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雲南大理森林消防第二批支援重慶

雲南大理森林消防第二批支援重慶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0 17:06:16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這裡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過去,怒江州絕大多數貧困群衆居住在高山峻嶺之上、峽谷縫隙之中,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近幾年,全州10萬貧困群衆搬到了大山外的集中安置點,住進窗明幾淨的新樓房,告别了透風漏雨的篾笆房和木闆房。

  易地扶貧搬遷讓“直過民族”實現“二次跨越”,從農耕文明邁入現代文明,開啟美好新生活的同時,也面臨着搬遷群衆消防知識匮乏、消防設施不完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等薄弱環節。為守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今年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實施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守護”計劃,切實防止脫貧群衆因火災緻貧返貧,取得良好成效。

  雲南大理森林消防第二批支援重慶(雲南怒江州消防守護)(1)

  石月亮社區(安置點)的群衆學習如何使用滅火器。

  “消防守護”精準幫扶大山群衆

  “老鄉您好,我們是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服務隊的,今天來您家,是想看看家裡的消防安全情況。”在城牆壩易地搬遷安置點,曲靖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中隊一級消防長董永山敲開了村民夏義芳家的房門。随後,他詳細為一家人講解了廚房用火用電安全和滅火器使用方法。

  這是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守護”計劃實施以來,80名來自雲南省多個消防救援隊伍的骨幹力量進駐怒江開展工作的縮影。

  今年6月,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啟動“消防守護”計劃,從全省抽調80名消防業務骨幹成立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服務隊,分兩批次進入怒江。針對83個安置點和237個100戶以上的村小組,按照每人幫扶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6個重點村寨的标準,以力量進點、裝備進村、培訓進隊、宣傳進戶為重點,完善消防基礎設施、整改安全隐患、組織警示教育、填補應急預案空白,對怒江州進行精準幫扶,築牢農村消防安全屏障。

  這些易地搬遷群衆由山民變為居民、由平房搬入樓房,針對他們“過渡難、适應難”問題,服務隊員首次嘗試推門入戶宣傳消防知識,完成了83個安置點與220個百戶村寨的入戶工作,面對面、手把手地入戶開展消防安全宣傳和檢查15560次,教會群衆識别火災隐患,幫助整改火災隐患4102處,有效幫助搬遷群衆快速适應現代化用火用電用氣的生活。

  另外,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向怒江州3個風險區域、2個鄉鎮、237個村小組和83個安置點配發了5輛輕型消防車、126台手擡機動泵、790個儲水容器、2760具幹粉滅火器、630件(套)消防滅火防護服、滅火戰鬥靴等器材裝備共計21507件套,價值560餘萬元,同時在怒江州新建微型消防站 26 個,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微型消防站覆蓋率由29%增長至41%,有效提升了全州規模安置點、農村地區消防力量自防自救能力。

  雲南大理森林消防第二批支援重慶(雲南怒江州消防守護)(2)

  服務分隊的消防指戰員們為城牆壩安置點(和諧社區)群衆發放宣傳手冊。

  消防知識下鄉更接地氣

  服務隊員下沉到一線,走訪每一個家庭,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教授防火滅火知識,在這樣看似平常的消防宣傳工作背後,對80名服務隊員來說卻是不小的挑戰。怒江州生活着傈僳、怒、普米、獨龍等2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96%,其中懂漢語群衆少。加上這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火塘文化盛行,火災防控點多面廣,消防宣傳工作一直是消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為了讓“消防守護”實實在在惠及安置點群衆,記者走訪了怒江州多個安置點和村寨,發現這些消防指戰員們在做好消防宣傳方面想了不少法子。

  記者随同董永山入戶時看到,由于村民普通話不熟練、也不适應新設備,董永山耐心地講解了好幾遍。董永山說,他入戶時經常反複演示,之後還會回訪安置點,有意識地去檢查群衆是否真正會用滅火器。

  語言不通,服務隊員就協調發動本地各級社區、村委會幹部、民警和脫貧攻堅工作隊志願者參與學習消防安全教學培訓,通過他們用本地少數民族方言将所學知識向基層群衆傳遞。

  在人口數量最多的傈僳族地區,通過一張張專門設計的傈僳語宣傳“掌中寶”手冊,以圖片展示日常行為、用勾叉表明安全與否,配套教會消防服務隊員簡單的傈僳語開展消防宣教。

  在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托坪安置點,來自昆明市石林縣消防救援大隊的第二批服務隊員楊瑞晨,正在當地巾帼扶貧車間裡為工人們講解滅火器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撥打“119”電話正确報火警。“有時候村民不在家,我們就采取進車間、學校等方式,把消防安全知識送到一線。”楊瑞晨說。當記者問起是否會使用滅火器時,在巾帼扶貧車間工作的楊和妹點了點頭。她對不久前觀看的一場滅火演練印象深刻:“一個垃圾車裡着火了,使用滅火器一下子火就滅了。”

  “秋冬季節,要小心用火,火塘要滅,煙頭不亂扔,小孩不要玩火。”在老姆登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波金山和另一位表演者碧生益手彈怒族古老的彈撥樂器達比亞,唱着用民族語言編寫的消防安全歌曲,吸引不少遊客和當地護林員圍坐觀看。在城牆壩安置點(和諧社區),群衆還可以參與消防活動賺取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免費消防物品。

  相較于條例規章,類似這樣的宣傳方式卓有成效,切實幫助了很多不懂漢語、不認識阿拉伯數字的少數民族群衆學會撲救初起火災和自救逃生的知識。

  雲南大理森林消防第二批支援重慶(雲南怒江州消防守護)(3)

  城牆壩安置點(和諧社區)工作人員展示“智慧消防”系統。

  協同配合充實一線力量

  “消防守護”計劃不斷提升居民消防安全意識的同時,也正不斷配齊配強當地消防力量。

  石月亮社區(安置點)有28棟居民樓,入住了681戶2450人,入住率達100%。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調研發現,社區90%以上住戶由山村搬遷到安置點,對消防知識了解為零,安置房内居民存在私拉電線、超負荷使用電器及三無産品的電器等隐患,一旦發生火災後果将不堪設想。而政府專職消防隊員入職時間短,消防車及器材老化損壞嚴重。

  由此,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為石月亮政府專職消防隊配備了一輛水罐消防車、配齊作戰力量,福貢分隊積極指導培訓專職消防隊員日常訓練,提升政府專職消防隊技戰術水平,取得良好成效。得益于消防救援隊伍與當地力量的協同配合,像石月亮社區這樣位于怒江州偏遠安置點、農村的防滅火力量正不斷夯實。

  在城牆壩安置點(和諧社區),記者走進了一間微型消防站。這是怒江州最大的安置點,搬遷群衆數量超過萬人。相關負責人介紹,微型消防站建設了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地下室和辦公區域),室内消火栓系統、聲光自動報警系統、防排煙系統(地下室)、配電室設有幹粉自動滅火系統、防火卷簾、防火門、水泵房、滅火器等消防設施器材。

  “這是針對安置點樓棟多、功能性建築多的實際,當地消防救援大隊聯合建設方建立的‘智慧消防’系統,能實現實時監控、快速發現、及時撲救的目的。”社區相關消防負責人指着微型消防站内的火災隐患防控系統說。

  蘭坪縣消防救援大隊副大隊長楊曉靈表示,蘭坪分隊與當地鄉鎮政府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建立指導訓練、聯合作戰機制。每個微型消防站配備專門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轄區出現火情,微型消防站人員将作為第一力量到場處置。

  “消防守護”為數以萬計的怒江州群衆帶來改變的同時,也讓一位位服務隊員有了新思考。“以前我們是在幕後指揮鄉鎮推動農村開展,現在嘗試直接走到一線和村民接觸,對我們的消防工作也是一次探索和推進。”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法制與社會消防工作處副處長、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服務隊副隊長濮宇峰深有感慨。

  主動報名參加“消防守護”計劃的可文苑大學畢業後加入消防救援隊伍,如今已在這個系統工作10年。轉制後,她曾經曆一段時期的迷茫。沒想到的是,她此次作為第二批服務隊員進入怒江州,為自己找回了初心。

  “怒江州民族歌舞團老團長楊吉元已經八十多歲了,還四處奔波為村民公益演出,宣傳消防知識。我想一個人不需要做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把平凡的事做好就足夠。”再過一段時間,可文苑就将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她表示,自己重拾了對消防事業的熱愛,鼓足幹勁做好本職工作。

  來源: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