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世界大師住宅建築》
•02
掀起世界變革的住宅建築2
120世紀60年代至今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秩序經曆了漫長的混沌和恢複期,現代主義建築也逐漸走向衰敗。随着社會生活的多元化發展,“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一主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01
霍伯住宅(美國馬裡蘭州/馬塞爾·布勞耶)
将自然“請進” 家中的住宅建築
霍伯住宅占地面積約28 300 m2,規模宏大、氣勢恢宏。頗為有趣的是,從道路一側觀看,隻能看到兩面矗立的牆壁,很難想象它是一座住宅。但是當我們穿過這兩面由當地石材建造的牆壁進入住宅後,再通過高達2.6 m的玄關時,眼前赫然出現一個100 m2左右的庭院,庭院四周被住宅房間和石壁環繞。
由于這裡土地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布勞耶曾設想過在此建造一座類似範斯沃斯住宅那樣融于大自然的開放式建築。但綜合居住者的實際需求,他最終選擇了“将自然請進家中”的建築方案。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居住者更親近自然,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住宅建築中。另外,室内的房間布局和立面一樣,都呈現簡約大方的建築風格。整座住宅像一個長方形的大箱子,在箱子的正中間設有庭院,庭院的一側是公共區域,包括客廳、餐廳、廚房等家人共同使用的功能區,另一側則是私人生活區,包括家庭起居室、房主夫婦和他們三個女兒以及留宿客人的各自獨立的卧室等。
霍伯住宅的整體建築風格簡約大方、低調含蓄,經得起歲月的磨砺,曆久彌新,成為傳世經典。
遼闊土地上的巨型牆壁
在遼闊的土地上矗立着兩面巨型牆壁,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牆壁整體呈直線型,屬于現代建築風格。牆壁上的大敞口設計将周圍的自然景觀盡數收入“囊中”。
建築年份 :1960年
結構 :砌體結構 鋼結構
層數 :地上一層、地下一層
占地面積 :約 28 300 m2
總面積 :725.4 m2
兩大區域的緩沖地帶——庭院
備忘錄
提到馬塞爾·布勞耶最著名的作品,非塞斯卡椅莫屬。這是一款鋼管懸臂椅,椅面由藤編而成。椅子的名稱取自他女兒的名字。
将自然樹木“請進”家中的庭院
庭院中高大的橡樹令人過目難忘,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把這裡當作第二起居室。另外,室内和室外都裝飾有霍伯夫人喜愛的現代藝術作品。
02
費舍爾住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路易斯·康)
好的建築終将回歸自然
叢林中有兩座亭亭玉立的木結構立方體建築,這便是費舍爾住宅。住宅面向道路的一側是封閉的牆壁,面向景色優美的庭院一側則是開闊的落地窗。這兩座立方體建築區域劃分明确,一座是家人活動的聚集空間(生活區立方體),另一座則是家人各自的私人空間(休息區立方體),兩個空間功能各異,獨立分離。設計者路易斯·康通過傾斜布局設計,巧妙地将這兩個立方體連接起來,使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接受陽光的照射,借光影變化賦予建築深邃的氣質。
住宅采用了當地原産的石頭和木材,完美地契合了周圍的自然環境。由路易斯·康精心打造的柏木外牆,經過歲月的洗禮,更增添了幾分沉靜厚重的味道。
住宅原本可以選擇外地的廉價建築材料,會更加經濟。但是,采用當地原産的材料修建,可使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契合度更高,匹配度也會更強。
也許經過漫長的歲月,終有那麼一天,這座住宅會化為廢墟,屆時,完成使命的石材和木料将重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安眠于此。
與周圍融為一體的柏木立方體
被路易斯·康精心打磨的這座立方體住宅是用當地原産木材建造而成的,它完美地融入了周邊環境,成為林中一景。
建築年份 :1960— 1967年
結構 :木結構
層數 :地上兩層、 地下一層
總面積 :約 170 m2
曆時六年終建成
設計師路易斯·康認為,一座好的住宅應該具備“人見人愛”的潛質,即不僅适用于某個特定家庭,而且應該具有更廣泛的适用性。在這一建築理念的驅動下,他花費六年之久,終于完成了這座經典住宅。
令人心曠神怡的開放式房間
設計師路易斯·康在構思這座立方體住宅時,以建築理論為基礎,着眼于自然與住宅的和諧統一,将戶外美景也作為設計元素進行創作。正是路易斯·康将理性與感性相互結合起來的設計,才造就了這座舉世聞名的費舍爾住宅。
兩個“箱子”構成的平面
我們從這張平面圖中可以看出,路易斯·康十分重視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區分。
備忘錄
路易斯·康曾留下金句:“任何建築都是有溫度的家。”他一生摯愛住宅建築,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追求完美的他,哪怕隻是局部變化,也要修改整體設計圖,為此常常發生工期延誤、造價飙升等問題。
路易斯·康
Louis Kahn(19 01—1974)
人無高低之分,建築無貴賤之别
路易斯·康的作品将創意、結構、裝備、材料這幾大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物盡其用,杜絕浪費。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廣受贊譽。但是,由于他太過追求完美,往往忽視了預算和工期,給客戶帶來不少麻煩,他還因此幾度錯過了參與大型建築項目的良機。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欣賞路易斯·康創作才能的客戶,他們理解并認同他,甚至與他結為一生的好友。其中,諾曼·費舍爾和朵莉絲·費舍爾這對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委托路易斯·康設計建造費舍爾住宅(請參見第 90頁),每當他們提出不滿意的地方,路易斯·康不僅會對局部進行改善,還會拿出一整套全新的方案,直到他們完全滿意為止。路易斯·康的這種做法,如果不是擁有足夠耐心或者十分認同他的客戶,項目很難堅持到最後。當然,路易斯·康認真傾聽客戶心聲、竭力滿足客戶需求的工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路易斯·康還被大家稱為“詩人”,因為他時常語出驚人,說一些讓人費解的話。同時,他又非常平易近人。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性格讓人着迷,不由得想要靠近他、了解他。此外,不管手中有多少建築項目,隻要有人委托建造住宅,哪怕是幾乎不賺錢的小項目,他也從不拒絕。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城市規劃和住宅建設的分量一樣重。
路易斯·康的一生都獻給了摯愛的建築事業,他秉承“人無高低之分,建築無貴賤之别”的信念,設計建造了一座座經典建築。時光荏苒,即便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了痕迹,但路易斯·康的精神将會永存。
03
斯塔爾住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皮埃爾·科恩格)
有美景“作伴”的經濟型豪宅
這片土地地勢高聳、視野開闊,能夠一覽洛杉矶的美麗街景。但是,由于它面積狹小、地基不穩,很難在此建造房屋,一直以來都不被業内人士看好,并把它排除在優質土地行列之外。就是這樣一塊狹小的土地,甚至連個像樣的庭院都無法建造,斯塔爾夫婦卻獨具慧眼看中了這裡,委托建築師皮埃爾·科恩格在這裡建造一座開放式住宅,要求能夠 270°欣賞美景。對此,科恩格給出的答案是建造一座懸于半空的住宅,他決定利用懸挑梁結構将鋼架懸挑出懸崖之外,并安裝整片玻璃的落地窗。遠遠望去,這座建築仿佛淩空于美景中,具有輕透、空靈的視覺效果。
身居其中,絢麗多彩的城市街景盡收眼底,這便是經典的斯塔爾住宅。一眼望去,無疑是妥妥的豪宅。但實際上,這是一座精打細算的經濟适用型住宅。為了實現這一設計構想,科恩格預先精準計算了合理的跨距,并采用市場在售的标準品鋼材,地面的鋪設則選擇了省時省力的鋼甲闆材料。
在其他經典住宅案例中,建築師們大多追求慢時光的匠人精神,甚至連零件、建材都要手工制作,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但這座斯塔爾住宅卻截然不同,它實現了對工業成品的靈活運用,通過設計師巧妙的構思,将一件件普通的材料構築成一座不同凡響的經典建築,屬于“化腐朽為神奇”系列的經典案例。
簡約明快的房間布局,讓美景盡收眼底
設計者巧妙地利用這片土地的特征與條件,對房間布局做了清晰明确的劃分。他在 270°賞景區設置了起居室和餐廳,在住宅面向道路的一側設置了雜物室。
建築年份 :1960年
結構 :鋼結構
層數 :一層
總面積 :213.7 m2
采用标準模數的經濟型住宅
備忘錄
斯塔爾住宅又名“案例研究住宅 22号”。案例研究住宅是指在 20世紀 40—60年代期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本名為《藝術與建築》的雜志所策劃的一個項目。該項目為西海岸年輕的建築師們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将他們的建築作品刊登在了雜志上。順便提一下,案例研究住宅 8号是伊姆斯夫婦建造的伊姆斯住宅
04
母親住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羅伯特·文丘裡)
母親住宅中的那些建築記号
母親住宅坐落在一片幽靜、寬闊的住宅區内,外觀簡潔大方。雖然它看上去平淡無奇,實則“古靈精怪”。仔細觀察後便會發現,它颠覆了我們關于它的所有想象。比如,你以為它是懸山雙坡頂的屋頂,走近一看,屋頂中央開有一個大切口 ;你以為住宅的正面是左右對稱結構,定睛一瞧,左側是正方形窗戶,右側則是讓人聯想到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勒·柯布西耶的水平橫向長窗。那麼室内情況又如何呢?走進這個驚喜連連的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被壁爐“吞進去”的樓梯,還有在室外看上去像是巨型煙囪的東西,竟然是二樓房間的牆壁。這些都還不算什麼,最搞怪的要數二樓的樓梯,它與任何地方都不連通。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對它有所了解了,這座建築會從其他建築“拿來”局部設計,并将它們拼接重組,最終形成了“記号之家”。
實際上,這座小型住宅是設計師文丘裡向追求建築整體一緻性的現代主義運動抛出的一個“大問号”。它一經建成便受到世人矚目,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不過,它也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這座住宅是文丘裡為他年近七旬的母親建造的,為了讓母親生活得更舒适、便捷,他花費了大量心思。例如,他在一樓的起居室内設置了壁爐,并以此為中心,在周圍擺設了各種古董家具,以滿足母親所有的日常需求。
從童話世界裡“出逃”的房子
母親住宅是文丘裡設計的首座住宅建築。據說,這座住宅的設計方案竟多達 6個版本,可見他為此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他與丹尼斯·斯科特·布朗結婚之前,一直住在該住宅的二樓房間裡。
建築年份 :1963年
結構 :混凝土砌塊(部分鋼結構、 木結構)
層數 :地上兩層、地下一層
總面積 :275 m2
暗藏記号的奇趣之家
設計者積極嘗試對普通住宅建造元素的改造創新,并賦予它們新的活力。例如普通美國人家裡設置的壁爐,文丘裡将它和煙囪的大小都放大數倍,以誇張的形象呈現了出來。
滿足所有生活起居需求的一樓空間
備忘錄
文丘裡的老師是路易斯·康(請參見第 95頁),兩人私交甚好。一日,路易斯·康到母親住宅做客,但直到臨走時都沒有談及對房子的任何看法。這座給建築界帶來巨大沖擊的住宅,或許與路易斯·康追求的建築理念相差甚遠。
04
格瓦斯梅住宅兼工作室(美國紐約/查爾斯·格瓦斯梅)
青年建築師的魅力之家
由于建築師這一職業需要經手大量資金,肩負着重大的責任,因此人們往往非常重視他們的從業經驗。在建築領域,40多歲的“新人”并不稀奇。然而,查爾斯·格瓦斯梅僅僅憑借一座小型住宅就一舉成名,使得整個建築界為之贊歎。實際上,他當時隻有20多歲,研究生畢業才幾年。
格瓦斯梅的父母都是藝術家,一天,他們找到格瓦斯梅商量,希望他可以幫忙設計建造一座住宅。對于剛畢業不久的格瓦斯梅來說,這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二份設計工作。他随即辭掉了設計事務所的工作,一心撲到住宅的設計中。
這是一片平坦、寬闊的土地,也可以說這是它一的特色,格瓦斯梅将在此處設計建造住宅。他必須将這棟住宅當作一件雕刻藝術品來對待,通過對立方體進行切削、填充,使建築物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獨具特色。此外,他為了能将遠處的海景收入“囊中”,還特意将通常設置在一樓的起居室挪到了二樓,并通過架空區域與三樓的主卧、小型畫室相連接。
此後,格瓦斯梅與羅伯特·西格爾共同成立了設計事務所,親自操刀設計了很多建築。但遺憾的是,它們都無法超越這座将複雜的空間關系簡潔、清晰地呈現給世人的住宅——格瓦斯梅住宅。
雕塑般優美的造型
格瓦斯梅住宅建成後的第二年,此處又相繼建成了工作室和獨棟客房。
建築年份 :1966年
結構 :木結構
層數 :三層
占地面積 :約 4047 m2
總面積 :約 120 m2
備忘錄
格瓦斯梅是“紐約五人組”中的一名成員。該組織成立于 20世紀 70年代,由當時的新銳建築師組成。除了格瓦斯梅,其餘四名成員分别是理查德·邁耶、邁克爾·格雷夫斯、約翰·海杜克、彼得·艾森曼。
專門為藝術家夫妻設計建造的住宅
房屋委托人是格瓦斯梅的父母,他的父親是一位畫家,母親是一名攝影師。夫婦二人過世後,格瓦斯梅便住了進來。
查爾斯·格瓦斯梅
Charles Gwathmey(1938—20 09)
細節簡約、設計精美的建築風格
在格瓦斯梅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建築師的時候,一家出版社要出版他的局部圖集,希望我們可以接下描繪墨線的工作。由于都是木結構住宅,對年輕職員會大有裨益,于是我接受了這份工作邀請。但是當我們拿到圖紙時,不禁被眼前如此繁多且密集的情形吓了一跳。一張又一張的A0紙,密密麻麻地畫滿了 1/4比例尺的住宅扶手、窗框、橫梁等。當然,那個時代還沒有普及CAD制圖,所以都是鉛筆手繪圖紙(筆者拿到的是原圖副本)。
當時活躍于美國建築領域的格瓦斯梅與合夥人西格爾采用的是 2×4工法(木造框組壁構法)。住宅外裝飾多使用杉木闆豎向拼裝,并噴塗油漆,使外觀變得光彩亮麗。筆者以前隻在照片上看到過格瓦斯梅的作品,他的作品簡潔大氣、條理清晰,十分令人欽佩。當我們拿到他親手繪制的局部圖紙,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他的設計理念時,對他的崇拜之情又加深了許多。
簡約實用的細節設計是外觀的加分項。例如在格瓦斯梅住宅的設計建造過程中,外牆豎向安裝的杉木闆底部節點沒有設置滴水槽,而是采用了混凝土翻邊工藝,使得住宅外觀更加簡潔大方。這個細節處理對于降水頻繁的地區來說不太适用,但一些家庭在住宅二樓(與一樓相比濕氣較低)嘗試了這種方法。當然,隻局部引用格瓦斯梅的設計很難達到簡潔的整體建築效果,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05
雷根斯堡住宅(德國雷根斯堡/托馬斯·赫爾佐格)
引領時代潮流的 “70 後” 環保住宅
現在,被動式太陽能的原理已經廣泛應用于住宅建築領域,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它還是個新興事物。當時溫室已經出現,不過它作為住宅的一部分,還是相對獨立的簡易構造形式,還不能從建築物整體規劃的角度綜合體現自身價值。
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雷根斯堡住宅橫空出世。這座住宅最大限度地運用了被動式太陽能原理,可謂是節能環保的典範之作。建築物的垂直截面呈三角形,朝南傾斜的屋頂可以充分接受陽光照射,進而促進空氣流動。冬季,建築物南面的溫室空間在白天儲存熱量,熱空氣逐漸向生活空間流動,可以有效防止夜間室溫降低。到了夏季,溫室的熱氣沿着斜坡屋頂向上移動,到達屋頂并排出,上升的氣流還可以促進室内通風。說到這裡,筆者不得不提起門前那棵“礙眼”的大樹,設計者将它保留下來,使之搖身一變成了“遮陽神器”。
設計師首先構思的是建築物剖面,而後考慮的是太陽能對空氣流向的影響,并架構出住宅功能分區,最後完成了房間的布局配置。這種設計方法簡潔、明快,與現代社會的生态環保建築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合運用太陽能,營造宜居環境
走廊作為連接室内和室外的中間區域,可以起到調節室溫的作用。此外,設計者還利用溫室、遮陽樹木等營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環境。
建築年份 :1977—1979年
結構 :鋼結構
層數 :兩層
總面積 :約 330 m2
兼顧太陽能應用與建築形态設計
設計者一方面采取室内隔熱措施,例如通過高性能的隔熱屋頂和窗戶來減少太陽光的照射,另一方面為了綜合利用太陽能,對住宅的形态設計也頗費心思。進入住宅内部,開放式的起居室等空間使人豁然開朗,心情愉悅。
備忘錄
赫爾佐格是著名的建築師和建築學教授。他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持續性”為研究課題,在開發建築材料的同時也積極投身于建築設計工作,追求設計、技術、自然三者之間的協調統一。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