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
引發心氣虛的具體病因有:
1.年高髒器衰弱。
2.風濕損傷心氣。
3.其他疾病轉變(肺心病、心肌炎)。
4.禀賦不足(先天性心髒病)。
心陽虛
心陽虛,主要為交感——腎上腺系興奮,分泌大量兒茶酚胺引起皮膚、粘膜及内髒小動脈收縮,并可引起心律失常。
心陽虛脫
心陽虛脫兼見面色蒼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甚至神志模糊與昏迷。
心血虛
導緻心血虛的原因有多種,例如血生化不足、繼發失血、陰血暗耗等。如此,則心血不能充實血脈,亦不能榮養于上,所産生的具體病症有:眩暈健忘、失眠多夢、面色蒼白、唇舌色淡、心悸、脈細快等。
心陰虛
導緻心陰虛的具體病症如下:
1.熱病傷陰,津液虧耗。
2.體質素虛。
3.虛火内擾。
津液耗傷,使細胞外液減少,故出現口咽幹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心陰虛則心陽偏亢(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出現五心煩熱、盜汗、低熱。
心火上炎
中醫認為,心火上炎的病因有三:
1.情志郁結化火,即與精神因素有關。
2.六淫内郁:泌尿系感染、複發性口腔炎等證都由生物性病原體引起,泌尿系統結石與泌尿系感染相關,可互為因果。
3.進食辛辣和溫燥藥物。
心血瘀阻
中醫學認為心血瘀阻的具體病因如下:
1.繼發于心氣或心陽虧虛。
2.情志内傷或勞倦、受寒。
3.過嗜肥膩,進食過多高脂食物是血脂升高、膽固醇、甘油三酯沉積冠狀動脈形成“痰濁凝聚”的重要原因。
痰火擾心
中醫學認為,痰火擾心的具體病因如下:
1.情志不舒。
2.氣機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
3.外感熱病。
中醫學表明:上述病因都能“灼津成痰,痰與火結,内擾心神”。
邪熱内陷
熱邪入侵,随着熱邪日趨亢盛,熱邪則深入心營,心神被擾,則會出現高熱煩躁、神昏谵語、昏厥不語等病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