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07:15:51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大明

  1949,是值得中國人銘記的數字。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家獲得了新生。伴随着這一年的到來,中原大地上也不斷發生着新的變化,比如,撤銷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正式設立河南省人民政府;比如,有兩個小縣城在這一年前後換了名号,雪楓縣更名為永城縣,洛南縣、洛北縣合并為洛甯縣……

  位于豫東平原的永城,因境内芒砀山有“漢高祖斬蛇起義”的故事而被稱作“漢興之地”;地處豫西山區的洛甯,則是河洛文化發祥地之一。光陰流轉,歲月賦予了它們什麼樣的風采,又給它們留下了什麼樣的痕迹?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記者徜徉兩座小城,尋覓曆史、觸摸當下,感受它們發展的脈搏和前進的步伐。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幸福隽永歲月安甯)(1)

  永城市芒砀山

  新城·老城

  從省會乘高鐵,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到了永城北站。廣場一側停了幾輛淺橙色車頂的“高鐵快客”,車旁招牌上分别寫有“新城”“老城”字樣兒。40多個座位的中巴很快坐滿,于是便沿着濟祁高速一路向南。半個多小時後在新城下車,隻見路面整潔,綠樹成蔭,目之所及,讓人感覺如走在鄭州鄭東新區的街頭。

  雪楓路與歐亞路交叉口的金博大廣場一帶,是比較繁華的所在。在漢文化廣場一帶,則錯落分布着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城市規劃館、檔案館、群衆藝術館等建築,頗有氣象。而在人民廣場上,不少居民圍坐在樹蔭下的石桌旁,下象棋、打撲克——撲克的玩法,是當地獨有的“打八張”。音樂響起,一隊中老年人跳起了廣場舞。廣場南側搭建有舞台和階梯,聽他們說,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到次年正月十五期間,這裡都會舉行文化展演。

  廣場一隅,有個志願者服務站,旁邊還有個自助圖書館。在當地工作多年的小夥兒袁國豪向記者介紹,當地人憑讀者證可以免費借閱圖書。路邊停放着一排排公共自行車,市民憑身份證辦卡可以免費使用,“這個可比現在流行的共享單車早了好多年呢!”袁國豪說。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幸福隽永歲月安甯)(2)

  永城市一家漢字印刷體驗館

  “新城”“老城”是口語,分别指的是東城區和西城區,大緻以二郎廟湖(現稱為日月湖)為界。穿過沱河之上的張橋閘,經過魁星公園,就進入了老城地界兒——它還有個很多人熟悉的名字:城關鎮。走不多遠,一座仿古的城門映入眼簾,護城河繞城一周緩緩流淌。

  “北關的知道深淺,西關的知道薄厚,南關的知道遠近,東關的知道輕重。”土生土長的老城居民董勝平講的這個順口溜,說的是以前北關打魚的人家多,西關編席子的多,南關擡轎子的多,東關做生意、掂秤杆子的多。老城最大的十字路口叫大隅口,因地勢較高被稱作“無影山”,意即“沒有影子的山”。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幸福隽永歲月安甯)(3)

  永城市城關鎮的戲樓

  牌坊街、花戲樓、城隍廟、秀才營、崇法寺……一個個陌生又親切的名字背後,是一段段往事。不過,最讓人心動的恐怕還是這裡的老房子——哪怕牆壁斑駁、電線纏繞。上世紀90年代,永城在日月湖東側開始新區建設,另一側的老城則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風貌。走在這裡的街道上,看着風格熟悉的商鋪、攤位、學校和小胡同,聽老城人說着方言俚語,想必很多人會像我一樣,找到心中那個複活的故鄉。

  糟魚·啥湯?

  永城之名,因何而來?民間多認為,此地曆史上屢遭水擊而不破,因此得名,取意“永固之城”。不過,類似說法缺乏史料支撐。當地文化專家江華介紹,商時,這裡有攸國,國内有個邊境小城叫永,殷商甲骨文中也多次出現“攸地之永”一詞,這才是永城稱謂的真正來源。

  漢時,蕭何被封為酂侯,地點就在如今的永城酂城鎮(酂,音cuo,第二聲,也寫為邞)。說起來,當地小吃“酂城糟魚”也與蕭何有關。蕭何被分封此地後,受命在造律台制定漢律。一次,他看書入迷,廚師就把做好的清蒸鲫魚熱了一遍又一遍,最終肉熟骨酥,鮮美異常。這個做法一直流傳、改進至今,佐料裡有了油、鹽、糖、酒、醋等,糟魚也成了永城乃至豫東地區百姓的一道家常菜。

  苗橋鎮的白菜、演集鎮的棗幹,在曆史上都曾是貢品。當然,談到永城美食,除了豆粥和薛湖牛肉煎包,最為人熟知又最讓人疑惑的就是“饣它湯”了。江華介紹,不同于現在的雞肉、雞蛋和麥仁,古時,它的主要原料是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但具體做法已經失傳。讀音上來說,有人讀作“撒湯”,也有人讀作“啥湯”。甚至還會鬧出一些笑話,外地人會問:這是啥湯?永城人會回答:這是啥湯!寫法上,如今雖以“饣它湯”居多,但經過專家考證,古時的寫法比較複雜(如下圖所示),讀音為sa,第四聲。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幸福隽永歲月安甯)(4)

  在府後路上,記者走進一家早餐館嘗鮮,招牌上寫着“饣它湯店”。一口湯下去,混雜着雞蛋、雞肉和香菜味道的醇香氣息便沁人心脾,入腹後讓人非常舒坦。主食以蒸餃和煎包為主,店裡前台擺放着的,除了鴨蛋、榨菜、辣椒面兒糊、黑黑的紅薯葉馍,還有小碗雞蛋蒜——這同樣是常見于豫東一帶的家常菜,是把熟雞蛋和大蒜碾碎混合、以食鹽和香油作為調料制作而成,口味鹹鮮。

  永甯·涼粉

  從洛陽龍門高鐵站下車後,轉乘汽車駛向西南,經過洛栾高速、甯洛高速後,80分鐘左右就到了洛甯。一路上山巒起伏,天空飄起小雨,山間霧氣升騰。

  洛甯古稱崤地,曆史上,它曾有過“崤縣”“熊耳縣”等稱謂,但用得最久的名字是始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的“永甯”。“這裡古時是兵家必争之地,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取名‘永甯’,是因為這裡的百姓希望永享安甯。”當地文化專家楊守智介紹,現在的洛甯之名,便是從“洛河”和“永甯”各取一字而來。

  楊守智介紹,除了洛河,洛甯境内還有衆多河流,比如鄉間的大鐵溝、小鐵溝,分别取自“大啼哭”“小啼哭”的諧音,與“王莽趕劉秀”的傳說有關。縣城南有永甯湖,而在興甯路北側,還有個洛濟渠貫穿東西。渠邊,一排排栾樹綻放着紅、黃色的花朵,煞是好看。

  “興甯路和永甯大道附近,算是縣城裡最熱鬧的地方了。”洛甯居民楊女士向記者介紹。在她的引領下,記者來到這一帶,所到之處商鋪林立,沿着延壽河南北方向還有兩條商業步行街,人群熙攘。永甯大道東端還有個大型超市,“以前,我們這裡的超市都叫作‘量販’,好多外地的同學都沒聽說過這個詞呢!”楊女士笑着說。

  說到美食,除了蒸肉和糊蔔,洛甯的酸牛肉也很有名。上世紀90年代初,一位鄉村廚師在加熱熟牛肉時失手放多了醋,卻意外收獲了食客的好評,這種做法便漸漸流行起來。這裡的涼粉丸子湯也非常獨特。記者走進興甯東路和西關二路交叉口不遠的一家涼粉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端上來,上面漂着蔥花和油炸素丸子,拿勺子一搲,晶瑩剔透的涼粉塊兒就和豆腐塊兒、花生碎一起浮現出來。一邊喝湯,一邊吃着面餅和餅絲,腸胃裡有一股兒說不出來的踏實。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幸福隽永歲月安甯)(5)

  洛甯縣小界鄉春山溪谷 韋志陽 攝

  小鎮·燈火

  洛甯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林業縣。今年5月,它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談到這個話題,當地人總是不約而同地說,咱們這裡一個小鎮推出的“藝術扶貧”項目,值得一看。

  細一打聽,這個小鎮名叫愛和小鎮,坐落于大山深處的羅嶺鄉,也被稱為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慕名前去,走過長長的盤山路,眼前突然出現一座氣質不俗的藝術園區,環境優雅。門口有序地擺放着幾千隻陶制水缸,從航拍圖片來看,它們組成了一個婀娜多姿、身穿筒裙的青春少女形象。

  

  洛甯縣羅嶺鄉愛和小鎮一隅航拍 受訪者供圖

  “這件作品名叫‘容’,是為了向祖國和陶瓷文化表達祝福。祝福祖國永遠青春,祝福我們的文化生生不息。”講解員陳女士介紹說,成立于2015年4月的愛和小鎮占地3000餘畝,除了夯土牆的藝術展廳,還有花田、窯洞、露天觀景台等諸多文化意味濃厚的場所。

  走進展廳,上千件精美的陶藝作品錯落擺放,琳琅滿目。牆壁上,一幅寫有“當日藝術展”字樣的圖片吸引了我的目光。“2015年以來,我們會在每年最後一個周日啟動‘當日’藝術展,邀請一些藝術家和愛心人士來到這裡,當天創作、當天展覽、當天拍賣,當天将拍得款項全部捐贈給貧困山區的學校,用于适齡兒童的美術教育。”陳女士介紹,目前,藝術展已累計捐款64萬餘元。

  此外,小鎮還推出了“小手畫三彩”等公益項目:“六一”兒童節前收集孩子們的美術作品,免費燒制成三彩釉畫後送給作者并捐贈學習用品。“平時,藝術家們還會為附近村落免費設計村标、為農家樂的裝修設計進行指導等等。”陳女士說。

  傍晚回到縣城,來到城區内的鳳翼山腳下,廣場一角有家城市書房,供居民免費借閱圖書。遠遠的,兩隊居民正在随着音樂跳着廣場舞。

  登上鳳翼山俯瞰,縣城風光一覽無餘。萬家燈火,慢慢地亮起來了。

  山頂的林蔭道上,遇到一位老太太正在散步。“老人家您身體不錯,今年高壽啊?”我問。

  “70來歲,正年輕哩!”

  戲裡戲外

  文:李世民

  “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我保國臣……”身處永城,在街頭、小區、廣場、公園乃至鄉村,時常聽到聲情并茂、字正腔圓的唱戲聲。不難看出,永城人愛聽戲,也愛唱戲。

  在永城,兒女孝敬老人,不僅在吃穿上下功夫,還要想方設法讓老人聽戲,樂得老人喜形于色。誰家娶親生子,要請來唢呐戲班,奏的是《朝陽溝》,唱的是《花打朝》。單位團體文藝演出,除了歌舞之外,少不了的也是戲曲,邀的是名角兒、請的是台柱子……

  永城人喜愛的劇種廣泛:京劇、越劇、曲劇、越調、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顔。”這曲兒、這調兒,永城人多數都會哼唱。但最愛的,還得數豫劇。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也無論是《打金枝》《三哭殿》之類古裝戲還是《倒黴大叔的婚事》等現代劇,一台戲有一台戲的情節,一台戲有一台戲的魅力,婀娜多姿,絢麗如花。

  永城人鐘情的,還有本鄉本土的地方戲——柳琴戲,它是豫東地區的稀有劇種之一,堪稱“河南一枝花”。它的唱腔或柔潤婉轉,或高亢圓脆,或爽朗歡快,唱詞通俗生動,表演樸實,生活氣息濃郁。《拾棉花》《王三善與蘇三》……以前演的也好,近期唱的也罷,哪一段都是有事兒、有趣兒、有樂兒、有魂兒,讓人魂牽夢萦,品咂不已。要不然,柳琴戲怎能叫拉魂腔,拉你的魂呢!

  愛的是家鄉戲,唱的是家鄉情,圓的是家鄉夢。時代的變遷,生活的幸福,都在這咿咿呀呀的戲聲裡自然流淌。生活在永城,就是有這樣的福氣。

  洛水的恩澤

  文:李虎山

  洛河潤澤了洛甯,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天旱時也總能比别處多落幾場雨。在洛甯境内,或平原,或河川,或丘陵,或山坡,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綠竹,本更适合長在南國的土地上,卻偏偏選中了洛甯,一紮根就繁衍了8萬畝,郁郁蔥蔥幾千年,使洛甯成了我國北方少有的“綠竹之鄉”,百姓的“綠色銀行”;沙蘭楊的故鄉在意大利,可一沾住洛甯的水土,長勢甚至超過了它的老家。上戈的蘋果、關廟的金沙梨、官莊塬的西瓜、良泉溝的太陽杏、硯凹的冬桃等也聲名鵲起,讓近至洛陽、遠到廣州的人們都能一飽口福。

  洛河,還賜予洛甯以寶貴的精神食糧。五六千年前的洛河兩岸,一代代先民留下了許多與洛水有關的傳說,比如“靈龜負洛書”“倉颉造文字”“大禹開禹門”“河伯與洛神”“伶倫制管弦”等。其中的洛書,提到了九個不同的數,無論橫、豎、斜排,數字之和都等于15。在先民的認知裡,整個人類世界就包容在這個“天圓地方”的平衡體中。圓潤、和諧、平衡的河洛文化,又在潛移默化中哺育着中華民族崇尚包容、平等與和平的民族性格。

  如今,洛甯境内的地名,與洛河有關的就有100多個,幾近全縣地名的三分之一。長水、洛河崖、河碼頭、河南、河北、河東、河西、河底、河上……這樣的村名數不勝數。

  洛河上已經建起的故縣、崇陽、小黃河、禹門河、長水、張村、利民、崛山、溫莊等水力發電站,使洛甯很早就成了“電氣化縣”。前年,國家又在洛河的支流——大魚溝,修建起一座抽水蓄能電站。電能的發展推動了洛甯的經濟建設,縣城的規模從洛河北岸擴展到南岸,一個流淌着現代氣息的新縣城正展現在人們面前。

  洛河生于陝西洛南縣,長于盧氏一帶的峽谷,及至洛甯,已成為朝氣蓬勃的青年。她使洛甯富足、安甯、靓麗。

  洛甯,可真是洛水養育出來的嬌娃啊!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永城市委宣傳部提供

  幸福常在喜樂年華(幸福隽永歲月安甯)(7)

  《河南日報》2019年9月28日40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