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愛與被愛?近年來,親密關系、愛情心理學課程在高校中變得流行起來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開設了“婚姻與愛情”課程;武漢科技大學開設了婚姻家庭法、愛情心理學、戀愛婚姻經濟學等三門婚戀教育課……今年10月,教育部在答複全國人大代表時表示,鼓勵高校加強戀愛心理教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大學生如何愛與被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年來,親密關系、愛情心理學課程在高校中變得流行起來。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開設了“婚姻與愛情”課程;武漢科技大學開設了婚姻家庭法、愛情心理學、戀愛婚姻經濟學等三門婚戀教育課……今年10月,教育部在答複全國人大代表時表示,鼓勵高校加強戀愛心理教育。
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與人之間的“意義之網”也存在着鮮明差異。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當下,大學生的戀愛觀也變得五彩斑斓;有的人向往一見鐘情的浪漫,有的人在乎眼緣和顔值,有的人相信感情隻有在生活中不斷磨合才會更加真實而牢固,有的人偏好家境優渥、條件優越的另一半……高校開展戀愛課程的初衷,在于提升大學生對愛的認知和表達能力,從而敢愛懂愛會愛,學會“如何去愛”。
大學并非封閉的象牙塔,也會受到多種不良社會心态的浸潤。不論是“以貌取人”,還是“甯可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抑或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這些使情感商品化和物化的觀念從表面上是一種聰明又理性的選擇,實際上會讓婚戀變得庸俗而乏味。
在一個盛行符号互動的時代裡,一個人的“鏡中我”和“真我”難免會存在偏差;不被表象所蒙蔽,而是去發現和捕捉對方真實的模樣,是戀愛中不可或缺的過程。從陌生到熟悉,從疏遠到親近,從懷疑到信任,戀愛的過程也是兩個人互相接納、互相認同的過程。
戀愛并非與生俱來的技能,需要後天的學習。戀愛作為一種交往行為,本質上是兩個人通過社會互動産生信任、認同、情感和親密關系的過程。要想建構戀愛關系,既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識,也要了解兩性差異、學會和異性相處;更為關鍵的是,要形成一個健康、成熟的戀愛觀,即追求生活方式的契合和精神世界的貼近,而不是被光鮮的顔值、功利的條件所左右。
愛情不僅有“三十六計”,也有“千變萬幻”,戀愛課程難以解決大學生所有的戀愛難題。戀愛沒有模闆、感情沒有公式,戀愛課程隻能教給大學生對待戀愛普遍的共識性的文化認同與價值追求。畢竟,戀愛是一個複雜的課題,并非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戀愛也并沒有标準答案,參與的雙方既是答卷人也是彼此的閱卷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戀愛課程作為一種生活教育,有助于讓大學生以一種更加健康、成熟的姿态去面對戀愛。大學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不僅要給學生們傳授知識和技能,也要豐盈學生們的精神家園,教育和引導學生們學會更好地生活。
高校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自身條件基礎,自主設置家庭教育相關學科,優化調整專業設置,有利于提升學生表達、溝通和交往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愛情觀、婚戀觀、家庭觀。無論是在校園中,還是離開校園走向社會,那些擁有健康、成熟戀愛觀的人們,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擁抱美好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