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在1937年創作的一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畫,也是畢加索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第三期的“輕松聊藝術”将帶大家了解畢加索《格爾尼卡》所代表的的含義和畫中的小細節,以及這幅畫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格爾尼卡》-畢加索,現收藏于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如果想要看懂一幅畫,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這幅畫的創作曆史背景。
1937年的西班牙正在處于水深火熱内戰,雙方分别是信奉法西斯主義的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和反對獨裁的共産主義共和軍,為了打擊反對勢力共和軍的士氣,佛朗哥決定實行一些恐怖行動來營造營造恐慌,他選擇了對共和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點,共和軍部撤退的必經之地。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小鎮格爾尼卡,
1937年4月26日這一天,是居住在格爾尼卡小鎮上的村民們愉快趕集的日子,有些樸實的老百姓還牽着自家的馬來賣貨,然而當時,手無寸鐵的小鎮居民并沒有意識到,一場無法抵抗的死亡正在悄無聲息地朝他們逼近。
獨裁者佛朗哥向納粹德國借用了空軍,對小鎮格爾尼卡進行了長達3小時的慘無人道的轟炸。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進行的地毯式轟炸,在那長達三個小時的掃射中,無助的小鎮村民四處躲避,卻隻是一場徒勞,脆弱的房屋根本抵擋不住無情的炮火,在沒有任何防控措施的情況下許多村民直接就被炸死,一瞬間,村民絕望的求救和哀嚎以及動物的慘叫被震耳欲聾的轟炸聲所湮沒,小鎮格爾尼卡成為人間煉獄。
當時的畢加索正好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區畫一幅裝飾性的畫,格爾尼卡轟炸事件讓畢加索怒不可遏,義憤填膺的他決定以此事件為主題,揭露獨裁主義者的暴行以及對無辜死去的人的哀悼,正如畢加索說的那樣,“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
于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整幅《格爾尼卡》的中心部分,以畫上方的燈為頂點,以畫中屍體的手與腳為底邊,呈”三角形“構圖。
除了畫面正中央的大三角形,其他的部分可以細分為三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
表情驚恐的婦女手持油燈與畫頂部的燈也可以分為明暗兩個部分
讓我們先來看看最左邊明亮部分紅色三角形的内容
第一眼看上去是不是看不懂畢加索想表達什麼?沒關系,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雕塑作品《聖母憐子》。
《聖母憐子》米開朗基羅,收藏于 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
這是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琪羅應法國樞機之邀在1497年創作的一部雕塑作品,
它也是米開朗琪羅的成名作,這是他唯一的一件署名的作品。
故事題材來自《聖經》,描繪了聖母瑪利亞懷抱着被釘死的基督時悲痛萬分的情形。死去的基督躺在聖母雙膝間,頭向後垂,右臂搭在聖母右膝上,肋骨上還有一道傷痕。(1972年5月21日,有位匈牙利瘋狂男子沖到雕像前大喊“我是耶稣基督!”同時以手中的鑿子和鐵槌,猛力敲打作品,造成聖母左臂斷裂,以及眼鼻部位的嚴重損傷。事後,緊急封閉現場仔細搜尋,找回了50餘塊大理石碎塊,修複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才将其重新複原)
兩個作品相對比,
畢加索用象征性表達手法,以誇張變形的形象展現了一位悲傷的母親抱着她因轟炸而死去的孩子痛苦哀嚎的畫面,此時無聲勝有聲。
再來看看《格爾尼卡》的最右邊這個舉起雙手的人物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人物的含義,這裡不得不提另一位西班牙畫家戈雅所創作的一幅與西班牙半島有關的作品《1808年5月3日》
《1808年5月3日弗朗西斯科·戈雅 ,現藏于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
這幅畫又稱作1808年5月三日的槍殺,描繪了西班牙人反抗法國人的壓迫,而遭到被法國軍隊槍殺,畫中身穿白衣的平民舉起雙手向法國軍人下跪,表示自己沒有武器,然而他腳下已經死去的反抗者預示了他的注定死亡的結局,而人群後面的教堂與遍地的屍體形成強烈的對比,上帝自诩拯救衆人,人民在這最受難的一刻卻等不到上帝拯救。
在格爾尼卡大轟炸中同樣也是手無寸鐵的村民和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卻遭到德軍飛機一遍又一遍毫無人性的轟炸,隻能在絕望中死去。
在戰火中熊熊燃燒的房屋
受到驚吓拼命嘶吼的馬
以及這象征和平卻在這無情戰火中死去的和平鴿
篇幅有限,還有其他顯而易見的部分就不一一贅述了。
整幅畫隻用簡單的黑,白,灰描繪出了地獄的圖景,沒有刻意畫出逼真的效果,就讓能感受的到恐怖陰暗的氣氛。
據說當年陳丹青先生看到畢加索這幅《格爾尼卡》也被深深地震撼,久久不能平靜,緩了好久才再一次回到美術館裡。
這裡簡單對比一幅也是由西班牙畫家費拉爾所創作的“格爾尼卡大轟炸”同主題作品《黑色飛機》。
《黑色飛機》-費拉爾,1937,私人收藏
這一幅作品也是描繪人間慘劇,而且畫的特别逼真,甚至栩栩如生,然而卻給人一種在“演戲”的感覺,引起的情感共鳴和心靈上的的恐懼遠遠比不上《格爾尼卡》。
就好像當我們在看恐怖電影,直接看到鬼或者血腥場面時,遠沒有鬼還未來臨的那種未知感更令人膽戰心驚。
《格爾尼卡》雖然沒有逼真的場景,但是通過你大腦的“二次創作”後,那些被轟炸,被掃射的村民,死去了孩子的母親,被驚吓的牛馬,好像讓你身臨其境。
所以有時候,繪畫的極緻不是一味追求畫的逼真,而是通過一些色彩和圖案去調動你靈魂深處的未知,讓你自己去感受,去想象,眼睛看到的永遠比不上心裡感受的。
這裡的異曲同工之妙,大家可以看看我在悟空問答上的這個回答
有哪些令人很壓抑的畫?
一直緻力尋求和平的聯合國,曾在安理會會議廳懸挂着畢加索《格爾尼卡》的複制品,一張由德拉波姆·杜巴克工作室制作的大型壁毯。
畢加索《格爾尼卡》現已成為和平的象征,希望以後像“格爾尼卡”這樣的慘劇不會再次上演。
謝謝您的閱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點贊,轉發和留下您的評論。
“輕松聊藝術”—— 用直白的語言為你解讀名畫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