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谲「guǐ jué 」,吊詭「diào guǐ 」
釋義:
1、奇異,奇怪,怪誕,虛妄。
2、狡詐,狡黠,陰謀詭計。
3、變化多端。
怪異指數:四星。
“聰明”和“狡黠”原本不太容易分清楚。事不宜以是非論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惡論者,十居八九。《名賢》有言:“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俺就喜歡“詭谲”這詞兒,至少模樣挺可愛的。
孔明曰:詭谲小計,何足為奇?
例句集粹:
1、《文選·王褒》:趣從容其勿述兮,骛合遝以詭谲。(奇異)
2、宋· 範成大 《嘲峽石》詩:雲何清淑氣,孕此詭谲迹。
3、《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延齡每奏對,恣為詭谲,皆衆所不敢言。(怪誕,虛妄)
4、《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孔明曰:詭谲小計,何足為奇?(變化多端)
5、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懼冥運之罪,輕生事之業,詭谲不行,盟誓為信......
《莊子·齊物論》: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
擴展閱讀:“吊詭”的複活,“怪兮兮的”!
"吊詭”也有“怪異、奇特”的意思,出自《莊子·齊物論》:“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但《莊子》是想說明“方其夢也,不知其夢”才是世間真相。
後人“不知吊詭何夢”,所以隻用來客氣地譏諷那些不倫不類的“怪異詩詞”,比如“索隐吊詭之徒”(明·胡應麟《詩薮·國朝上》)、“病在沿襲雷同......翻新吊詭"(清· 沈德潛《說詩晬語》)。
到魯迅先生才看得分明,所以在《墳·文化偏至論》很是不屑地說:而十九世紀末之重個人,則吊詭殊恒,尤不能與往者比論。我覺得,這批評應當是對的吧?
再後來,在網絡時代,這詞兒突然“吊詭”地活蹦亂跳起來,說不上褒貶,意思總歸是“怪兮兮的”。
每天多認一個字,别成了網紅還讓人笑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