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途徑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途徑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7-23 10:18:50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工作的重點人群,其就業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途徑?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途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工作的重點人群,其就業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全社會要群策群力,力促大學生充分合理就業,協助大學生創新創業,進而實現大學生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最大化地實現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為此,确保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重要的基礎工作。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面臨挑戰

  當前,各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表明,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大學生的學習以及走向工作崗位後的發展。但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關注、解決。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需進一步提升科學認識自我的水平。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是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但如果大學生缺乏主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高校相關部門尚未找準與職業相關的專業測量工具和手段,就可能對大學生形成科學、全面的自我認識造成一定困難。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突破就業指導的阈限,形成科學的培育理念和機制。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但是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局限于就業指導,服務于就業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現象。在這種觀念主導下,有些學校隻能滿足大學生畢業時擇業的一時之需,難以顧及大學生的個性要求及一生的職業發展。

  急需企業介入,實現高校與企業的有效對接。目前,由于缺乏對人職匹配的科學認識,高校與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不能實現充分有效對接。一方面是大學生難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難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企業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缺位,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與企業的效益。

  相關方面需要加強協同,形成社會合力。目前,高校和社會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存在諸多缺失環節,即個體、家庭、學校、企業、政府等環節缺乏内在聯系,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合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能僅作為一門課程,而是需要形成有機的内在協作機制。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亟須加強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的開展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教育領域來看,教育的任務在于,生成所有社會成員或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在教育實踐中,素質教育的實施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更加重視個性教育,重視因材施教,重視與個體個性發展相關的自主意識、自信心以及多種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規劃應該貫穿學生的各個學習階段。目前,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總體而言還要在早期性、針對性、專業性、連續性、系統性和實效性等方面着力,堅定學生在未來進行職業選擇時的信念和判斷力,以促進人與職業的合理匹配和職業發展。

  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要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大學生充分就業和就業後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資源配置問題是一個社會在經濟領域最基本的問題。改革開放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今後要不斷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人才流動機制,為大學生通過就業創業進入社會分工體系提供體制機制方面的保障。

  從選人用人方面來看,要盡力保證大學生個體與職業的契合,促進個體潛能的發揮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優化。全社會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等,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氛圍。目前用人單位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唯文憑”“唯名校”等傾向,畢業生招聘、員工管理、人才使用與發展存在粗放模式。用人單位要堅持科學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具有人力資本的潛力和稀缺性,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的内部生态,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标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要發揮創造型大學生人力資本的作用,讓一些富有冒險精神、創新精神的大學生以創業者的身份進入社會分工體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如何系統改進

  大學生是國家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在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重新認識個人的價值。并非強調了個人,就會忽視組織和社會,相反,正是因為尊重了個人、鼓勵個人發展,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個體價值與社會發展在一定的社會機制作用下是可以一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重視個性化教育。個性是指一個人獨特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個性特質往往與一定的職業相契合。人與職業相匹配,有助于發揮個體的潛能和創造性。因此,開展個性化教育,了解學生個體的職業興趣、價值觀等,有助于未來入職後的人職匹配,實現職業發展的優化。

  認識人的職業發展規律,開展層次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論語·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段描述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古人對人生階段的認識和職業生涯規劃,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人的職業生涯是一個包含多個連續階段的發展過程,在不同階段,個體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和發展任務等。有的西方國家制定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直至大學的法案,以保障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依靠自身的人力資本和比較優勢“無縫隙”地進入工作領域,開啟職業生涯。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建立中國特色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營造企業家成長環境。我們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包括企業發展戰略、工作規劃與工作分析、招聘與培訓、績效考評、職業規劃、企業文化等内容,使大學生走出校園進入企業後能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同時,社會應該積極營造企業家成長的社會環境。

  建立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的社會機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家庭等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一種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的社會機制。其中,創造良好的大學生人力資本成長環境、維護人力資本市場秩序、實現人力資本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顯得尤其重要。當然,這一機制的運行離不開制度的支撐,如教育制度、産權制度、專利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當前我國正在建立與完善這些制度。

  (作者單位系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2月09日第3版

  作者:馬文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