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澳洲婦幼Dr韓”加關注 ↑
據浙江電視台教育科技頻道《小強熱線》節目報道,2月7日,一位杭州餘杭的10歲男童進行“割包皮”手術後出現病危,進了ICU搶救了6天。
(微博截圖)
仔細看了新聞,這個孩子應該是正規醫院正規醫生做的手術。新聞中隻能看到病危通知單上的“急性肺水腫”診斷,對于具體術前診斷、麻醉方式、手術方式等均未說明。因此,這個小男孩到底發了什麼,為什麼就進ICU了,僅憑目前有限的媒體和孩子家屬提供的信息,并不适合作出準确推斷,具體原因還是要等院方及相關部門的官方調查結果和通報。
那假如在一切都正規的前提下,割包皮這樣的“小”手術,有可能出現意外嗎?
其實,還是有的。任何手術都有風險,包括割包皮這樣的 “小手術”。
(圖片來源:pixabay)
01 割包皮究竟有哪些風險? 1、疼痛。手術傷口總歸會有疼痛,但因為包皮手術的地方神經末梢豐富,有些孩子手術後反應還是比較大的。
2、尿儲留。因為術後疼痛,孩子不敢排尿,最後膀胱被漲到滾圓,甚至可能需要插尿管導尿。
3、出血。有兩種表現形式,出血不止和血腫形成。
4、腫脹。術後水腫大多是暫時的,基本會自行消退。但如果是又紅又腫又痛,就要警惕感染可能。
5、感染。切口感染,紅腫熱痛,流膿,有時甚至整個切口裂開,切口延期愈合。
(圖片來源:pixabay)
6、包皮切除過多、過少或不均勻。包皮切除過多,勃起時會造成牽拉;切除過少,還是包起來的樣子;切除不均勻,會有些異樣的外觀。但後兩種一般不會有功能問題。
7、 包皮龜頭黏連,皮橋形成。
8、麻醉意外。麻醉是手術的保障而不是障礙。如果不用麻醉,那手術和“酷刑”沒有區别。但隻要用了麻醉,自然就會面臨與麻醉相關的風險。當然,麻醉意外是罕見的。
雖然,這次杭州男孩到底為什麼割包皮後進了ICU,還沒有官方的明确答案,但單純地從醫學角度看,不能排除麻醉相關的并發症。
看到這裡,不少家長可能會覺得以上這些風險都是話術,比如術前談話的時候,醫生把事情都往大了說,都是吓唬人的。其實不然,上面提到的每一項,都是真真切切有孩子遭遇過的。
(圖片來源:pixabay)
02 割包皮原來這麼“可怕”!還能割嗎? 任何手術要不要做,都需要權衡利弊。當利大于弊,就值得做;弊大于利,自然就不值得做。
割包皮,學名包皮環切手術,作為一個正規手術,自然有它存在的原因,比如影響孩子正常排尿的病理性包莖,反複發作的包皮龜頭炎,膀胱輸尿管反流等情況下,就需要進行包皮環切手術。雖然手術有風險,但是通過手術讓病情緩解的利,大于手術風險的弊,那就值得做。
不過,大家可能也有注意到,每年寒暑假,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去割包皮,成群結隊。這其中有多少是确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又有多少隻是跟風去做的,就不得而知了。對于跟風割包皮,我個人不贊同,建議家長慎重考慮,仔細權衡利弊,再做決定。
03 那如何權衡? 簡單來理解,因為醫學原因,需要通過包皮環切術來治病的,那自然是利大于弊,積極配合醫生,在合适的時機進行手術治療,并最大限度地避開并發症。
而對于沒有醫學指征,隻是覺得别人家孩子的包皮割了,就以為自家孩子的包皮也多餘,趁着寒暑假跟風去割掉的,這種就需要慎重了。跟風割包皮,可能會把本身沒毛病的孩子變成了有問題的。
(圖片來源:pexels)
04 家長看到的“包莖”未必都是問題 孩子出生後,包皮是緊緊包着龜頭的,除了包皮口狹小外,包皮和龜頭之間還會有粘連,這兩個因素阻止着包皮翻開,我們稱之為包莖。這不是病态的,所以被稱為“生理性包莖”。
随着孩子陰莖的生長發育,包皮口會逐漸松解,包皮與龜頭之間的粘連也會逐漸分開。不少孩子是在周歲後就自然分開。據相關統計,到了4歲,90%的男孩包皮已經分開。當然也有的孩子會更晚一些,直到青春期前才分開,這也可以是正常的。要是家長實在擔心,那孩子在7-8歲之後還不能翻開的,可以找靠譜的專科醫生看一看。
如果孩子經常有包皮龜頭炎症或者泌尿系感染,那不限年齡,都要找專科醫生看一看。
(圖片來源:Pixabay)
總結一下,對于男孩包皮,看似異常的現象,其實未必就有問題,也未必都需要積極去處理。手術刀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根除疾病,也可以帶來創傷。哪怕是“小小的割包皮”手術,也要權衡利弊。畢竟,隻要涉及麻醉和手術,就有一定概率的風險和意外。當然,沒有任何一位手術醫生會願意看到自己的患者出現意外和危險。
對待孩子割包皮,家長要慎重,要權衡利弊。有醫學原因的,就積極配合醫生做手術;沒有醫學原因的,就沒必要跟風割包皮。因為手術有風險,跟風割包皮可能會把一個沒病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病人。
-END-
如果覺得有用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本文特約作者:孫俊傑,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從業25年。如果有孩子陰莖包皮、疝氣、鞘膜積液等外科問題,歡迎到祐苗向本文作者咨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