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4-09 07:07:31

  1. 紅色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

  紅色是一種咒術性的顔色,能夠替人驅邪避鬼;紅色又是一種幸運的顔色,能夠為人帶來幸福美滿。

  鬼怕紅色,是距今至少六七十萬年前,人類古早時期——“靈魂不死”觀念的産物。

  民間常以紅布朱砂動物的血液等物驅鬼避邪。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2)

  以紅色驅鬼,當源于原始先民對于的使用和認識。

  火為紅色,象征着光明,紅色的火可以驅除黑暗和驅走野獸,可以烤熟食物,可以取暖,火的使用使人類走進了文明。所以原始先民對火不僅無限崇拜,更對火賦予了無限的神力。

  而以紅作為火的象征,自然也能驅鬼,中國古人崇拜火,又俗信鬼忌火,可以用來驅鬼祛邪。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3)

  《太平廣記》記載:

  一女鬼對丈夫談生說:“我與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後,方可照。”

  過了兩年,談生忍不住好奇心,夜裡等女子睡着了,偷偷點燈看她,隻見她腰以上已經長出和活人一樣的肉了,但腰以下還有白骨。

  女子驚醒後發覺談生偷照自己,說,“你辜負了我。我就要複活了,你怎麼就不能再忍一年而用燈光照我呢?”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4)

  清人陳恒慶《谏書稀庵筆記》中記載:濰坊習俗,婚禮親迎,新娘将進門,用以紅繩縛二束草,放在門兩旁;又以紅磚一雙、箸十枝,放在房檐上。這樣做的目的是避鬼。

  穿上紅衣服抵禦鬼,紅色有驅鬼避邪的功用,于是人們有意将紅布拿來制成貼身内衣,故有紅抹胸之稱。

  每年除夕,人們還将對聯寫到紅紙上貼在門上,也寓意驅鬼逐怪。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5)

  “本命”禁忌,在民間有着廣泛的影響,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紅避邪躲災的傳統。因此人們每逢本命年對紅色就特别鐘愛。

  人們在自己本命年裡,一到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内衣,或系上紅色腰帶,有的随身佩戴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挂,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以求趨吉避兇、消災免禍、平平安安。

  2. 雞鳴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6)

  在動物當中,鬼最怕雞。民間認為鬼懼雞,忌雞鳴。

  《河圖括地象》記載:“鬼畏金雞,金雞飛下,食諸惡鬼。”

  古人常用雞驅邪和祭祀,殺雞驅邪一種巫術,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用雞和雞血驅邪的活動,古人認為,雞和雞血具有驅鬼邪去災禍的作用。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7)

  農曆十月一日,河南民間有殺雞吓鬼的習俗,傳說是閻王爺放鬼,至來年清明節收鬼。民間以為鬼怕雞血,雞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殺雞吓鬼,以使小鬼不敢出來。

  洛陽喪葬習俗,伊川一帶出殡隊伍以喜樂為前導,掂香紙籃的領路,香紙籃内放有一隻公雞名曰“叫魂雞”,一邊走一邊用桑樹枝或石榴樹枝條打雞,此為驅鬼辟邪,有“六精斬盡魂魄散金雞鳴處神鬼驚”之說。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8)

  這類信仰,大約是由“雞鳴天亮”而來。

  鬼陰畏陽,雞為陽物,白晝是陽世人活動時間,黑夜是陰間鬼魂活動的時間。雞鳴天明,宣告陰魂鬼魅活動結束,故鬼畏雞鳴。

  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述桑氏與李氏鬼相戀,李氏鬼“雞鳴欲去,贈繡履一鈎”,“李聽雞鳴,彷徨别去”。

  清人陳恒慶《谏書稀庵筆記》中“都中鬼怪”說:“雞鳴一聲,五鬼皆無蹤矣。”

  這一俗信後來廣為流播,至今老人們仍有此觀念——晚上如果遇見了鬼,隻要學叫雞啼就可以把鬼吓跑。

  3. 撒米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9)

  谷米是民間防鬼魅所忌憚之物。

  民間以為米有驅除鬼魅、防避邪祟的作用,因為鬼怕米,撒米可以驅鬼祛邪,在香港的鬼片中,有一種招魂的儀式叫做“問米”,就是利用鬼忌米來驅使鬼魂問道的一種方式。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0)

  撒米驅災,其實也是大米可以驅邪這種傳統信仰的現代表現,粵劇裡的“神功戲”至今有撒米的儀式,目的就是擋災避邪。

  在四川一些鄉鎮裡,家裡人病了,可能會被認為是驚動了家宅中的鬼靈,老年人端來一碗水,手握一把米,一邊喃喃自語,一邊用力踏腳,朝東南西北四方撒米,然後把水潑在地上,就意味着請來了神靈,驅邪攆鬼。

  喪葬時道士作法,米是必備的道具,出殡至墳墓地前,墳地四周必須撒鹽米引鬼,這樣死者的鬼魂就不會加害擡棺的人了。

  江蘇一帶在“喊驚魂”的習俗中,也常用谷米作驅邪引魂的主要“道具”。

  4. 柳枝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1)

  柳,又名“鬼怖木”,自古以來便被認為是避邪之物。

  清明節祭祖,事涉鬼魂,為了防止鬼魂邪氣侵擾,必須禳災、祓除、驅邪,其辦法就是插柳于戶,戴柳于首。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2)

  道士作法驅鬼時,也常使用柳枝,民間也一向有以桃弓柳箭削減煞氣的做法。

  少數民族請巫醫救治病患時,巫醫多會替病患配帶柳枝,避免鬼怪再來作祟。

  滿族人視柳為神樹,有插柳辟邪的習俗。

  民間傳說,用柳枝打鬼,每打一次,鬼會矮七寸,多打幾次,鬼就吓跑了。

  5. 赤豆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3)

  赤小豆,又稱赤豆、紅豆、紅小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溫、消腫解毒等作用。

  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赤小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4)

  故赤小豆被認為是有驅鬼避疫的神通,民間有“赤豆打鬼”的說法。

  清人袁枚《子不語》卷十三“僵屍求食”條就記載了鬼怕赤豆的故事。

  但明人李時珍從醫學角度認為:“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做小豆粥以厭之,亦附會之妄說也。”

  6. 唾沫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5)

  中國古代傳流下來一種治鬼的辦法,說是鬼怕人的唾沫。

  這個傳說大概秦漢時期就已經比較普遍,古人忌唾,因為唾是巫人詛咒的方法。

  由于唾沫本身是一種“口毒”,亦稱“毒液”,所以既能害人,也能以毒攻毒,治鬼辟邪。

  《定伯賣鬼》記載:

  南陽宋定伯夜行遇鬼,便詐稱自己也是鬼,真假二鬼遂結伴同行。途中宋定伯以初入鬼伍不習規矩為辭,向對方套取“鬼最怕什麼”,真鬼坦言相告:“鬼最怕被人唾面。”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6)

  結果宋定伯便用吐唾之法治服了真鬼,使真鬼變成一隻羊,在宛市上賣了一千五百錢。這件“奇聞”在當時大概流傳很廣,有“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的謠諺傳播。

  鬼畏唾沫這個鬼界的秘密,就這樣被那個缺心眼的鬼洩露出來了。

  在後來的鬼故事中,大都接受了這一說法,并且添枝加葉,說得越來越生動了。

  明人姚旅《露書》中,亦有“鬼不畏符隻畏唾”之語,顯出唾液治鬼的無上法力。人有此制鬼法寶随身,日常獨行,夜路遇鬼,也就大可不必多懼了。

  7. 篩子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7)

  篩子,是一種我們生活當中經常使用的器具,上面布滿均勻小孔,用來過濾大的東西和雜物的用具,用兩句成語來說明篩子的作用,就是“去粗取精去僞存真”。

  篩子驅鬼辟邪的習俗,源于《破陰陽八卦桃花女》的古老故事。

  其中寫到算卦的周公占術屢為小桃樹修煉成精的桃花女所破,周公便設計陷害桃花女,假托媒人來到桃花女家,為自己的兒子增福求婚,桃花女将計就計,答應婚事。

  桃花女出門的時辰正與日遊神相觸,桃花女叫人拿個篩子走在喜車前,這叫篩子“千隻眼”,趕跑了日遊神;桃花女上車後,用紅布将頭臉罩住,避過了太歲。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8)

  原來兇神惡煞害怕篩子、紅布這類鎮厭物,故而,不敢接近喜車和新娘。

  此事傳開,那些欲辦喜事又怕兇神惡煞侵襲的人家,都效仿桃花女的辦法。

  從此,用篩子蓋轎以及新娘用紅布遮蓋頭臉等習俗,蔚成世代流傳的婚娶風情,甚至直到現在,仍有在新房裡懸挂篩子紅布以解煞辟邪的。

  8. 響器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19)

  俞平伯先生《古槐夢遇》中“鬼國語”說:“鬼國故無響器,有之亦不鳴,鳴之亦不響。”

  響器是民間土話,指的是鑼鼓家夥。

  響器是道士作法時的法寶之一,病家常請道士打醮,求神驅鬼治病。

  打醮時,禁止陌生人入見,道士身穿法衣,手握鈴铛響器在屋裡走來走去,燒香焚化疏文,嘴裡還喋喋不休地念着經文,召神驅鬼,祈福祛災。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20)

  說到鬼怕響器,源頭恐怕還得從鬼怕響聲說起。

  鞭炮最早叫爆竹,是用于避鬼驅邪的。

  早在漢代東方朔的《神異經·西荒經》就記載了傳播疫疠的山臊惡鬼危害百姓,人們利用竹子燃燒時産生的爆裂聲來驅趕山臊惡鬼的傳說。

  身體弱戴什麼驅鬼辟邪(傳統民俗中能夠)(21)

  清人袁枚《續子不語》卷八中“金能退鬼”條記載:

  乾隆己酉年,常熟縣夜間鬧鬼,突入民家,滿城不安。縣令向顧德懋求教治鬼辦法,顧德懋說:“這些鬼是陰兵,兵以鼓進,以金退。”顧德懋教人們敲擊鑼鼓響器,終于把騷擾百姓的惡鬼吓跑。

  明人錢希言《狯園》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說松江青浦縣某村忽有數十隻鬼現作人形,召請伶人演戲,約定不許敲鑼,長夜不歇。沒有鑼鼓那還怎麼演戲呐?伶人苦不堪言,實在忍無可忍,最終敲響鑼鼓,但聽铿然一聲,衆鬼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