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個能人輩出的時代,裡面不僅有不可一世的呂布,也有能通鬼神的諸葛亮。但今天所述的不是上面兩位。而是曹魏集團的一個謀士,他就是郭嘉郭奉孝,人稱鬼才。1959 年毛澤東在第二次鄭州會議、 上海會議、廬山會議等中央的重要會議上多次提到郭嘉,并向領導幹部推薦看他的傳,号召向郭嘉學習。
公元191年,21歲的郭嘉,帶着扭轉乾坤的宏圖大志,去見袁紹,但數十日後,他卻辭别袁紹,另栖梧桐。郭嘉離開袁紹六年後才遇見了曹操。六年賦閑,對于一個熱血青年來說,可能是沉澱,也可能是消磨,顯然郭嘉屬于前者。
郭嘉投奔曹操後,郭嘉知人“論勢”的戰略眼光得以展現,成為了曹操決勝的關鍵。其間,十勝十敗說,是郭嘉分析形勢、制定戰略的經典例證。
官渡之戰,郭嘉的作用舉足輕重。如果說荀攸、許攸等謀士在這場戰役的戰術層面扮演了關鍵角色,那麼郭嘉便是這場戰役戰略把控的總參謀長。大破袁紹,郭嘉的謀略人生走到了巅峰。袁紹死後,二子相争,也早被郭嘉看在眼裡。他向曹操建議,不如先佯征南方的劉表,以觀其變,後者聽其計,一舉掃除袁紹殘部。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郭嘉英年早逝。曹操赤壁之戰後,曾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雖然沒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但是郭嘉觀大人,見大勢,成大事,這或許就是他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遺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