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凝視那一棵胡楊

凝視那一棵胡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16:22:54

  村頭一株大榕樹,綠油油的葉片在太陽的照耀下反射着光芒,須根像層層門簾一般垂着綠蔭裡人們三三兩兩,或在搖扇乘涼,或凝視着眼前的一片半月水塘,水塘裡種滿荷花,後面便是橫成排豎成行的青磚瓦房,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凝視那一棵胡楊?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凝視那一棵胡楊

  村頭一株大榕樹,綠油油的葉片在太陽的照耀下反射着光芒,須根像層層門簾一般垂着。綠蔭裡人們三三兩兩,或在搖扇乘涼,或凝視着眼前的一片半月水塘,水塘裡種滿荷花,後面便是橫成排豎成行的青磚瓦房。

  我見過太多嶺南鄉村,這地處廣東省台山市的大綱村,模樣似乎和别的村子沒有大的不同。穿過村道,從巷口往裡走幾十米,便看到一處青磚大屋,門口很窄,隻可容一人進出。門口木匾上刻着五個字:林基路故居。

  木頭門扇,漆成暗紅色,門扇上挂有銅環,似乎期待着人們叩響。我正要擡手,重重思緒一時湧上心頭:他心頭有一顆怎樣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從台山邁步廣州、走進上海,而後東渡日本,又重返上海再赴延安而至新疆的迪化(今烏魯木齊)、庫車、烏什?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從嶺南走到新疆,化身為金燦燦的胡楊?答案,也許就在這扇門後。伸出手去,輕輕一推,“吱呀”一聲,門開了。

  房子不大,單層磚木結構,建于清末,東西兩房,中間為廳堂、天井,院子裡鋪着鑿平的石塊,屋子裡鋪着赭色地磚。房内均是尋常家具,廳堂門口挂着一副木質楹聯,左書“和厚家風”,右書“修齊世德”。廳堂内擺有方桌長椅,右側牆角倚一木架,每格上都放着一張笸籮,估計當年是用來養蠶的。屋内陳設簡樸,既有鄉土勞作氛圍,又不乏當地的文化氣息。

  台山舊稱新甯,素有僑鄉之稱。林基路1916年出生,其祖父原是個窮苦的耕田人,後為生計所迫到美國謀生,林基路的伯父和叔父也跟着去了美國。而林基路的父親因為天資聰穎,留在家中讀書,希望能走科舉仕途。然而待其學成赴考時,科舉考試廢除了,林父便攻讀法律回台山當了律師。雖然科舉未成,但林父念念在茲。林基路乳名福照,初起學名國梁,後改名為梁。其兄乳名福順,初起學名國棟,後改名為棟(曾是中山大學學生會主席和廣州學聯主席,後與朋友赴香港辦學)。其弟乳名福佑,學名國幹,後改名為幹(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國内微波理論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林父希望幾個兒子好好讀書,成為國家棟梁幹才的用心可見一斑。

  1930年夏天,少年林基路碰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留學日本的譚秀峰(即何幹之,廣東台山人,陝北公學初期的主要教員之一,後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系主任、黨史系主任)等一行人從東京回來,在台山舉辦台山青年暑期學術研究班,主講現代世界觀和新文學,實際上主要内容是馬列主義和革命文藝理論。研究班主要吸收部分中學生和小學教師到班學習,林基路主動要求參加。學習的時間雖然隻有一個月,但對林基路幼小的心靈起到了巨大的啟蒙作用。作為殷實人家的子弟,他聯絡一批同學和師長,在自己就讀的任遠中學開辦民間夜校,吸收附近無錢入學的貧民子弟四十餘人入學讀書,還編寫了一篇名為《中秋節》的國文課文。

  開闊了視野的少年林基路一路求學,幾經輾轉,從台山到廣州,從廣州到上海,從上海到日本,在193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而後又重返上海參加了左聯。1937年9月,延安發來電報,要從上海調一些做文化工作的人過去。對革命聖地向往已久的林基路聽到消息,迫切要求前往。1937年10月初,林基路到達延安。據同為台山鄉親的同行者李雲揚回憶:“雖然城小得隻有幾條土屋街,人少,店小,但當時卻滿城熙熙攘攘,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祖國英雄兒女。”

  林基路和李雲揚進入黨校學習,且被編入同一班,林基路被推選為該班的班長和黨支部委員。一日,黨校幹部處處長找他和李雲揚談話,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中央決定派他們進疆工作。為了保守黨的幹部機密,中央要求所有入疆的幹部改名。經過一番考慮,林基路将當時的名字“林為梁”改為“林基路”,而李雲揚改名“李志梁”。

  1938年2月,林基路、李雲揚等一批赴疆幹部自延安出發,先到西安,再化裝為平津一帶無家可歸的流亡學生,擠在三輛運輸卡車上到達蘭州。因為當時赴新疆交通不便,林基路一行在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等了一個月。後來有架蘇聯運輸機從蘭州出發飛往哈密,他倆這才得以成行,然後再轉乘汽車到了迪化,一路可謂幾經輾轉、曆盡艱難。林基路先後任新疆學院教務長、阿克蘇專區教育局局長、庫車縣縣長、烏什縣縣長等職。李雲揚任省立第一中學校長,後任巴楚縣縣長。

  巴楚縣我沒有去過,但巴楚所在的喀什地區我去過。那裡夏天的太陽晃眼,白亮亮的,到了晚上十點還不肯收斂光芒。從喀什地區喀什市開車走一白天,晚上到和田地區和田市,一路基本都是戈壁,鮮見綠洲。從和田市開車再走一白天,就到了阿克蘇。從早晨到傍晚,一直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穿行,除了一眼望不到邊的連綿沙丘,偶爾可以見到幾株散落的胡楊樹,樹冠很大,樹幹粗壯,铮铮鐵骨般傲立蒼穹,頗有英雄意氣。

  早上八點多從阿克蘇出發,臨近中午到達庫車。車子在天山南麓行駛,往左看是光秃秃的赭色岩石,往右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間或可見高聳的風力發電機和石油鑽探塔,下了高速進入庫車縣城後才看到綠色。我是來這裡家訪的,因為知道林基路曾在這裡工作,所以對這裡多了些特别的關注。我問學生家長,知道林基路嗎?他們說,知道,這裡有林基路大壩,還有團結新橋也是他修建的。查了下資料,林基路就任新疆學院教務長是1938年,那時他隻有二十二歲。就任庫車縣縣長時隻有二十三歲,離任庫車縣縣長那年他二十五歲,被反動軍閥盛世才殺害是1943年9月,那時他年僅二十七歲,與他一起犧牲的還有陳潭秋、毛澤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他提出了新疆學院校訓(“團結、緊張、質樸、活潑”),帶領學生開展愛國抗日宣傳活動,創作了新疆學院院歌,在阿克蘇、庫車、烏什大力興辦教育,辦了難以計數的好事實事。

  在驚歎林基路的堅強革命意志和超強工作能力時,我們也深深為一位女性所折服。她便是林基路的妻子,陳茵素。同為台山人,她出身于富裕的華僑商人家庭,1935年底與林基路在日本留學時結婚。1937年8月她從日本回到台山老家分娩,不久産下一女。彼時,林基路已經奔赴延安。1938年5月,陳茵素與幾位知識青年相約從台山趕赴延安。當他們走到河南信陽時,鐵路因戰事不通了,一行人隻好停下來商議,打算先回台山,等待形勢好轉時再出來,可是陳茵素堅決表示要繼續前進,決不後退。無奈,其他幾名男青年取道回台山了,陳茵素卻義無反顧地向北走,經過八天的步行,到達洛陽。

  陳茵素後來從洛陽坐火車到西安,之後一路步行,1939年5月到達延安。從出發到抵達,整整用了一年時間。可是此時林基路已經到了新疆,到了一個更遠的地方。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并光榮入黨後,陳茵素決定也到新疆去,與林基路共同戰鬥。

  經黨組織批準,1939年9月,陳茵素從延安搭飛機到達迪化,後又馬不停蹄趕往庫車。夫妻會面後,陳茵素将從延安帶來的指示向林基路和另一位在當地工作的黨員蔣連穆傳達。經過三人研究,決定成立庫車縣第一個黨小組。至此,南疆庫車的第一個共産黨組織成立了。

  很多人知道,林基路身陷囹圄時寫過一首《囚徒歌》,特别是結尾的那句:“灑我們的鮮血,染成紅旗,萬載飄揚!”更是口口相傳,耳熟能詳。很少有人知道,林基路還寫過一首《思夫曲》,是他以愛人和其他被囚禁的女同志的心境寫的。“丈夫啊!你不要焦愁,你堅持節操,黎明就要來到。黑暗已到盡頭!丈夫啊!你不要焦愁,你堅持節操,一旦光明到來,你就回來擁抱!擁抱!”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恐怕很難寫出這樣由我心及你心、由你心勵我心的詩句。據載,戰友們回到延安之後,在新疆死難烈士的追悼會上,陳茵素唱起了這首歌,在場的所有戰友都流下淚水。

  昏黃的陽光,矮矮的牆,窄窄的院門,又一聲“吱呀”,将我從沉思中帶回。“艱難可以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可以奪走人的生命,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

  走出林基路故居,來到村子中央,發現有一處榮參書室,陳列有林基路生平事迹展。村裡還有一處初心講堂,目前正在建設台山市農村幹部培訓學校。而荷花塘的對面,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和整畦整畦的瓜果蔬菜,旁邊矗立着林基路烈士紀念碑。碑基正面镌刻着林基路烈士生平,另外三面分别是鄧小平、陳雲、王震同志的題詞。

  林基路紀念公園是2007年落成的,那時陳茵素已年屆九旬,她坐着輪椅來參加落成儀式。據在場的人講,她再次吟唱了《囚徒歌》與《思夫曲》,聞者無不動容。

  戈壁之上,烈日寒霜,風沙漫卷,沒有甘泉的流淌,沒有肥沃的土壤。那一棵棵胡楊,就像那一批革命者,以铮铮鐵骨、用倔強豪放在戈壁荒漠書寫着英雄的詩篇。(劉利元)

  來源: 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