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啊過的糟心,到了初七才有時間去電影院把《紅海行動》刷了。
看網上評論,很多觀衆雖然不是軍迷,但也很容易看出片中各方軍隊與戰士水平的高下——比如看上去很屌的反派骷髅兵,其實也都是“奶泡肉”;張譯演的隊長時常智商下線,反而經常要靠副隊長來指揮。總之,作為一部難得的國産現代戰争片,雖說《紅海行動》各種問題是有,還好還在本人接受的底線之上。相比之下,敵方那名少年狙擊手的形象卻異常豐滿,給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沒有觀察員的情況下,這名少年狙擊手雖然隻有一支老舊的俄制SVD狙擊步槍,卻對蛟龍突擊隊裝備精良的雙人狙擊小組幾乎始終形成壓制,其高超的心理素質,和一直在克服“不緊張”的李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兇狠的表情、迅速的反應、喜歡吃幹果(可樂果?或者隻是為了咬着降低抖動便于瞄準而已)的種種逼真細節,使得不少觀衆追問:他到底是誰?
很多觀衆都很想認識這個娃娃兵
最後也沒介紹是哪找來的
林超賢上一部叫座的大制作《湄公河行動》中,也有對金三角娃娃兵的生動描寫——這些小孩用命玩經典的“俄羅斯輪盤賭”,為了輸赢連生死都毫不在意。後來這些娃娃兵還以自殺式炸彈襲擊手段摧毀了湄公河國際聯合反恐指揮部,之後在商場槍戰中,也是一名娃娃兵的烏茲沖鋒槍導緻我方一名突擊隊員重傷截肢。
不少國内觀衆可能初次接觸這樣瘋狂的世界觀,然而這就是現實。林導在《湄公河行動》的相關專訪中提到過,這些兇悍到仿佛本色出演的娃娃兵,其實就是找當地普通兒童扮演的。
說不定《紅海行動》裡的少年狙擊手也是這麼來的
用娃娃兵最多的國家,竟然自稱紳士
對于娃娃兵的定義,過去是指15歲以下的士兵,後來聯大通過《兒童權益修正案》,把年齡改成18歲。這種規定當然隻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以前正規軍裡的娃娃兵,其實隻能算是“混在正規軍裡的未成年軍人”而已。他們執行的是和正規軍一樣的任務,隻不過有一些小孩的優勢。
講到娃娃兵,有些讀者可能會立刻想到《帝國的毀滅》裡“希特勒青年團”之類的德國少年團。雖然是非正義一方,但畢竟是走到窮途末路時才冒出來的,也許應該另當别論。在近現代戰争中使用娃娃兵最廣泛的國家,自然是最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大不列颠了。
一戰中的英國娃娃兵
從大航海時代起就有娃娃兵曆史的英國人,在一戰期間未滿18歲士兵的數量達25萬。雖然後來改了募兵制,但起征年齡還是16歲,所以隻要瞞報年齡(反正白種人普遍早熟),很容易招進年齡更低的“娃娃兵”。甚至直到現在還有大批未滿16歲的“Underage”被送到世界各地,陪美國表親打仗。
參軍的16歲三胞胎
這篇文章不是說中東娃娃兵的嗎?對咯,這些英國小屁孩兒也在中東打仗,沒毛病。據2014年的統計,自伊拉克戰争起,10年來有大約35000名不到16歲的士兵入伍,被送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前線,有時會被美國大兵吐槽,“來的盟友竟是小屁孩兒”。反正作為大流氓,聯合國也沒法制裁它。
當然,再怎麼大流氓那也是有嚴格軍紀約束的正規武裝力量。對于金三角、中東和非洲地區的那些軍閥以及反動政權來說,娃娃兵則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武器。他們在戰争沖突中有兩面性,在受害者一面,娃娃兵們流離失所、被迫參軍,受到虐待和侮辱的洗腦和嚴酷的訓練;在加害者一面,看似不起眼的他們往往比成年人更殘忍,往往能作出更令人吃驚的舉動,并不是簡單的炮灰。
著名的金三角娃娃兵
為何娃娃兵總能搞出大事情?
在非洲,由于軍閥部隊的組織性太差,服從性相對強的娃娃兵就顯示出了便于指揮的優勢。而在兩伊戰争期間,世界則進一步見識到了武裝起來的兒童在這方面的威力。當時伊朗的巴斯基民兵組織少年兒童參軍,其悍不畏死的作戰風格給薩達姆軍隊以很大的打擊。一群群孩子們在毛拉的号召下歡樂地奔向雷場的畫面,更是震撼了全世界的觀衆。
著名的RPG哥當年就是一名娃娃兵,幸運地是,在拍下他“英姿”的戰地記者的幫助下,他有了一個和很多同伴不同的未來
到了現在,我們也經常看見各種宗教極端組織招收娃娃兵。特别是ISIS,是有組織、有計劃地招收各國、各民族的娃娃兵,以實現其恐怖行動的目的。
我們一般說來,少年兒童應該是最天真的,同時也應該是最容易害怕的。當兩名訓練有素的狙擊手對準自己時,《紅海行動》中的少年狙擊手沒有一點畏懼,不僅進退自如還能指揮同袍;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湄公河多國反恐指揮中心,《湄公河行動》中的娃娃兵依舊鎮定自若地帶着炸藥混進了大樓。為什麼娃娃兵的作風往往更加彪悍呢?
有人把原因歸咎于孩童容易洗腦,其實并非如此。當年外界媒體對巴斯基民兵中的孩子就有過采訪,“殉教”對他們來說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兩伊戰争中接受采訪的伊朗娃娃兵(在前線,我們隻是真主手中的一件工具)
人民解放軍為什麼不怕犧牲?想必大家耳朵早就起繭子了,筆者也就不回答了。
在《紅海行動》的前半部分中,當地人被反政府武裝脅迫,駕駛汽車炸彈沖擊政府軍防線的劇情讓人印象深刻。
強悍如蛟龍特戰隊員,也是會害怕的,比如石頭怕痛,就要“吃糖”;普通的當地百姓,害怕幼子被殺,就被迫去做汽車炸彈。成年人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理性告訴我們戰争會造成傷害。能力不同,信仰不同,我們會做出不同形态、不同程度的犧牲,這是一種取舍。
《獵鹿人》是越戰電影中涉及輪盤賭的經典作品,《使命召喚:黑色行動》系列遊戲也緻敬了這一橋段
前面講《湄公河行動》裡的娃娃兵玩輪盤賭,美國電影《獵鹿人》的主角也是玩輪盤賭。《獵鹿人》的主角是因為越戰創傷,瘋了,但這些娃娃兵沒瘋。他們可能吸了毒,可能被洗了腦,但他們沒瘋。
對于孩子來說,非常簡單,戰争就是遊戲,而且是很刺激的遊戲。
心理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在《兒童為什麼要遊戲》當中寫道:
為了表達攻擊性。
……一般地說,在遊戲中,孩子們“擺脫仇恨和攻擊性”,就好象攻擊性是一個壞的物體,可以把它清除掉。這樣說有一定的正确性,因為被壓抑的不滿和憤怒的經曆導緻的後果都可以被孩子們感受為處在他們心中的一些壞的東西。……攻擊性可能會是快樂的,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破壞,現實的或想像的,侵害到某個人,因而孩子不得不面對這個難題……
身經百戰的少年狙擊手不僅讓我方兩名缺乏戰場經驗的頂尖狙擊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甚至讓整個隊伍都一度陷入被動
顯然,對于少年狙擊手來說,兩名蛟龍狙擊手是他遊戲的對象。作為一名本色出演的演員,我們從他吃東西、逃跑乃至最後死盯顧順的樣子,都可以看出,他對中國軍人并不存在特别的仇視,他隻是很想赢。
娃娃兵害怕的并不是死亡,他們害怕的是失敗。為了赢,他們可以成為殺人機器,可以不去考慮任何遊戲之外的事情。
社會僅僅是提供了孩子的遊戲環境,而身處長期戰亂國家裡的孩子,戰争就是他們的遊戲。對于随時而來的傷害,現實中沒有血條,他們自然也不知道輕重。
結語
人們往往被少年英雄的氣質所吸引,然而娃娃兵這樣的孩子并非是少年英雄,隻是遊戲玩家,他們的命運是可悲的。而在時下,很多當年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犧牲的少年英雄,反而卻被部分聲音污名成娃娃兵。看過本文,你或許會對兩者的區分更加明确。畢竟,戰争不是遊戲。
作為一部戰争片,林超賢的《紅海行動》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入讨論,過兩天咱還有一篇文章要講(shui)。然而兩次在作品中大篇幅刻畫娃娃兵的林導,在這方面三觀上确實沒的說。有消息說他原打算讓一位年齡更小的演員飾演少年狙擊手,幾經思考後還是改變了選擇。
是啊,即使是不吝于在電影中展現血腥暴力的林超賢,也不想讓戰争對兒童的戕害太過赤裸裸地展現在銀幕上。
(來源:新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