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應急器材應放置在哪

應急器材應放置在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01:20:35

  城市應急救援現實好尴尬

  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死于心源性猝死,成人心肺複蘇普及率不到1%——近日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阜外醫院主任醫師敖虎山口中的“兩個1”,再次揭示了國内公衆急救的現實。

  事實上,公衆急救知識匮乏,社會急救設備缺位早已是老生常談。盡管“跑赢生命接力賽”的說法深入人心,卻很少有人身體力行,主動學習急救知識。

  公共應急

  救援器材櫃定位頗尴尬

  方莊體育公園南門,附近綠地上豎立着一個用途特别的櫃子。櫃子有一人多高,外型與公交站常見的廣告牌類似。從頂部的“應急救援”四個字以及背面的器材列表可以看出,這是為了突發情況而設的應急器材櫃。

  應急器材應放置在哪(應急器材櫃仿佛廣告牌)(1)

  應急器材應放置在哪(應急器材櫃仿佛廣告牌)(2)

  方莊體育公園内的應急器材櫃

  列表顯示,櫃子中放置了創口貼,繃帶、三角巾、頸托、充氣式骨折夾闆等幾十種急救用品,甚至還有擔架和輪椅。急救用品均可以免費使用,但為了保證它們不被随意拿走,櫃門平時處于上鎖狀态。

  櫃子正面寫着開鎖電話,記者撥打後發現,接電話一方是公園物業。接到開鎖請求後不到5分鐘,物業人員就騎着電動車帶來了鑰匙。打開櫃門後可以看到,急救用品被分為了三個紅色大包擺在上層,種類确實如器材列表所标那樣齊全,擔架和折疊輪椅則擺放在下層。

  應急器材應放置在哪(應急器材櫃仿佛廣告牌)(3)

  櫃子裡的急救用品很多,按理說作用應該不小,但可惜的是,櫃子的存在并沒有受到太多人的注意。記者詢問了多名從旁路過的鍛煉者,大部分人表示不清楚櫃子的用途,有人甚至以為它就是一塊普通的廣告牌——櫃子正面刊登的平面廣告,面積大約占了整個櫃面的八成。如果不是仔細留意,的确容易把櫃子跟普通的廣告牌混淆。

  應急器材應放置在哪(應急器材櫃仿佛廣告牌)(4)

  石景山雍景四季社區内貼着牆根擺放的應急救援櫃

  據了解,急救櫃是由各區的紅十字會負責指導建立。除了公共活動場所外,更多的櫃子被安裝在了社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每個櫃子設立之時,紅十字會會給所在地物業或居委會人員進行一次培訓,教授各項急救器材的使用方法。然而培訓并非持續性開展,也導緻了新的問題。當物業或居委會人員更替之後,新來的人員隻負責接手了櫃門鑰匙,卻缺乏急救技能。方莊體育公園負責開櫃的物業人員就屬于這種情況。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安裝急救櫃的社區當中。在順義的怡馨家園一區,記者在居委會樓下找到了急救櫃。居委會主任表示,櫃子安裝已經是四年前的事,雖然早先确實有人來做過培訓,但具體的急救技能基本已經忘記。如果現在有居民需要急救,自己頂多隻能幫忙撥打120。事實上,櫃子安裝的四年來,櫃門一共才打開了兩三次,居民都是為了借輪椅。

  AED缺位

  反複被提及從未被重視

  除了常見的基本急救設施,有一種急救設備被業内反複提及,卻仍很少在公共區域見到——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而國外公共設施配備AED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通用辦法,據媒體報道,公共場所每十萬人口擁有的自動體外除顫器的數量,日本為接近394台,美國為317台,中國大陸隻有0.2台。

  2016年6月,天涯副總編金波在北京地鐵6号線呼家樓站忽然暈倒失去意識,盡管有在場群衆積極救助,仍不幸離世。該事件發生後,就有媒體指出,北京地鐵人流量巨大卻缺乏急救設備,然而時至今日,AED仍未能進駐地鐵車站。

  AED缺位的不僅僅是地鐵車站,據記者調查和公開資料顯示,京城的各大商場、公園,幾乎都沒有配備AED;與此同時,也沒有地圖或電子查詢手段,可供公衆查詢哪裡可以找到這種救命設備。

  有趣的是,盡管AED設備至今仍“羞于見人”,卻是業内乃至公共領域的“紅人”。搜索相關關鍵詞就會發現,在京城舉辦的各類急救科普、相關會議中,AED都會被反複宣傳。

  而在公共區域配置AED設備,在國内已有先行者,如上海迪士尼樂園——該公園官網顯示,園區内配置了約20台AED設備,覆蓋了公園園區、周邊酒店乃至停車場。清華大學也在日前宣布,将在校園内及生活區配備300餘台AED設備。

  一台成本萬餘的AED,可以在危機時刻拯救生命。據媒體報道,2018年5月,一名香客在白雲觀忽然倒地,心髒驟停,觀中幾名工作人員利用AED成功将其救助并恢複心跳,此時距AED進駐白雲觀僅兩個月的時間。據北京市紅十字會培訓中心金輝主任表示,這也是北京市發生的首次非醫務人員在院外使用AED搶救成功的案例。

  人員培訓

  有證不敢救沒證不會救

  事實上,就算社區均能配備急救設施,急救人才的培訓仍是巨大缺口,這也是敖虎山口中的一個“1”——成人心肺複蘇普及率不到1%。

  “曾經想過去培訓一下,但一看價格就放棄了,感覺劃不來。”公司職員許培工作了十多年,從沒聽說過身邊有人學過急救。3年前,随着自己的孩子降生,許培曾有主動去考急救證的打算,不過看到動辄千元的報名費,他又猶豫起來。

  許培所說的急救培訓機構,如今市面上并不鮮見。以“急救培訓”為關鍵詞搜索,僅北京地區就有七八家,除了官方認證的紅十字會急救培訓外。商業培訓機構多主打小班授課或企業訂制服務,培訓内容則多為普通急救、心肺複蘇(CPR)及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的使用。

  費用方面,由于主打小班授課,商業培訓機構的個人報名費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通過一天的學習,報名者可以考取美國心髒協會(AHA)認證的急救證書。北京市紅十字會官網則顯示,培訓費用為280元,急救員培訓與考試通過後,學習者可以獲得紅十字會急救員證。同時,按照急救培訓的要求,即便考取了急救相關證書,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複訓,以保證的技能的娴熟和急救知識的更新。這一要求對于公衆來說更難達到。

  “我考證十一年了,沒有碰過急救一次,現在連證都找不到了。”身為公務員,鄭銘飛在2008年曾跟同事一起參與了紅十字會的急救培訓,還拿到了急救員證。“培訓時間不長,但不能說沒有效果,比如說急救的流程、技術,至今我還記得。”

  隻不過考取證書後,鄭銘飛再也沒有實際操作過急救,即便在工作中遇到有人受傷需要救助,他與同事們也選擇了呼叫救護車,并維持現場秩序:“一方面我沒有碰上緊急到需要心髒複蘇的場景,另一方面這麼多年沒練過,不太敢。”

  急救推廣

  媽媽學急救全靠自覺性

  急救普及難,自學貴,卻還是有人上趕着“自我提高”。最近幾年,急救科普專家張元春便發現,年輕媽媽成了主動學急救的生力軍。

  “平時自願來培訓的,大部分都是女性,還都是年輕媽媽。反倒是單位組織來學習的,總會有一些人不把急救當回事。”做了十幾年的急救工作,張元春如今做起了急救培訓與科普,在培訓過程中他發現,決定急救能否普及的關鍵,并非僅僅是推廣與資金,更多還來自于觀念:“年輕媽媽多了一份責任,對自己的,對家庭的。如果大家沒有自覺性,肯定普及不了。”

  張元春表示,在急救培訓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有兩個。一是國人普遍缺乏急救意識,“很多人認為急救與我無關,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另外一些人,則是不知道學習急救的途徑。

  “急救意識是随着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的。”張元春坦言,急救培訓需要全社會參與,無論是紅十字會,還是公司、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急救培訓急救普及的工作中:“因為人人都應該學急救,隻靠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的。當然時間也是問題,大家平時工作,周末要忙家人和孩子,所以急救培訓能進入單位開展就好了。”

  急救設施的普及,同樣應該由政府引導,民間參與。張元春建議,諸如AED一般的急救設備,目前僅在部分公共場所進行了配備,其他地區仍處于依靠捐贈的狀态中。而在發達國家,急救設備的配置,早已成為建築标準中的一項:“簡單地說,政府對公共場所(機場、火車站等)應制訂強制标準,政府不一定非要出錢。而企業、酒店等地區,可以推出類似星級評定的方法,鼓勵自己配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