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亦稱端五、端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午的“午”字又與“五”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别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别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
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曆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
夏至午月對應姤卦
按《易經》卦氣,夏至午月對應姤卦:
【姤卦解讀】
姤:女壯,勿用取女。
【白話】
姤卦:女子強盛,不要娶這個女子為妻。
【解讀】
姤卦,下巽上乾,天風姤卦。姤卦與夬卦是互覆卦,《序卦傳》:“夬,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遇也。”決斷必有相遇,故夬卦之後是姤卦。
釋“女壯”:
鄭玄曰:“姤,遇也。一陰承五陽,一女當五男,苟相遇耳,非禮之正,故謂之‘姤’。女壯如是,壯健以淫,故不可娶。婦人以婉娩為其德也。”王弼曰:“一女而遇五男,為壯至甚”,朱熹從之;程頤曰:“一陰始生,自是而長,漸以盛大,是女之将長壯也”。
李光地曰:“‘女壯’之義,非以一陰始生于下為壯,亦非以一陰獨當五陽為壯。蓋卦以陰為主,陰而為主,即是壯也。”
這好像不太符合現代觀念,但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語言代碼,其實它的深層意思是說:在陰氣上升的萌芽時期,你一定要小心,要好好适應或者控制她的生長節奏,你的陽氣要和她達成一定的平衡才行,千萬不要被她帶跑了節奏,否則你可能就完蛋了!
所以,這裡講的其實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問題。
按:
陽至四為大壯,陽至五“剛決柔”之夬卦,此合乎陰陽之理。而一陰始生為“女壯”顯然不合陰陽比例,故先儒強解之。
殊不知姤、夬、剝、複是《易經》六十四卦的日蝕主卦,姤卦對應日食之初日月相遇,故“姤,遇也”(陳抟、邵雍以姤卦為“月窟”,得之矣!),夬卦對應日食即将結束日月分離,故“夬,決也”按照《易經》作者的本意,姤卦“柔遇剛”即日蝕開始時月亮與太陽相遇,此陰氣剝蝕陽氣之始也,故誡之“女壯,勿用取女”。若按李光地“陰為主”即是女壯,夬卦豈非女壯?剝複豈非男壯?故亦不得其義。
又按:
夏至當姤卦之時,夏至一陰生,陰氣開始剝蝕陽氣,故《易經》誡之“女壯,勿用取女”。
上古之時,使用十個月的太陽曆,夏至正當戊月之時。太陽曆每個月有36天,所以戊月會有三個戊日,戊月初戊日為端午節。
大約自夏朝後羿攝政,開始使用太陰曆。太陽曆的端午節變成了太陰曆的午月初午日,再變為五月初五。
九毒日——行房縱欲不宜(農曆):
五月初五、初六、初七,五月十五、十六、十七,五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以上九日為九毒日,陰氣剝蝕陽氣,所以行房縱欲不宜。
還有一種說法:五月十四,四天王巡行,夜子時為天地交泰,行房縱欲,三年内夫婦俱亡。
這種說法或源自《素女經》:
素女論曰:五月十六日,天牝牡日,不可行房,犯之不出三年必死。何以知之?但取新布一尺,此夕懸東牆上,明日視之,必有血色。切忌之。
無論是五月十四還是五月十六,都是五月之中,由于農曆五月的天數為29或30,所以計算上有誤差。通書上把這一天稱作“天地交泰日”是不合乎《易經》之理的。真正的五月之中是每年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日。
由于夏至為姤卦,是陰氣剝蝕陽氣的遭遇,與泰卦天地陰陽交泰的立春不同。
總之,這裡的道理其實是蠻深刻的。
光從養生的角度講,不但冬至時我們要特别注意,夏至時、端午時,我們同樣也得注意呢!因為這都是陰陽交替的時候,人是最容易得病的。過去人們把五月叫做“毒月”或者“惡月”,可不是平白無故叫的。
特别是今年我們又撞上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各位朋友一定要多多保重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