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32個國際博物館日

第32個國際博物館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8 05:08:24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郦亮/文 常鑫/圖、視頻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一大早上海的各大博物館美術館都湧進了大批觀衆,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舉動使得國際博物館日成為很多人的節日。但是今年的節日,觀衆又深切地感受到“觀展在博物館之外”變得很時髦,博物館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随着博物館外延的擴大,“無處不博物館”已經在這座城市成為現實,這是城市進步發展的一種體現。

  ◆ 博物館日有儀式感,更有“驚喜” ◆

  今天一大早,市民老顧就趕到泰康路上的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參觀。國際博物館日上海有多家網紅博物館免費開放,這家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平常我們參觀要60元門票,今天都是免費的,而且還有新展覽看。”

  老顧所說的“新展覽”,是上海琉璃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日推出的“覓遊憶境——趙瑾雅玻璃藝術展”。琉璃博物館過去以舉辦國際玻璃藝術大師的作品著稱,此次畫風一變,把展廳放給了國内90後青年藝術家趙瑾雅,也可以看出這家博物館求新求變的一種努力。

  第32個國際博物館日(這個國際博物館日有點特别)(1)

  今天免費開放的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恐怕是上海最火爆的博物館之一。展覽呈現了趙瑾雅創作的30組玻璃雕塑作品,以及最新的水彩實驗畫和創作手稿等。老顧提醒身邊的幾個年輕觀衆動作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傷着哪些美麗的玻璃作品。趙瑾雅以圓柱、圓珠、漏鬥、天幕、錐型等簡潔幾何體為主,用鮮豔童稚的糖果色,進行巧妙的排列和堆疊,呈現出一種柔軟的呼吸感。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國際博物館日這樣的黃金檔,将展期提供給年輕的玻璃藝術家,就是想拉近青年觀衆與玻璃藝術的距離,讓他們感覺到藝術其實離自己很近。

  上海博物館新近開幕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雖然是免費對公衆開放,但今天國際博物館日依然吸引了大批觀衆前來“打卡”。市民鄒女士今天特地給上幼兒園的女兒請了假,母女倆一起來看展覽。“在國際博物館日看展,很有儀式感。” 鄒女士對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說,“但這儀式感又不是空洞的。因為今天上海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都推出了新的展覽,給了我們觀衆不少‘博物館日的驚喜’。”

  ◆ 很時髦,觀展在博物館之外 ◆

  在“國際博物館日”看展覽越來越不需要在博物館裡看。上午10點,白領朱女士乘地鐵去另一家公司開會的過程中竟看了一場展覽,這讓她自己都感到很神奇。事情是這樣的,她在南京東路地鐵站準備上車時,看到走廊裡正在舉行“新海派·新力量——中華藝術宮青年藝術家推介展”,展覽不大,展出三位青年藝術家的十幾幅作品,就略略掃了一遍,“畫得真好,這批青年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很細緻也很溫暖呢!”

  這個地鐵裡的展覽,是中華藝術宮打造“無牆的美術館”的一次具體實踐。展覽為什麼非得在博物館和美術館裡看呢?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副館長王一川對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表示,上海有那麼多優質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上海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就應該走到這些空間裡去,更好地發揮城市美育的功能。

  同樣的,今天開幕的“生命的禮贊”大型自然生态藝術展,選址浦東商業地标世紀彙廣場,也多少讓人感到很驚喜。這個融入潮流、藝術和科技三大元素,多維度展示動植物生态的展覽,彙集了18位藝術家近40件作品,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博物館級展覽”。過去這樣的展覽,基本都是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這些大型博物館裡舉行,但是現在卻走出了博物館,走向了城市公共空間。

  第32個國際博物館日(這個國際博物館日有點特别)(2)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沒有博物館的專業展廳,但這個獲得了中國最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之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支持的展覽,依然向市民完整地講述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藝術家以一組色彩亮麗的綜合材料裝置作品,還原了貉、滇金絲猴、水獺及雪豹四種保護動物的形态和生存場景。現場還連接起一台安裝在青海玉樹哈秀鄉山脊線上的攝像頭,岩羊、赤狐、胡兀鹫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都曾出現在鏡頭中。

  如果這個展覽在博物館裡舉行會是怎樣?觀衆陳潔這樣問自己。那一定會顯得很嚴肅,讓人覺得“生物多樣性”與自己很遙遠。“但是現在展覽移到了商圈,每個人都能随意駐足觀看,置身其中,對于展覽的意義也就有了更真切的體會。”

  ◆ 博物館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

  在國際博物館日,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博物館的邊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今天作客行知讀書會的心城市創始人兼CEO、上海交大客座講師朱一甯開宗明義地說,在上海,一座座博物館自然都算是博物館,但其實整座城市就是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館。

  在朱一甯看來,上海很多公共空間其實都承擔着博物館的功能。外灘12号,原彙豐銀行大樓,其最有代表性的八角廳有富麗堂皇的穹頂壁畫。這些壁畫足以讓觀衆經曆一場視覺上的環球旅行。四行倉庫,是勇士當年激戰日寇的陣地,時至今日還在向世人講述那段英勇頑強的往事。朱一甯和他的團隊還收藏了上海800多條已不複存在的馬路的門牌,小小的一塊門牌背後,是每個人大大的故事。

  什麼是博物館?那些叫“博物館”的建築當然是,但很多不叫“博物館”的空間也同樣是。朱一甯說,城市就是一部百科全書,是永不落幕的博物館,人們行走在城市,閱讀着城市,可以感受到上海獨有的文脈和溫度。朱一甯的講座也開啟了行知讀書會的“文博藝術季”。

  今天上海博物館還舉行了一場“我在上博修文物”的網絡直播,由6位非遺傳承人通過鏡頭現場為青銅器、古陶瓷等文物“治病問診、重塑原身”。觀衆還能在網上與修複師展開互動。市民秦先生家在嘉定,沒有辦法趕到市區的上博現場觀展,但他覺得自己通過網絡直播,已經深入地參加了上博的活動。“我沒去上博,但我又去了上博,隻是以另一種方式。”

  确實,博物館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了。觀衆甚至于都不知道博物館在哪裡,但他們又确實身處在博物館之中。“博物館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正說明博物館的外延在不斷擴大。‘無處不博物館’正是博物館功能不斷提升的一種體現,是城市進步的标志。”藝術評論人秦權新對記者表示。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郦亮/文 常鑫/圖、視頻

  編輯:張紅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