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茗奶茶門頭
路過一家新開的奶茶店,看到一個英文名‘’goodme‘’被大燈打的很亮眼,仔細一看,原來是古茗。最近在幾個商場裡,發現喜茶的”heytea”也在很醒目的位置。
很多品牌為了在消費者心中顯得更加“時髦”,或者說為了以後的出海,往往都會取一個英文名。于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我研究了下這些餐飲品牌的英文名,發現還挺有趣,各有特色。
簡單總結了一下它們的取名類型和風格。
就看到的大部分品牌來說,它們的英文名和中文名基本沒有什麼詞義上的相關性,就好比“goodme”除了發音和古茗有點像,其它方面完全聯想不到古茗。但是good這個詞,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很熟悉,me也很常用,組合起來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能很容易接受,并且也有很強辨識度,很容易能夠記住,所以其實類似于古茗這樣的取名方法,還是一個還不錯的形式。
類似古茗這樣的,我稱之為“音譯造詞”。
首先它是一個生造詞,原本不存在,是兩個詞的組合,形成一個新詞,其次它符合原本的中文名的發音,老外講“goodme”的時候,中國人聽了也很容易就能聯想到是古茗。
再說喜茶,“heytea”,喜茶起源于廣東,粵語的喜字發音是“hei”,和“hey”很像,而“hey”是英文裡打招呼的意思,這樣的組合也很好,辨識度同樣很高,特别容易記住,其實也是一種“音譯造詞”。
同樣的,外國品牌采用“音譯造詞”轉成中文名的,最典型的就是星巴克,“Starbucks”,直接音譯過來,再新造一個詞,“星巴克”,好記不拗口,又符合原本的英文發音。
其實再拓展開一點,離開餐飲行業,會發現采用這個方法轉換中英文名稱的行業和品牌有很多。
汽車行業的奔馳,寶馬,福特,幾乎都是音譯過來,然後用貼合中國本土的文化認知的詞語來當做中文品牌名。
地産行業也有用中文音譯,生造英文詞的,例如龍湖地産的英文名“longfor”,龍湖發家于重慶,重慶話的“hu”發”fu”音,“longfor”發音和龍湖兩個字很像,而且long和for本身就有寓意長遠的意思,所以直接轉換過去,簡直神來之筆,非常玄妙。還有萬科的“vanke”,英文裡是沒這個詞的,但是這個詞乍一看,還挺高級,其實也是一個音譯的新造詞。
除了“音譯新造詞”,還有“拼音詞”。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可以理解為就是拼音的轉化。特别是對于一些名字比較長的餐飲品牌來說,就是沒辦法的辦法,例如很多火鍋品牌都出海了,小龍坎,海底撈,付小姐在成都等等。
海底撈的英文名直接叫“hai di lao hot pot”;小龍坎的叫“shoo long kan hot pot”,這個好歹還改了個字,估計是照顧到外國人發音不好發“xiao”;而付小姐在成都隻能叫“miss fu in cheng du”,這個名字在中國,還能說感覺很文藝,挺有調性,但是在國外,那些老外估計會一臉懵,這啥呀,這居然是一家吃hot pot的店?
當然,除了這種直譯的,還有翻譯的。
翻譯的大都很直接,中規中矩,隻要本身的字面意思含義不太差,其實也能起到助力營銷的作用。
其中典型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瑞幸咖啡,瑞和幸反正都可以理解為是幸運的意思,所以直接翻譯成“lucking coffee”,這個是中文的字面意思本身比較好理解的情況,但有一些中文名稱本身就已經容易産生歧義 ,翻譯過去也會比較尴尬。
例如中式餐飲品牌綠茶餐廳,翻譯過去的英文名就是“green tea”,老外很容易會以為這個是喝茶的。所以這種翻譯名就很尴尬,國内知道這個品牌的人多數都是吃過的,認知被教化了,但外國人沒有,綠茶餐廳裡面有些菜式的确很有綠茶元素,但是它不是喝茶的,是吃飯的。名字很影響顧客的選擇和判斷。
還有奈雪的茶,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日本特色,奈雪的茶,查到的外文也是“nayuki”,英文裡沒有這個詞,查了下,這個其實就是日文的翻譯,所以這個品牌的英文名也是直譯的。
還有個歡牛蛋糕屋,是做蛋糕甜點的,看到英文品牌名是“happy cow”,也是直譯的,有點怪怪的感覺,如果是吃牛排就挺好的,但它是做蛋糕的。
還有很多很多中式餐飲品牌的英文名沒有寫到,畢竟太多了,稍微留意了一下,會發現這些餐飲取的英文名還挺有意思。
其實作為品牌來說,中國的餐飲市場足夠大,出海隻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戰略布局,取個洋氣的英文名隻是出海的一小部分,隻要有足夠的的文化自信,哪怕出海了,在店招上,英文名也可以放在原本的中文品牌名下方,有一行小字就夠了。
而且國内的受衆,大多都還是隻記住中文名,一個英文名或logo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大,甚至不如一個标識來的有效果。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喜茶英文名叫“heytea”,但是對那個喝茶的小男孩的标識就很有印象。
(關注暴走胡老闆,助力開店成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