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國父的兒子孫科拒絕随蔣介石去台灣生活,而1965年,孫科又回到了台灣。
到了他83歲的那一年,已經垂垂老矣的孫科在台灣溘然長逝,即使沒有他在國民黨内工作的那一段經曆,他本身自帶的光環就足以成為後代世代談論的談資。因為他的父親是孫中山,而且他是孫中山唯一的兒子。

孫科
所以自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是中國曆史上有名有姓的一個人。除此之外,他曾經三次出任廣州市市長,也是中國現代化城市規劃的先驅。更令人啧啧稱奇的是,民國曆史上沒有人能夠像孫科一樣擔任行政院、立法院、考試院的三院院長。
明明有着不同凡響的出身,也有着異于常人的成績,他本可以在大陸過得更好,但是他還是去往了台灣選擇和蔣氏父子在一起。
很多人認為孫科頭頂光環無數,蔣介石也應該将其奉若上賓,因此他的晚年生活成了許多人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很多人都對他有着莫大的興趣。

前排蔣介石與孫科
可是在後世的研究者眼中,孫科似乎并沒有什麼值得探索的地方,他除了有着顯赫的身份,其他方面似乎并不那麼出色。他曾經是支持蔣介石的首領,又曾經一度擁護蔣氏。這樣一個戰隊不明确,立場不堅定的人,晚年有着怎樣的生活呢?
“國父哲嗣”的名号 在一百年前的中華大地上燃燒着外敵侵略和國内四分五裂的炮火。伴随着分裂和動蕩,許多的革命志士也紛紛沖在前方,他們在曆史的舞台上揮斥方遒,有的人以複興民族中華為己任,而有的人賣國求榮,反向投敵。
在廣大農民和工人受到壓迫之時,有一位叫孫中山的人,他帶領着數千萬個革命志士結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他的一生是榮耀的一生,所以他這一生注定要被世人敬仰,觀看,甚至窺視。

孫中山
而孫科作為孫中山唯一的兒子,自然也會一直處在時代的風頭浪尖上和别人的茶餘飯後裡。這樣的人生或許不是他主動選擇的,但卻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1891年的10月,廣東省的一個小村落裡出生了一名男嬰。孫中山非常高興,因為這個男嬰是他的長子,他取名為孫科。
雖然後來孫中山陸續有幾個孩子,但是他對于這個長子的寵愛卻超越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當然,他的寵愛包含着一個初為人父的喜悅和嚴厲管教的教導。他希望這個兒子能夠像自己一樣,成為為國為民、救民于水火的熱血革命志士。
孫中山本就是一個十分博學的人,他的兒子自然也不會差到哪去。在孫科小的時候就接受熟讀各種西方名著,他對西方文化要比中國曆史還要了解。

孫中山
接受美式教育的孫科是不可能在國内讀書的,因此他在畢業之後就積極申請美國的大學,他聰穎好學,一路研究,直到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讀了學士,而在哥倫比亞大學成了碩士,後來又堅持讀到了博士。
在五四運動爆發前夕,孫中山将其召回,親自安排在自己的身邊管教,也就是說,他要親自帶着兒子在革命事業中成長。雖然讀了十幾年的書,但是孫中山認為兒子一直是在紙上談兵,必須要讓他接受社會的實踐才能夠得到曆練。
在這個時候,廖仲恺和胡漢民都極力地舉薦孫科出任廣州市市長。可孫中山以兒子沒有經驗、無法身居高位而拒絕了。

廖仲恺
雖然孫科真的很想有一番作為,可是父親的否定他也隻能默默接受。在許多國民黨元老的支持之下,孫科最終還是出任了廣州市的市長。從1921年——1926年,他曾經三次與這一職位糾纏。
對于孫科來說,好不容易有獨擋一面的機會,自然要重新整頓廣州市做出點成績讓支持他的人看一看。果不其然,孫科将自己畢生所學都用在了治理廣州的上面,本來一座沒有什麼名氣的古城在孫市長的手中如獲新生,激發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活力。
當時很多國外的記者來視察廣州的時候就發現,廣州是中國唯一一個具有近代城市制度的開創性城市,而這背後最大的功勳當屬孫科。

孫科
雖然孫科有着滿腹的經綸和超脫常人的治理能力,但是他一直是在書本上學習,并沒有深入到基層,這就造就了他無法吃苦耐勞和少爺般的火爆脾氣。
有一次孫中山集結軍隊要攻打陳炯明,籌措軍饷的事情就落在了孫科的頭上。可是孫市長從未深入過基層,更不懂得如何籌措軍饷,于是他就就草草的回複了孫中山派來的胡漢民,說自己沒有辦法做到,身為大元帥的胡漢民一字不差的将孫科的話回複給了孫中山。
孫中山聽後怒不可遏,把孫科臭罵了一頓。而孫科本人的脾氣也并不小,在他得知是胡漢民在自己父親身前說的之後便拿起自己的手杖狠狠地打了胡漢民一下。

胡漢民
他這一舉動直接點燃了父親孫中山的怒火,要知道,胡漢民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傳話人。而是執掌千軍萬馬的大元帥,更是孫中山着意拉攏的對象。他這樣不分輕重責罵胡漢民,自然引起了孫中山的跳腳,因此孫中山抄起了旁邊人的手槍要打死這個不孝子。
後來經過胡漢民、廖仲恺等人的勸說,孫中山才就此作罷,可由此看來,孫科的少爺脾氣并未減少,這也為他以後立場不堅定,左右搖擺,甚至沒有堅定的革命意志都埋下了禍根和隐患,他擔不起“國父哲嗣”的任務。
或左或右的立場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國父孫中山留下了一衆兒女和追随他的革命志士。在離别前夕,他對着那些敬仰他的人隻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話。

孫中山
雖然孫中山本人有着堅定的革命意志,可是孫科在政治上的表現卻不如他父親一樣成熟。在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後,本就脆弱的國共合作一再崩盤。1925年,孫科公然支持“要清除不安分的紅色分子”,甚至當時周總理和鮑羅廷等人都打算開除他的黨籍。
由此可見孫科在當時做了多少不利于黨組織的事情,可他畢竟是孫中山之子,他的身上還背負着父輩的威望和人脈,所以每一個幫派都想對其盡量拉攏。
正當黨組織認為孫科為人不可交的時候,1926年廣州政府遷往武漢之時,孫科突然掉轉了方向,他又積極地擁護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而且令人咋舌的是,從1932年~1945年,孫科一直在支持蘇聯出兵幫助中國抗戰,尤其他在複旦大學的演講更是直接點名“最同情中國抗戰的是蘇聯”。

孫科
當我方想繼續和他進行和談開展合作的時候,在甯漢合流的前夕,孫科突然再次倒戈,他突然又成了反對三大政策的代言人,他這幅左右橫跳的動作讓很多幫派的人都傻了眼,因為沒有人能夠想到這樣一個投機分子竟然是國父之子。
可是又過了一段時間,在蔣介石在國民黨内搞幫派的時候,孫科還作為打倒蔣介石的代言人和老蔣那邊的勢力分庭抗禮,後來,國民政府因為經費問題倒台,孫科便搖身一變成了南京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
這在外人看來孫科和蔣介石開始逐漸靠攏,可是國民黨内部的人都知道兩人面和心不合。兩個人的不合拍最終表現在甯粵分裂上,當蔣介石派使者去上海和孫科洽談的時候。孫科卻無故離開,甚至直奔碼頭到了香港,他想在那裡和白崇禧一起聲讨老蔣,讓他下台。

李宗仁與孫科
不得不說,孫科頂着父親的光環還是有很大的作用,有了孫科的支持,反對蔣介石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他第二次被迫下野,孫科卻成為了新政府的行政院院長。可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孫科雖然治理城市有兩把刷子,但是倒騰财政還是是有點困難,因此,孫科的24天内閣成了曆史上最短命的内閣。
在1933年,孫科又出任了立法院院長,主持國家的憲法起草,提出組建新的内閣,可是蔣介石卻堅持要實行總統制。
所以他們兩個人在這上面你争我搶,翻來覆去,所謂的憲法更像是兩個小孩兒要糖吃的契約。所以他們的拉鋸戰便由此展開,一直到1948年才結束。

孫科
1948年,桂系李宗仁成了蔣介石的死對頭,兩家争權,孫科自然成了蔣介石拉攏的對象。因此孫科也被蔣介石推出來競選副總統,但沒有想到的是,當一切都大局穩定的時候,孫科又意外地落選了。
在台灣的晚年生活 孫科未能當上副總統這件事不僅讓他自己心生憂慮,也讓為他奔走的蔣介石非常惱怒,因為之前兩個人多次水火不容,此次好不容易因為共同的利益要攜手向前支持,孫科還沒能成功,這就使得兩個人的矛盾在一次激發了起來。
蔣介石是一個實打實的内鬥内行,外鬥外行的人,在他已經下野的情況下,仍然憑借手中的軍隊保留着國民政府大部分的實力和人脈。孫科雖然空有名望和人脈,但他手中沒有實權,再能團結大家也是沒有用的。

蔣介石
這時候的蔣介石希望孫科能和自己再次共謀合作,可孫科認為國民政府政權失敗全是由于蔣介石一人,所以他不願與其為伍。可是這樣的話,他就和國民黨其他成員一樣再次面臨着何去何從的選擇。
當時蔣介石還在極力地邀請孫科前往台灣,但是孫科遲遲沒有動身。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孫科在1949年的三月去往了香港。在這之後,他又在美國生活了長達16年。
之所以他甯願漂泊海外,也不願意回到大陸,并非是大陸不歡迎他,何況周總理數次要求這個孫中山之子定居大陸,可出于對新政權的抵制,孫科遲遲不願意回應大陸的要求,甚至他在1965年之際再次去台灣定居,還擔任了考試院院長。

孫科
當時他出任這一職位的時候,蔣介石給足了他面子,命令官員和市民夾道歡迎,孫科的少爺心态再次被高高地舉了起來,他十分受用這樣的場景。
可是考試院院長畢竟不是什麼實權,他在這個職位上沒多久就遭受了一些麻煩,首先是那些國民黨元老看在他是孫中山之子的情面上請求他幫助幫忙。孫科一開始還能夠吃得消,畢竟自己還是有工資可拿,但時間久了他就無法解決衆人的困難。
于是萬般無奈之下,他前去美國投奔自己的兒孫。可是在國外生活的深刻避免不了孫科思鄉之苦,他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又跟台灣方面通信号,希望自己能夠回到台灣在政治舞台上繼續活動。

孫科
蔣氏父子并沒有将他踢在一旁不管不問,反而是再次接納他成為國民黨的政治要員。直到1973年,孫科正式在台北病逝,而孫科長的葬禮也由蔣氏父子全權負責完成,豪華而嚴肅的葬禮就像是孫科生前那樣給足了的臉面和光輝,畢竟他是國父之子,蔣介石出于這一個名号自然要對其進行粉飾和美化。雖然人走茶涼,可是孫科生前的種種做法卻仍然備受争議。
很多人認為,孫科和他的父親孫中山比起來算是一事無成,甚至平庸。其實回望他的一生其實不難發現,廣州市長的職位已經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時刻了。
他在行政院組建内閣的各種制度和措施都沒有辦法當滿足當時中國的需要,他是出于一種理想化的狀态極力的模仿歐美國家。他改變不了社會的現狀,也滿足不了國家的建設,甚至在國民黨内部權力博弈之時仍然敗于對手。後來在次次選擇之時,他又矛盾重重,左右搖擺,毫無立場。

孫科
以後人的角度來看,孫科深居高位卻無實權,明明滿腹才華卻無施展之處。或許時運不濟,或許是他不堪大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孫科留給後人的争議大多來源于後人帶着國父之子的光環看待他造成的産物,若是将孫科放置于普通書香世家出生的孩子上,那麼他這一生已經足夠圓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