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寫作手法探微(7)
作者:至真齋主
新紅學的創始人、被當今紅學家們奉為國學大師的胡适,在他的著作《紅樓夢考證》中批評、嘲笑索隐派是“猜笨謎”。他說:“第二派說《紅樓夢》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說。這一派可用蔡孑民先生的《石頭記索隐》作代表。......蔡先生這部書的方法是:每舉一人,必先舉他的事實,然後引《紅樓夢》中情節來配合。......但我總覺得蔡先生這麼多的心力都是白白的浪費了,因為我總覺得他這部書到底還隻是一種很牽強的附會。我記得從前有個燈謎,用杜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來打一個‘日’字。這個謎,除了做謎的人自己,是沒有人猜得中的。因為做謎的人先想着南北朝的齊和梁兩朝都是姓蕭的;其次,把‘蕭蕭下’的‘蕭蕭’解作兩個姓蕭的朝代;其次,二蕭的下面是那姓陳的陳朝。想着了‘陳’字,然後把偏旁去掉(無邊);再把‘東’的‘木’字去掉(落木),剩下的‘日’字,才是謎底!你若不能繞這許多灣子,休想猜謎!......假使一部《紅樓夢》真是一串這麼樣的笨謎,那就真不值得猜了!......我現在要忠告諸位愛讀《紅樓夢》的人:‘我們若想真正了解《紅樓夢》,必須先打破這種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其實做《紅樓夢》的考證,盡可以不用那種附會的法子。我們隻須根據可靠的版本與可靠的材料,考定這書的著者究竟是誰,著者的事迹家世,著書的時代,這書曾有何種不同的本子,這些本子的來曆如何。這些問題乃是《紅樓夢》考證的正當範圍。”
胡适用一個極難猜出的謎語例子來批評、嘲笑紅學索隐派,這具有很大的欺騙性。那些跟胡适一樣國學基礎差,又不喜歡動腦筋的紅迷,包括某些紅學家,極易被胡适所舉的例子迷惑。當今一些紅迷動不動就說索隐是猜笨謎就是明證。在胡适的欺騙、迷惑、誤導下,一些紅學研究者不敢索隐,即便是在運用索隐的方法研究《紅樓夢》,他們也不敢說是索隐,而冠之以“考證”之名,似乎隻有“考證”才是科學研究,而“索隐”是牽強附會的猜謎。胡适的流毒散布甚廣,時間近百年,危害極深,甚至當今的一些大學、科研機構的某些學者都中毒頗深,一談索隐就色變,似乎索隐是禁區。一些紅學專業期刊也幾乎不發索隐的文章,索隐的文章隻能在網站論壇、博客、公衆号自媒體等處發布,還被某些紅學家斥之為“民科”。今天我就來辨析一下什麼是謎書?索隐是不是破解謎書的方法?《紅樓夢》是不是謎書?
在說謎書之前我首先說說什麼是謎語,因為謎書就是由一系列謎語構成的。謎語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隐語。謎語的前身是隐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給隐語的解釋是:“遁辭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即别出一說曰遁辭,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由此我們可以說,隐語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辭來暗示的語言。根據隐語的作用,可以把隐語分為三類:密言(隻少數人能懂,且在小圈子内使用流傳的語言)、測智(作為一種測試智力的遊戲)、谲谏(委婉的規勸之語)三類。謎語在中國起源很早,據《尚書·湯誓》記載:“時日曷喪?予以汝偕亡。”大意是:“太陽呵,你什麼時候才喪亡呢?讓我和你一同去死吧。”這首歌謠采用隐語詛咒暴君夏桀,因為他曾說過:“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夏桀暴虐無道,民怨沸騰,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裡用隐語發洩怨怒之情。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謎語雛形已經形成,并且給起了名字叫“廋辭”和“隐語”。據劉勰《文心雕龍》記載:“楚莊齊威,性好隐語。”也就是說楚莊王、齊威王喜歡隐語,而不願意聽直截了當的忠言。戰國後期出現了賦體隐語,其中以荀子的《附論篇》最具代表性。到了漢代出現了射覆活動,就是把東西放在器物下面讓人猜。我們有時候也把猜謎語叫做射覆。到了宋代有了專業謎語和謎社組織,同時誕生了“燈謎”。元明兩朝謎語盛行不衰。明朝還出現了一些研究謎語的論著和收錄謎語的專集,其中有馮夢龍的《黃山謎》,黃周星的《廋詞四十箋》及賀從善的《千文虎》等。到了清朝中期以後,謎語進入成熟期,人們追求謎語扣合的嚴謹,謎語的内容也十分豐富。到了今天,全國各地的猜謎活動蓬勃發展,尤其是每年的正月十五猜燈謎活動成了節日的主要内容。謎語曆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如今作為國粹被國家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果謎語都像胡适舉例的那樣誰都猜不着,隻有出謎的作者知道謎底,猜謎活動不但不能普及,而且早就偃旗息鼓了。
中國最早的文謎是南朝宋代劉義慶著的《世說新語·捷悟篇》中所載的曹娥碑離合體文迷: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裡,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裡。”大意是:魏武帝曹操曾經從曹娥碑旁路過,楊修跟随着他,看見碑的背面寫着“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個字。曹操就問楊修:“懂嗎?”楊修回答說:“懂。”曹操說:“你不要說出來,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裡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他叫楊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寫下來。楊修寫道:”黃絹,是有顔色的絲,色絲合成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東西的,受辛合成辭(辤)字:這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了,結果和楊修的一樣,于是感歎地說:“我的才力趕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裡。”
在封建極權時代,文人們為了表達被統治者壓制禁锢的思想感情,或者反抗統治者的壓迫,有時候不得不采用隐語的方式為文。最著名的用隐語寫成的文章是南宋遺民謝翺的《登西台恸哭記》。這篇文章的開篇就讓人一頭霧水:“始,故人唐宰相魯公,開府南服,餘以布衣從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後明年,公以事過張睢陽廟及顔杲卿所嘗往來處,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遊。今其詩具在,可考也。”大意是:“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魯郡公在南劍州地方設立辦事機構,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軍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邊上與他分手。又過了一年,魯郡公因事路過張睢陽廟和顔杲卿駐軍處常山一帶,慷慨悲歌,終于沒有辜負自己的諾言,追随諸先烈遊于黃泉。如今他的遺詩都留在人間,可以為證。”
“唐宰相魯公”指的是唐朝宰相顔真卿。顔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别号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著名書法家,秘書監顔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顔杲卿從弟。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顔真卿登進士第,曆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顔平原”。安史之亂時,顔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顔真卿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顔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顔真卿被派遣曉谕叛将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缢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臯及三軍将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谥号“文忠”。
謝翺是南宋末年人,他怎麼會投在唐朝宰相顔真卿的麾下呢?這個“唐宰相魯公”一定是假托之名,而且這個人一定在元朝是被禁止提起的。要想知道這個“唐宰相魯公”隐寫的是誰,就要根據謝翺的經曆和在當時與“唐宰相魯公”地位名聲相似的人來“索隐”,如果不探赜索隐出文章背後的真相來,就不知道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謝翺(1249-1295),字臯羽,一字臯父,号宋累,又号晞發子,原籍長溪(今福建霞浦),徙建甯浦城(今屬福建)。宋度宗鹹淳年間應進士舉不第。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開府延平,謝翺率鄉兵數百人投奔,任咨議參軍。文天祥兵敗,謝翺脫身避地浙東,往來于永嘉、括蒼等地,與方鳳、吳思齊、鄧牧等結月泉吟社。《登西台恸哭記》寫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時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敗被殺後八年。謝翺與友人登西台(今浙江桐廬西富春山)祭悼的這個“唐宰相魯公”就是文天祥無疑。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财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後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顔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德祐二年(1276)五月,文天祥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複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将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甯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文天祥于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謝翺在文章中說“公以事過張睢陽廟及顔杲卿所嘗往來處,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遊。今其詩具在,可考也。”這是在隐寫文天祥曾作《正氣歌》,在這首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将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顔常山舌。”
張睢陽(708年-757年):即張巡。據《舊唐書·張巡傳》記載,安祿山叛亂,張巡固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每次上陣督戰,大聲呼喊,牙齒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敵将問他:“聞君每戰,皆目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張巡回答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敵将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顔杲卿(692年-756年):顔真卿的從兄。據《新唐書·顔杲卿傳》記載,安祿山叛亂時,他起兵讨伐,後城破被俘,當面大罵安祿山,被鈎斷舌頭,仍不屈,被殺死。在文天祥的《正氣歌》中,他願像張巡、顔杲卿那樣慷慨赴死。而在謝翺的祭悼文章中,“唐宰相魯公”果然“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遊。”
謝翺在元人統治下哭悼一個反元的宋朝英雄,這是要冒着殺頭危險的。他哭悼抗元殉國的民族英雄,也是在懷念已經滅亡的宋朝故國。元朝文網森嚴,謝翺在西台對文天祥進行哭悼時,“适有邏舟之過也”,可見形勢之險惡。文章不能明言祭悼文天祥,隻能托名唐朝宰相魯國公顔真卿。與謝翺同往西台祭悼的友人他也不提姓名,而是以甲、乙、丙代替。文章也不能明說文天祥為國捐軀,而是以在安史之亂中張巡守衛睢陽、顔杲卿守衛常山,城陷而慘遭殺害,“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遊”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義。謝翺在文章中說,他想模仿司馬遷《秦楚之際月表》的體例作《季漢月表》,實際上他是說要撰寫《季宋月表》,以悼念宋亡,從此中華正統已絕,表現了謝翺強烈的民族立場。《登西台恸哭記》通過對文天祥殉國的祭奠哭悼,表達了對文天祥的無比崇敬和悲恸之情。為避開元朝統治者的文網,文章托名漢唐,隐姓匿名,不書寫元朝年号,而以甲子紀年稱之,這種寫作手法與《紅樓夢》何其相似!如果我們不以“索隐”的方法破解這篇文章的“真事隐”,我們就會被表面的“假語存”所迷惑。
南宋遺民在蒙元統治者的高壓文網下,為祭奠抗元英烈,表達懷念故國之情,不得已采用隐語的方式寫作,與之類似的是明遺民也常采用這種方式為文。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号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他學問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訪錄》等。他的父親黃尊素為明萬曆進士,天啟中的禦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進京訟冤,并在公堂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歎其為“忠臣孤子”。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裡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廷屢次诏征,皆辭免。
謝翺的《登西台恸哭記》在元、明之際廣為流傳,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為之箋注、索隐、題記序跋者不乏其人。明亡後,由于民族矛盾加劇,明遺民對故國懷念之情愈發深切,謝翺的《登西台恸哭記》又一次受到明遺民的高度重視。黃宗羲曾為之作注,以寄托其麥秀、黍離之悲,民族淪亡之痛。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曾從學于王征南學内家拳法。王征南(1617-1669),名來鹹,字征南。浙江甯波府奉化人。 早年從軍,以“七矢破的,補臨山把總”,由于屢立戰功,官至于“都督佥事副總兵”。由于參與反清複明鬥争,事敗後隐居鄉野,“終身菜食以明其志”。王征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武當派拳師。同樣參加過抗清的黃宗羲失敗後返鄉,在甯波城西的白雲莊講學,結識了王征南,兩人成為好友。黃宗羲撰寫了《王征南墓志銘》。其銘文開篇寫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内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别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張三豐是元末明初人,曾出手相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登基後曾多次派人尋找張三豐。而黃宗羲卻說張三豐是宋朝人,且寫作“張三峰”,這很明顯是為了避免提起明朝及開國皇帝朱元璋,也為後文用“徽宗召之”隐寫“朱元璋召之”作伏筆。王征南生于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卒于清康熙八年(1669)。黃宗羲的銘文寫王征南“生于某年丁巳三月五日,卒于某年己酉二月九日,年五十有三。以某年月日葬于同岙之陽。”不具帝王年号,而以幹支紀年,其懷念舊朝蔑視新朝的民族感情表露無遺。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劉利俠教授在《王夫之<落花詩>政治意識淺論》一文中說:“身處在明清之際的知識分子,遭受着家國與民族的雙重災難,回天無力,報國無門。這種蕭索、凄涼的景象,最能夠契合他們的處境,是‘搖落深知宋玉悲’,所以也最容易激起他們内心深處真實強烈的情感。除此之外,一般還認為,花色紅,紅即‘朱’,與朱明王朝就有了某種婉轉而密切的聯系。百花盛開的春天,有王朝興盛的象征意蘊;風飄萬點、春意闌珊的暮春之景,是明王朝從沒落逐漸走向敗亡的最佳比喻。清初詩人喜詠落花,借對落花的諸多感歎來表達對故國舊君的哀思與憑吊,從而為落花打上了鮮明的政治烙印,同時賦予了這一主題更加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獨特的時代氣息。”
我們吳氏紅學的九峰真人在文章《紅樓夢中一些風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讀思想内涵的關鍵》中說:“《紅樓夢》的思想内涵是高度的民族主義,由于構思的巧妙和寫作手法的隐蔽,自抄本傳播以來,一些人看不懂她的思想内涵。清朝被推翻以後,尤其是受胡适紅學的影響,廣大讀者更是失去了對本書思想内涵的敏感和認知,形成今天附庸風雅的胡适派官方紅學。一些紅學家鑽進一個包衣奴才家族,牽強附會地考證與對應曹家事,把改朝換代國仇家恨的宏大主題與民族主義情結,狹隘猥瑣地解讀為一個家族的興衰史。《紅樓夢》既然是小說,他就不是天書,不管作者把主旨設計得多麼隐蔽,我們可以看出,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播明遺民思想。作者既然要傳播明遺民思想,那麼,對于小說中絕大多數隐藏的秘密,讀者隻要抓住特殊的寫作手法就能準确破譯。”他還把書中的風物按照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劃分為兩大陣營:一、作者憎惡的陣營有風、雪、金、水、秋等;二、作者喜愛的陣營有月、玉、紅、朱、赤、香、春、梅花等。
《紅樓夢》其實就是一部用一些有特定寓意的符号、意象、謎語、隐語等創作的“謎書”。作品開宗明義告訴我們用“甄士隐(真事隐)”、“賈雨村(假語存)”的寫作手法。故意隐去了地域邦國、朝代年紀,國都用“長安”“中京”指代,作者假托“石頭”下世造曆然後撰寫《石頭記》,可見書中提到的“空空道人”、“吳玉峰”、“東魯孔梅溪”和“曹雪芹”都應該是化名,本書的批書人“脂硯齋”、“畸笏叟”等也都是化名,他們的真實身份都要經過索隐和考證來确定。這部書借石兄之口說不幹涉朝政,而卻采用隐語來書寫,其背面隐寫的故實必然是幹涉朝政的。而胡适及當今的紅學家卻把書中的化名當做真名,在曹家尋找“曹雪芹”,正像紅友所嘲諷的那樣:“在山東魯家莊考證魯迅”。這樣的研究居然還打着科學的旗号,真是玷污了“科學”的神聖之意!
胡适及其追随者們以“考證派”自诩。他們以為隻有“考證”才是科學的研究方法,而“索隐”則被他們貶斥為牽強附會。什麼是考證?考,就是推求、研究;證,就是驗證、證實。考證就是根據資料來推求研究、證實和說明文獻或曆史等問題。什麼是索隐?索,就是尋求、探索;隐,就是隐藏的事物、事實;索隐就是探求隐微奧秘的道理。“索隐”語出《易經·系辭上》:“探赜索隐,鈎深緻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孔穎達疏:“索謂求索,隐謂隐藏。” 我們從上面謝翺的《登西台恸哭記》一文可知,不索隐就根本不知文章在寫什麼,其背後的真相隻有通過索隐才能揭示出來。而《紅樓夢》大量的采用具有特定指代的隐語,這些隐語跟明遺民詩文中常用的隐語含義是一樣的,讀懂了明遺民的詩文也就讀懂了《紅樓夢》。如果不對書中的隐語含義進行索隐,那麼也就看看其表面的“假語存”故事,即便如此也看得雲裡霧裡,因為書中一些表面文字的“坑”你就是打破腦袋也很難想明白。比如,詩書禮儀之家的林黛玉為啥罵劉姥姥“母蝗蟲”?劉姥姥就在距離賈家不遠的郊區居住卻說她從千裡之外而來?黛玉葬花時為啥說“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虎兕相逢”、“白骨如山”、“千紅一哭”、“萬豔同悲”都是什麼意思?等等。
可以說《紅樓夢》就是一部空前絕後的“謎書”,“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如果不采用“索隐”與“考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把書中的“隐語”全部破解出來,把書中涉及到的知識全部注解出來,從而揭開本書的奧秘,我們就真的辜負了作者的一片癡心,不解其中味。而胡适的研究美其名曰“考證”,但是胡适找到的資料并不可靠且自相矛盾,其實是牽強附會而已。胡适創立新紅學将近一百年了,那些追随胡适的紅學家們要麼隻研究書中的“假語存”而鄙視“真事隐”,要麼一頭紮在曹家挖掘史料,這樣研究《紅樓夢》必然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再研究一百年也摸不到紅樓真相的大門!
———————————————————
校對:王華東 編輯:潇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