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科舉連中三元的是哪三元

科舉連中三元的是哪三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9 13:17:15

在很多影視作品及網絡小說裡,經常看到主角加持光環,穿越後牛的一塌糊塗,輕而易舉“連中三元”,之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平步青雲,真是讓人豔羨不已。然而真實曆史上,能做到連中三元少之又少,我們先來看看何謂連中三元。

科舉連中三元的是哪三元(何謂連中三元及宋元明清科舉制度的有何不同)1

在我國古代,“元”有頭一名、第一、為首的含義,所以日常生活裡有很多以元字開頭的詞語,如元月、元勳、元配、元兇等。因此, “三元”在古代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三個第一”;另一個是則指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即上元為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中元為七月十五、下元為十月十五日。當然,“連中三元”是接連中三個科舉第一。

實際上我國“三元”原本是三個什麼第一呢?它是指科舉考試時代的鄉試會試、殿試的三次考試均得第一。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别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銮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科舉連中三元的是哪三元(何謂連中三元及宋元明清科舉制度的有何不同)2

若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均得第一,正好是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得主,所以叫連中三元。

但這個近代科舉制度,既不是清朝獨有,也不是明朝發明,而是蒙古人建立的元代所制定。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科舉不是隋唐就已經實行了麼?宋朝的科舉規模也很大啊。的确如此,但直到宋代科舉的制度反複仍比較大,如隋朝,總共隻取了十個秀才,唐代科舉即便高中也不能做官。在中唐以前,朝堂上仍是高門大族把持,科舉也時開時停。宋代雖然推動了科舉的普及化,但科舉内容、形式卻經常變化,這些内容小編可改日開單章詳細說明。

科舉連中三元的是哪三元(何謂連中三元及宋元明清科舉制度的有何不同)3

而元、明、清三朝三代的科舉,都隻有會試、鄉試,比宋、遼、金少了一道府試。至此,科舉的形式基本固定,沒有大的變動。

元代的科舉,分蒙古、色目人和漢人、南人兩榜。蒙古人和色目人隻考兩場:經義、策論。而漢人、南人要考三場,中間多了一場賦、诏、诰、表。而考試的經義自然以南宋時流行的為準。比較有意思的是,南宋時期因理學弟子多為主戰派,屢屢受到打壓,如秦桧曾下政令禁絕二程的洛學,宋甯宗曾發明旨禁止朱熹的道學。而到了元代,蒙古人則把二程的洛學列為官學。

科舉連中三元的是哪三元(何謂連中三元及宋元明清科舉制度的有何不同)4

明、清時期沿襲了這種考試體制,但在内容上則略有不同。宋代早期是考五經,到了王安石時期,有感于經義的繁瑣複雜,下政令推行以四書為主,減少詩賦,提倡策論。到了後來則又有反複。如清制,首場考四書及詩一首,次場考五經義,三場考策論。

明清時期對科舉體裁有進一步做了限制,科舉的文章,并不能完全算自己的,謂之代聖人言,而文體也要逐段對應。明代還略好些,給了讀書人一點發揮的餘地,而清代則嚴格規定長不過七百字,短不下三百字,這樣嚴格的字數限制,進一步限制了士子的發揮,這一點點字,哪裡有空間讓你旁征博引?所以清朝的士子,對史書典故就越來越拙了,唯有對聖人言唯唯諾諾,故思想僵化的特别厲害。或許“死讀書”的調侃就因此而來吧。

科舉連中三元的是哪三元(何謂連中三元及宋元明清科舉制度的有何不同)5

那麼我國曆史上多少連中三元的人呢?據史料記載,自唐代至辛亥革命,我國古代科舉累計有17名文科連中三元的,另有武科4人,總計不過21人,真可謂萬裡挑一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