之間的談判溝通渠道,增進交流溝通,減少誤解;b.洞悉對方的動機、實力和決心,有針對性地拟訂有效的危機處理方案。
2. 試述行政緊急權力受到法律控制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答:(1)行政緊急權力要受到法律的控制,其原因在于:
①同其他行政權一樣,行政緊急權同樣有被濫用的可能性。行政緊急權既是緊急狀态下一種必要的權力,又是一種最為危險的權力。如果認為情況特殊,政府公共部門就可以為所欲為,各部門、各地區可以各行其是,權力就會無序行使,社會就會出現新的混亂。而且,行政緊急權是一種影響力和支配力極大的權力,稍有不當就可能影響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行政緊急權在一些國家的運用實踐表明,它是一種最容易被濫用的權力。
②行政緊急權如果沒有合法的權力來源,就不會具有普遍的、持久的感召力;緊急行政權如果沒有必要的規範和約束,就難以取得法律強制力的支撐;行政緊急權如果有必要的自律和他律,就得不到國民的普遍認同和支持。
③緊急事件的不斷出現以及各國之間的相互學習,使人們逐步認識到了處理緊急事件的一些基本規律,從而為緊急狀态下的法治化創造了條件,也打破了緊急行政不能或難以規範的神話。
因此,将行政緊急權納入法治軌道,建立相應的應急法制,同樣是公共危機管理所必需的。一個有較高治理水平的法治政府,不僅能在正常社會狀态下運用法律維護好社會秩序和國民權益,而且在非常時期也能做到依法辦事。
(2)行政緊急權力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受到的法律規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範圍規制。這實際上是法律保留原則的體現。法律對于政府在緊急狀态下有效、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應對危機所必須具有的權力,事前都盡可能加以詳盡、明确的列舉規定。現代法治既不允許政府公共部門即使在緊急狀态下任意确定自己行使何種權力,也不允許随意傷害公民權利,而是要框定行政緊急權力限制公民權利的範圍和邊界。
②程度規制。行政緊急權力的行使不僅有範圍的限制,還有程度上的約束,這主要是要求行政緊急權力以及緊急措施要符合比例原則。比例原則又稱“禁止過度”原則,具體含義包括:
a适當性或妥當性原則,指行政主體采取的措施及方法應有助于行政目的的實現。
b必要性或最小侵害原則,指行政行為應以達到行政目的為限,不能給相對人造成過度的不利影響,在有多種可以達到行政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可選擇時應選擇對相對人權益損害最小的,不能超過必要限度。
c均衡或相當性原則,指采取行政措施所造成的損害,不得與達成的行政目的的利益明顯失衡,即行政主體所采取的措施産生的損害,不可以超過所采取措施帶來的好處,即不能為實現目的而不擇手段。
比例原則的核心是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要保持在适當、必要的限度之内。
③程序規制。正當程序原則在緊急狀态下受到限制已是國際慣例,然而政府公共部門行使行政緊急權力應當遵循必要的、明确的法律程序規定,已被很多國家的立法機關所接受。展行正當程序的重要保障是政務公開制度。政務公開是現代公共管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有時政務公開程度也被稱為透明度。政務公開在突發事件與緊急狀态下較之于平時更為重要
④目的和條件規制。現代行政法規範和控制政府權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即在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門權力時明确規定授權的目的,在授予政府公共部門緊急權力時尤其如此,以制約政府公共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法定目的範圍内行使所授權力,防止其濫用緊急權。同時,通過緊急狀态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确定政府公共部門行使緊急權力的條件。在緊急狀态下,政府公共部門雖然享有比平時更多且更具強制性的權力,但是,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門這些權力是附有條件的。如果政府公共部門違反法定條件行使權力,即構成濫用權力,将因此被追究法律責任。
3. 結合實際分析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
答:我國政府和社會經受住了各種各樣災難和危機的考驗,并目在危機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實事求是地分析,我國政府的危機管理與公民的期望還有較大的差距,其問題主要存在幾個方面:
(1)政府官員、公共管理者以及整個社會公民的危機管理的意識比較弱政府官員以及公共管理者通常不把危機管理視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他們的公共危機管理的意識比較弱,過分考慮自己的經濟指标而忽略社會的公共危機治理是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一個首要問題。同時,社會民衆也缺乏危機管理的意識,缺乏對政府危機管理的監督,從而不利于整個社會危機管理意識的形成。
(2)政府的危機管理缺乏系統的戰略和政策規劃事實上,導緻危機發生的正是某些特定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環境。盡管人們不能消除危機,但是人們可以消除危機産生的原因,防止危機的擴大和惡化。因此,把危機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中是十分重要的。要把危機管理同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危機管理同資源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把危機管理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把危機管理同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結合起來,從而,克服我國以往的缺乏管理戰略和規劃的弊端。
(3)政府的危機管理缺乏組織化的保障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國家有必要在中央政府建立高層次的危機管理的領導、指揮和協調機構。這一機構的主要職能在于:
①制定危機管理的戰略、政策和規劃。
②進行危機信息管理。
③進行危機風險的評估。
④在非危機時期,負責危機的預防和預警工作。
⑤在危機發生期間,負責領導與協調工作。
⑥負責危機管理的監督管理工作。
⑦對政府管理者和社會公衆進行危機管理的教育和培訓等。
(4)政府的危機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制的保障我國已經制定和頒布了一些應對危機狀态的法律和法規。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整。
(5)政府的危機管理缺乏制度化的财政資源保障各級人民政府要把危機管理的預算納入政府的預算體系之中;政府有必要設立必要的專項基金,用于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危機,并且建立監督的制度和程序以保證基金的合法、合理及有效的使用。
(6)政府的危機管理缺乏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和支持系統政府的危機管理,無論是危機的預防、準備,還是危機的回應和危機後的重建,必須建立在準确、全面、适時的信息基礎之上;政府危機管理的政策制定、危機決策也離不開決策支持系統的支持。危機管理最大的特點之一在于危機的不确定性和環境的複雜性,所以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統是我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7)政府的危機管理與國際和地區組織的合作機制有待完善在危機管理上,要積極争取國際性的組織和地區性的組織在資金、人員、技術、教育和培訓以及道義上的支持,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在信息方面的溝通。
4. 論述公共危機新聞發布機制。
答:公共危機的新聞發布會是危機處置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公共危機新聞發布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及時、準确地發布信息,對幹妥善外理危機事件、減少危機損害和維護公共部門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公共危機新聞發布機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新聞發布應急響應機制
公共危機發生後,在啟動緊急處置機制的同時,要迅速啟動新聞發布工作,在負責處置事件的指揮部下面,設立專門的新聞發布機構,确定專人負責新聞發布工作。新聞發布是處置公共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和決定處置公共危機的方案時,要根據公共危機的不同應急響應級别,成立相應的新聞發布機構,确定新聞發布方案,明确新聞發布内容,組織新聞發布工作,使新聞發布工作更好地為處置公共危機服務。
(2)新聞發布機制
公共危機新聞發布要堅持及時準确、适度、“于我有利”的原則:
①隻有及時地報道,才能有效地引導輿論,避免和減少猜測性和歪曲性報道,争取主動權。快速、及時一定要以準确為前提。
②新聞發布要注意适度,講究策略,認真策劃,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到公衆的心理接受能力,注意消除和化解公衆的恐慌情緒,維護社會的穩定。
③新聞發布的目的是應該“于我有利”,有利于事件的妥善處置,有利于保護人民的生命和國家财産安全,有利于樹立公共部門的形象。
④新聞發布要得到授權,發布的内容要按程序報批,無新聞發布職能的部門和個人,不得擅自就公共危機事件處置工作接受記者采訪或發表談話,以避免說法不一,造成信息混亂。
⑤新聞發布可由新聞發言人通過新聞發布會、吹風會、散發新聞稿、接受記者采訪或書面回答記者提問等多種方式進行,采訪應優先安排中央或當地的權威新聞媒體。要注意針對不同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各自的特點,接受采訪,發布新聞。
(3)中外記者采訪管理機制
①新聞工作機構要及時受理中外記者的采訪申請,采取符合國際慣例的、科學的、有效的管理方式,主動向記者提供危機事件的有關信息,為記者的采訪提供方便。要使記者有正式的渠道獲得權威信息,避免根據猜測和傳聞做報道;要使記者清楚在哪裡了解情況、找誰了解,而不必四處打探消息。
②要加強對記者采訪的組織、現場管理工作。出于搶救工作及其他因素考慮,可以劃定區域,不讓記者進入現場,但應該對記者說明原因;在不影響事故搶險和記者安全的情況下,則可以盡量安排一些記者進入現場,并為其提供便利。對記者的管理要避免簡單生硬,要把管理工作與正面信息的提供與采訪安排結合起來。
(4)境内外輿情跟蹤和通報機制
負責新聞發布工作的機構要密切關注境内外媒體的報道,彙編連情簡報,及時向上級和有關部門通報,并組織有針對性的輿論引導工作,澄清事實,解疑釋惑,駁斥謠言。
(5)互聯網信息安全管理機制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和特殊的媒體,具有傳播快、影響大、互動性強、管理困難等特點。
①要充分發揮和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及時傳達政策、舉措以及各種正面信息,主動引導輿論,同時利用互聯網信息彙聚的特點,将其作為了解、搜集輿情的重要來源。
②要警惕并及時删除各種歪曲事實、煽動矛盾、影響公共危機處置的有害信息及時封堵境内外一些采取惡意攻擊和敵視态度的網站。
(6)公共危機事件分類處理新聞發布機制
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對全局有重要影響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及時組織新聞發布;對于一些涉及重大政治性、群體性、危害國家安全、損害國家形象的社會安全事件的新聞發布要十分謹慎,并要得到統一的授權。
在公共危機事件應對處置過程中,新聞媒體作為應急管理組織的主要合作對象之一,在危機狀态下,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承擔着多重任務。應急管理組織要從控制社會秩序、防治危機升級和不必要的恐慌等實際出發,有目的、有選擇地控制信息源和信息傳播渠道,這就涉及妥善利用新聞媒體力量的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