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個晚上,把王校下一部書,《王國平說人生》的書稿讀完。
與說家教、說幼教不同,這本書是說己、說人、說事、說道,老爺子将自己近70年的人生經驗,用故事、用寓言、用事理說給我們聽。
在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童年的幸與不幸,青年的争與不争,中年的變與不變,以及漸行漸老的豁達與透徹。
原來父輩曾經是少年,原來父輩曾經也乘風。
王國平
中國民辦學前教育卓越領軍人物
中國民辦學前教育卓越領軍人物
中國發明協會學前創新教育分會副會長
第二屆中國好校長
河南新學前教育研究院院長
王校有很多很多的榮譽。
他是中國民辦學前教育卓越領軍人物,他是中國發明協會學前教育創新分會副會長,他是河南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工作委員會第二、三屆理事長,他是第二屆中國好校長的獲得者,他是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國語小學和幼兒園總校長,他是無數河南民辦幼教人心中的王校......
可是,當我讀完文稿之後,我“忘記”了那些榮譽,我隻“看到”了一位父輩。
在王校的文字中,有往事如煙,有人生百态,更有一個教育人的成長與感悟。
我看到了他童年時的失母流離,也看到了他在“森林小學”的故事,很充盈,也很快樂。
我看到了他少年時的狡黠聰慧,也看到了他為了一口面包,下井當煤礦工人的往事,很辛苦,卻也很熱乎兒。
我看到了他青年時的機遇努力,作為與朱家雄、吳華同年入學的77屆學生,既有命運的垂青,更有永不言棄的精神。
我看到了他中年時的中途變道,42歲離開公辦體系,走進民辦教育,一走就是近三十年。
我更看到了如今的他,雖已年近七十,可是依然對教育保持熱情,依然對孩子充滿熱愛。正如他在文中所說:“我的生命歸宿在課堂,我的生命價值在教育。”
在書中,王校告訴我們:
“不論遇見什麼樣的困惑,不論有多大的煩惱,我的第一個去處就是課堂,去聽聽老師講課,去看看我的孩子們,去清洗一番思路,去洗洗渾濁的大腦,去聽聽生命拔節的聲音。”
“下井挖煤雖然辛苦,可是比這更重要的是,我也收獲到一種終身享用的精神财富,就如《太陽石》,從地下深處被挖出來後,以感恩之心做人做事,盡情地釋放自己、燃燒自己。”
“想做成事,就去紅旗渠和郭亮村體驗一番愚公精神;想做好官,就去蘭考學習焦裕祿精神;想經好商,就去康百萬莊園,站在‘留餘’匾額下,領略康百萬精神。”
……
一句一句,字裡行間,是王校寫在人生邊上的感言,是他訴諸筆端對教育深沉的熱愛,是一位老教育人給我們後輩最好的禮物。
這些話,如果你聽懂了,你就受益了。
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的石吟園長這麼說:
聽老人言,您不吃虧,王校是有一個有智慧的長者,他的文章中,小故事裡蘊含着大哲理,大白話裡說的都是大實話。
如果說,之前的王校,于我而言,是長者,是恩師,總是要向高處看,要往深處尋,總有幾分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山仰止。
那麼,當我讀完所有的文字之後, 突然在情感上與他産生了更深層次的鍊接。
原來,在我心中,如山一樣的父輩,也曾經有過如畫時光,也曾有過如風歲月,他也不是生來就是王校,他也不是生來就無所不能。
而父輩曆經世事,那些他掏心窩子的話,那些我之前一半入心一半随風的話,随着自己的年齡漸長,也慢慢刻在了記憶,融入了血液,然後口口相傳,把老爺子這些人生道理,講給我們的後輩。
或許,這就是一種傳承,這就是我和我的父輩之間,血脈相連的部分。
而教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編輯:學前微主編
文字:微主編孫敏
特别說明 :
《學前微主編》公号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或依法處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