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30 13:16:13

  陳錦雲、曾秀英選編《節日節氣詩》正文

  寒食節七絕206—215首

  十二、寒食節(三月上半月,清明節前二日)

  寒食節簡介: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二日,民間禁火三日,據說起源于晉文公紀年介之推(一作介子推)(見文化史171頁)。當代國學大師金性堯先生認為寒食節與傳說的紀念春秋時節之推事無關(詳見金性堯選注《宋詩三百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版)20頁),不知依據是什麼。

  寒食節後來與清明節合并,形成特别重要的節日,即清明節。介之推,晉文公為公子時,跟随其在國外流亡十九年,建功甚偉,後還朝,群臣争功言祿,介之推不言祿,辭官隐居而死。事見《左傳 • 僖公二十四年》記載,《古文觀止》卷一“周文”截取其文為《介之推不言祿》,記之甚詳。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隻吃冷食。并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煮湯讓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争寵,攜老母隐居于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于《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郦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靓《歲時廣記》等典籍。

  曆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緻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百度·百科·寒食節)

  從實際情況看,唐朝、宋朝時期,有關寒食節的詩歌很多,特别是七絕、七律、五律,佳作不少,南宋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一書所載甚富,說明其時詩人們是很重視這個傳統節日的。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

  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

  蘇轼寒食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3)

  逃亡途中,介子推割肉炖湯喂養晉文公(影視照片)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4)

  寒食節祭祀介子推

  206、寒食

  (中唐)韓 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

  【出處】節令48頁。千家詩29。唐三191頁。唐三全譯428頁。唐三新編222頁。唐典646頁。藍著101頁,分析得很好。必讀100頁。金盾節日92頁。四季風光72頁。曆代絕句332頁,題為《寒食即事》。古今歲時雜詠136頁。詠物詩選17頁。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159頁。

  【作者】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載(754)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見唐典1403頁。小傳不載。

  【簡析】寒食七絕最佳之作,多書收入,頗耐咀嚼。政治諷喻詩。因為寫得特别含蓄,不易察覺。一二句寫寒食節長安城裡優美的暮春景象。寫柳,角度獨特。既是實景,又與唐朝皇帝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的習俗相關,非等閑之筆。第三句轉題轉得好,由白天而黑夜,由一般性描寫,轉入特殊情景的描繪,突出了主題。傳字,生動傳神,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森嚴。三四句似乎含有深意。中唐以後,宦官專權,國勢日非,其實都是皇帝過分溺愛、袒護權貴、宦官的必然結果。據說,唐德宗十分賞識此詩。也許他覺得此詩是在歌頌皇恩浩蕩的。不禁令人啞然失笑。此詩側面描寫、以小見大的寫法,尤其值得學習!

  近年來,有年輕學者認為,該詩沒有政治層面的含義,也沒有諷刺宦官專政的含義。“詩無達诂”,這個問題可以讨論。但是,唐德宗喜歡這首詩,并不能直接證明這首詩就沒有諷刺意義。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5)

  寒食東風禦柳斜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6)

  日暮漢宮傳蠟燭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7)

  輕煙散入五候家(漢朝長信宮燈)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8)

  韓翃《寒食》詩意圖

  207、寒食

  (盛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出處】節日101頁。節令45頁。唐典633頁。藍著100頁。金盾節日91頁。曆代絕句325頁。古今歲時雜詠137頁,題為《寒食絕句》。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157頁。

  【作者】孟雲卿(生卒年不詳),平昌(今分歸山東陵縣、臨邑、商河等縣)人。天寶時試進士不第。官校書郎。其詩反對聲病、藻繪,語言樸素。見唐典1403頁。小傳不載。

  【簡析】不可多得的寒食七絕佳作。以花滿枝的樂景反襯寒士貧困辛酸的哀情,反襯手法,倍增其悲。含蓄幽默,富有詩味。

  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衛使君》:“入門堪笑複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裡久無煙。”藝術構思明顯有因襲孟詩痕迹。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産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反而感人不深。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在含蓄有味。(此詩作者一說為伍唐珪,見古今歲時雜詠139頁,且第二句為“三徑苔封一釣船”,可以參看。)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9)

  貧居往往無煙火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0)

  208、辛巳寒食

  (元朝)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士,飄泊栖遲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夢覺聽啼鵑。

  【出處】絕句188頁。明典142頁。作品選下一冊4頁。曆代絕句1273頁。元詩選注241頁。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215頁。元詩三百首126頁。

  【作者】虞集,見086首《聽雨》簡介。

  【簡析】原題為《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作。當時虞集告老回鄉,僑居江西崇仁。寒食日祭祀祖墓後作此詩。詩人時已69歲。從字面上看,寫的是,自己是四川人,祖輩遷居到此,已一百多年,望歸而不能歸之悲。其實也許另有深意。虞集是南宋抗金英雄虞允文的後代,此時南宋已亡,故此感傷。第一句引用東漢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句子,大有深意,暗示此時已不是南宋的天下。第四句用啼鵑典故也是如此,寄托了國破家亡之感。用典用句,含蓄不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第四句中“聽”字要讀去聲,仄聲字,以便與詩律合諧。“聽”字在舊體詩詞中可讀平聲,也可讀去聲,意義不變(詳見元詩三百首127頁)。鄧紹基先生在編注《元詩三百首》時,在注釋方面認真爬梳,用心良苦,讀者應該仔細體會。

  其實周汝昌先生在選注《楊萬裡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時,也是常常如此苦口婆心地注釋、提醒,某字在此處應讀某音,是平聲字,還是仄聲字,等等。例如楊萬裡七律《和蕭判官東夫韻寄之》颔聯“歸路新詩合千首,幾時乘興更三吾”,周汝昌先生注釋說“合(入聲字)千首”三字,本應作“平仄仄”的格律,此處變為“仄平仄”,叫做“拗格”,偶一變用,取其聲調新穎峭健(詳見該書2頁)。又如五律《題湘中館》首聯“清境故應好,新寒殊不勝”,周汝昌先生注釋說“勝”,讀平聲如“升”,“不勝”,禁當不得(詳見該書4頁)。再如七律《普明寺見梅》颔聯“猶喜相看那恨晚,故應更好半開時”,周汝昌先生注釋說“看”“那”,讀平聲(詳見該書7頁)。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注釋,對初學者非常有幫助!我們要多向老一輩專家學習!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1)

  江山信美非吾士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2)

  山舍墓田同水曲

  209、寒食遊天竺呈陸務觀(十六首選一)

  (南宋)楊萬裡

  萬頃湖光一片春,何須割破損天真。

  卻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楊屬别人!

  【出處】絕句168頁。宋典不載。楊萬裡選集153頁。

  【作者】楊萬裡,

  【簡析】詩題原為《寒食雨中同舍人約遊天竺得十六絕句呈陸務觀》。這是一首特殊的寒食詩。首先它寫于寒食節當天,是典型的寒食詩;其次詩人一口氣寫了16首,此為其一;第三它還同時呈送給詩人的好朋友陸遊觀看。當然,最重要的是,這首詩借題發揮,寫得很好。遊覽天竺寺,必定會俯瞰杭州西湖,自然會看到白堤、蘇堤,然後聯想說,何必修築蘇堤呢?它把整個西湖分割成兩部分。這并非真的反對修築蘇堤,而是借此隐約諷刺南宋朝廷将半壁河山拱手讓給敵國。大部分人寫寒食詩,重點均在寫風俗、風景,思念朋友、家人,很少想到國計民生。楊萬裡、陸遊,更多的是想到國家大事,體現了愛國精神,很難得!

  葑草:《宋史·蘇轼傳》:“西湖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辄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轼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裡,為長堤以通行者,杭人名曰蘇公堤。”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3)

  寒食節傳統食品:青團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4)

  萬頃湖光一片春(杭州西湖)

  210、春晚感事(二首其一)

  (南宋)陸 遊

  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

  犢車轣辘歸城晚,争碾平蕪入亂花。

  【出處】陸遊選集142頁。

  【作者】陸遊,見元日五律024首《己酉元日》簡介。

  【簡析】宋甯宗慶元四年(1198)陸遊74歲作于山陰。追憶南鄭生活。從中可以看到南宋初年南鄭的富庶,也可以看到陸遊對于從軍南鄭的念念不忘。粱州,《尚書·禹貢》古九州之一,代指山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雲貴地區,此處指代南鄭,即今天的漢中市。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5)

  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6)

  陝西省漢中市(古梁州•南鄭)新貌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7)

  漢中市(古梁州•南鄭)一角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8)

  漢中市(古梁州•南鄭)農村新貌

  211、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初)高 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出處】古今談137頁。小傳下一冊224頁。明典不載。

  【作者】高啟(1336—1374),字季迪,号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隐居吳淞青丘(今江蘇吳縣甪直),自号青丘子。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遷戶部右侍郎,托辭年少,未受職,被賜金放歸,退居青丘,以教書為生。後因代蘇州知府魏觀撰《郡治上梁文》詩,觸怒太祖朱元璋,被腰斬于南京,年僅三十九歲。高啟博學工詩,尤長于歌行體。其詩兼師衆長,各體俱擅,變化開合不拘一格,詩風清新超拔,為明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與楊基、張羽、徐贲齊名,并稱“吳中四傑”。著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附詞集《扣舷集》。見清典1831頁,小傳下一冊224頁。

  【簡析】戰亂之後,子孫死傷殆盡,無暇顧及寒食掃墓之事,令人倍感沉痛。實話實說,不啻詩史。讀此可生反戰思安之情。唐朝雲表《寒食日郊外》:“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無處不傷神。平原累累添新冢,總是年來吾哭人。”(古今歲時雜詠151頁)詩意與高啟詩相近,可以參看。雲表詩隻是泛泛而談,寫普通年份之寒食景象,故感人不深;高啟詩特寫亂後還鄉之寒食景象,更為沉痛,更具社會意義。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19)

  寒食節梨花盛開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0)

  幾家墳上子孫來

  212、寒食得花字

  (清朝)孔尚任

  逃亡屋破夕陽斜,社燕歸來不見家。

  舊日踏青芳草路,紛紛白骨襯飛花。

  【出處】清典1067頁。藍著111頁。金盾節日105頁。

  【作者】孔尚任,見元日七律006首《甲午元旦》簡介。

  【簡析】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寒食節。當時山東一帶發生饑荒,“流殍載道”,哀鴻遍野。昔盛今衰的對比寫法。樂景哀情的反襯寫法。意象提煉得很典型:破屋,斜陽,社燕,白骨,飛花,富有表現力。活用“舊事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典故。人們不禁要問:發生這樣的人間慘劇,是否僅僅是由于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呢?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1)

  寒食節食青團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2)

  舊日踏青芳草路,紛紛白骨襯飛花

  213、寒食寄京師諸弟

  (盛唐)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莺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出處】節日125頁。節令49頁。唐典686頁。必讀101頁。金盾節日92頁。曆代絕句372頁。古今歲時雜詠137頁,題為《寒食》。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161頁。

  【作者】韋應物,見花朝節七律143首《寄李儋元錫》簡介。

  【簡析】虛實結合的寫法。作于江州刺史任上。此詩寫客中寒食景象,體現念弟思歸之情。結構嚴謹。首句實寫客中寒食景色,二句暗示獨在異鄉,三句明寫想念諸弟,四句從遠方落筆,想象故園寒食景色,句句相承,暗中鈎連,一氣流轉,渾然天成。以第三句為主,其餘三句為賓,主次分明,主賓相襯,相得益彰。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3)

  把酒看花想諸弟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4)

  杜陵寒食草青青

  214、寒食夜

  (晚唐)韓 偓

  恻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胧煙雨中。

  【出處】節日121頁。唐典1333頁。必讀106頁。曆代絕句871頁,詞句有多處不同。古今歲時雜詠153頁,一二句作“恻恻輕寒剪剪風,小桃如雪杏花紅”。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177頁。

  【作者】韓偓(842—923?),字緻堯(一作緻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龍紀進士,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天複初,随昭宗奔鳳翔,進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以不附朱溫被貶斥,南依閩王王審知而卒。其詩多寫豔情,辭藻華麗,有香奁體之稱。後期詩風轉變,不乏感時傷亂之作。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韓内翰别集》。見唐典1410頁,小傳中一冊431頁。

  【簡析】愛情詩。此詩寫詩人于寒食夜見秋千而思情人的柔情蜜意。全詩籠罩着一層凄迷的氣氛,寫得曲折含蓄。施補華《岘傭說詩》雲:“七絕用意,宜在第三句。”此詩第三句正是重點。由秋千想到日間打秋千的場面和蕩秋千的人。一二句為第三句布景設色。第四句暗指所思之人的居處所在,餘味無窮。本書076首王安石《夜值》“翦翦輕風陣陣寒”之句似乎本于此詩首句。

  (唐朝)薛能《寒食》:“美人寒食事春風,折盡青青賞盡紅。夜半無燈還不寐,秋千懸在月明中。”(古今歲時雜詠151頁)詩意與此詩相近,可以參看。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5)

  樓閣朦胧煙雨中

  215、丙辰鄜州寒食

  (晚唐)韋 莊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出處】節日117頁。節令51頁。唐典不載。必讀104頁,第一句作“滿階楊柳綠絲煙”。曆代絕句838頁,第二句作“畫出青春二月天”。古今歲時雜詠155頁。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175頁。

  【作者】韋莊,見立春七律031首《立春》簡介。

  【簡析】原題為《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全詩創造了一個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好境界,令人神往。丙辰年,唐昭宗乾甯三年(896年)。鄜州,今陝西富縣。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6)

  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7)

  滿街楊柳綠絲煙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8)

  女郎撩亂送秋千

  此處還有(盛唐)王維《寒食氾水山中作》(廣武城邊逢暮春)(曆代絕句146頁。古今歲時雜詠134頁。王維詩選34頁。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148頁),(唐朝)無名氏《雜詩四首(其二)》(近寒食雨草萋萋)(唐三全譯468頁。唐典不載。曆代絕句934頁。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鑒賞220頁),(元朝)劉因《寒食道中》(簪花楚楚歸甯女)(元詩三百首60頁),(唐朝)熊孺登《寒食野望》(拜掃無過骨肉親)(古今歲時雜詠139頁),(中唐)元稹《寒食夜有懷》(寒食非短非長夜)(古今歲時雜詠141頁。節日124頁,作者題為白居易),(晚唐)杜牧《江上偶見絕句》(楚江寒食桔花時)(節令50頁。必讀103頁),(南宋)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選一)》(寒食花枝插滿頭)(節令55頁),(清朝)查慎行《舟中即目》(屋角采花黃映籬)(節令58頁。清典不載。曆代絕句1430頁。清詩選292頁),(唐朝)薛能《寒食日題》(美人寒食事春風)(節日119頁。唐典不載,無條目。古今歲時雜詠151頁),(北宋)蘇轼《寒具詩》(纖手搓成玉數尋)(古今談124頁。宋典不載。本詩最早見莊綽《雞肋編》)等七絕之作比較值得一讀。

  陳錦雲、曾秀英選編,2023年1月29日于瓷都德化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29)

  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的時間習俗古詩句(節日節氣詩第三十一章)(30)

  寒食節踏青、蕩秋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