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與“鼠”有關的文化民俗。一些與鼠有關的民俗頗為有趣,如在浙江南部古時流行“打老鼠眼”的風俗,即在元宵節時,人們煮黑豆,然後在室内撒黑豆,撒豆人站在梁下,手抛黑豆至梁上,口中念叨:“西梁上,東梁下,打得老鼠光铎铎(斷種之意)。”俗信可除鼠患。
舊時上海一帶有避老鼠落空的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據說見者多為不吉利,非病即滅,必須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便可化解。又如貴州毛南族以農曆臘月初一日為“送鼠節”。這些民俗反映了人們對鼠的憎恨。
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将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稱“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将插上花的面餅放在暗處,禁止舂米、磨面,大人小孩不準喧嘩,如果驚動了老鼠,來年就會搗亂。在青海的一些地區有“蒸瞎老鼠”的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然後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并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隻食草根,勿傷莊稼,以保本年豐收。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在這一天要進行熏鼠火民俗活動。農家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點燃,以達到燒除雜草并驅趕田鼠的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于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在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征性使用權人們得到了心理上滿足。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寫一個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愛鼠”。另有一則與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類的例子,見《清稗類抄》:“鹽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貓,見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星座)
在我國戲劇舞台上,演員們表演的鼠戲也是五花八門,饒有風趣,譬如宋代的故事戲《五鼠鬧東京》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民間藝人們表演的鼠戲,更是令人歎為觀止。如東晉時期,民間就有了“老鼠推磨”、“老鼠蕩秋千”的鼠戲表演。到了清代,鼠戲更為盛行。那時候藝人們身背木箱,走街串巷,箱内裝有鼠匣,箱上紮個彩漆木制的小舞台,藝人口唱俚曲,手敲鑼鼓,指揮演出,什麼“三娘汲水”、“劉金進瓜”等節目,讓人笑得前仰後合、流連忘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