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于755年爆發,長達八年之久。杜甫在戰亂中流亡轉徙,終于在759年來到成都,得到了久違的安定,并在朋友嚴武等人的資助下,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間草堂。
一家人疲于奔命,現在總算有了一個栖身之所,杜甫的心情開始變得輕松起來。760年夏天到了,他欣賞着草堂周圍的景色,并寫了一首詩來記錄當時的情形。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詩的題目就叫做《江村》。因為草堂就建在江邊一個小村子裡,這個村子很小,根據詩人《江畔獨步尋花》等詩歌的描述,村民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鄰居。
這條江杜甫稱為清江,就是說它的水流非常平緩清澈。實際上這條江就是岷江的支流錦江,在成都西郊的這一段又叫做浣花溪,它正好路過杜甫的草堂。
詩中說“一曲”,就是指的浣花溪彎彎曲曲。又說“抱村”,就是說這條水流是繞村而過。詩歌的開頭一句就是開門見山,交代草堂所在的地點,點明題意。
綠樹成蔭,鳥啼蟬鳴。結束了長期的漂泊,突然在陌生的環境中安定下來,一時還感覺無事可做。這樣的“長夏”,白晝就越顯得漫長。而且“事事幽”,繞村而行,周圍也顯得非常幽靜。
新修建的草堂,就有燕子來銜泥築巢,它們成雙成對,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往門外看,江邊上和水田裡,那些鷗鳥相互嬉戲,它們一會兒浮水,一會兒又沖向藍天。
和以前戰亂中的逃難相比,一家人顯得格外地輕松舒适。妻子空閑的時候,在紙上細心地畫着棋盤,興趣來了自家人或者是鄰居還要下幾盤棋。既是娛樂,也是打發時間,還能聯絡鄰裡關系。
小兒子也很調皮,他模仿着大人的模樣,在那裡認真地敲打鐵針,使它彎曲成釣魚的鈎子。雖然魚鈎很難制作,但為了能夠到門前浣花溪裡去垂釣,他還是搗鼓不停。
草堂周圍風景優美,安靜平和,有一種陶淵明詩歌裡的田園意境。妻子兒女一改過去戰亂時期的憂愁苦悶,也是自得其樂。杜甫對這樣安定悠閑的生活已經很滿足了。
因此在詩歌的末尾,杜甫就把這樣的心情表達了出來。他說隻要有故人朋友供應生活所需的“祿米”,自己本來就是一個低微的人,就再也沒有其它的什麼要求了。
杜甫說自己是“微軀”,這是一種自謙的說法。其實杜甫在成都,不但是朋友嚴武的幕僚,而且還擔任着檢校工部員外郎,算是在朝廷裡還挂了個頭銜。
詩中所說的“祿米”,就是指為官的俸給,這裡指生活所需的錢财糧食等物質。詩中的“故人”,指的就是嚴武。杜甫蓋草堂,任幕僚,甚至平時一家人的生活,都得到他不少的幫助。
其實杜甫這首詩在流傳過程中有兩個版本。另外一個版本除了有“自去自來梁上燕”的“梁”不同以外,最主要的是還有一句詩是“多病所需唯藥物”,它的意義和“但有故人供祿米”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版本就回避了故人嚴武的資助這個話題,把重點放在自己的年老多病上面來了。前一個版本是對朋友的感激,後一個版本則是表達對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生活的擔憂。
但是不管是哪一個版本,其實都反映了杜甫生活的艱難。依靠朋友資助也好,自己身體患病需要藥物治療也好,這都很尴尬,很痛苦,都是一種無可奈何。
所以杜甫寫的這首夏天的《江村》,前六句寫草堂的環境,那種輕松快樂閑适都是鋪墊,絕不是真正的開心快樂。重點全落在了末尾兩句上,這兩句是他們一家人能夠平安生活下去的希望。
杜甫青少年時期生活還比較舒适,自從喪亂後就沒有輕松過,可以說這次居住成都江村是得到了久違的安定。因此夏天來臨,詩人觸景生情,就有一種複雜的感動。
也正是如此,詩人對在成都的新生活沒有過高的要求,沒有那種奢望。他隻是希望自己在成都能夠得到朋友的照顧,隻希望自己的病體有藥物可以治療,一家人能夠安定地相依為命地生存下去。
這首詩不管是哪一個版本,都是一種辛酸。一個大詩人竟然流離轉徙,生活無着,過着乞讨般的日子,這哪裡有做人的尊嚴。希望是美好的,但杜甫連這一點微薄的希望最後也落空了,隻能說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