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你引用的詩句“江畔何時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我個人覺得上句的“何時”與下句的“何年”,意思相近,有合掌之嫌。這是作詩的大忌。我不想說你這兩句詩抄錯了,因為詩有不同的版本。
有些原著比改編的好,因為改編的人沒有理解原作者,從而狗尾續貂。有些改編比原著好,因為改編者站在原創者的肩膀上不斷精進。
更常見的版本應該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這兩句詩是張若虛的名句,同時也是唐詩中的名句。這兩句詩不但撐起了《春聯花月夜》這首詩,而且也讓這首詩孤篇蓋全唐。從而讓隻有兩首詩傳世的張若虛成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這兩句詩充滿了哲學意味,思想深邃,意境優美,境界高遠。詩句中有人江月的景物描寫,有照和見的動态描述,像是三維立體動态物壓縮成二維畫面,凝固不動了。隻因詩中加上年這個字的時間單位,才讓這幅三維一體動态畫卷,從遠古時代一直搖曳生姿來到現今年代,從而呈現在讀者面前。
詩中的人肯定是有感情的,他愛眼前的那條江,和天上的那輪月,還有腦海中的那個人。然而腦海中的那個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詩人作為吳中名士、朝廷命官,屬于社會精英。而今遠離廟堂,身處地方基層。詩人因此心憂社稷,想象天上的那輪明月,此刻也在照見遠方的皇上吧。他渴望能夠再次君臣相見,相談甚歡,從而能夠施展自己的一身本領,最終實現自己一生的抱負,這樣不可以嗎?
身為國家棟梁,一般情況下都是異地做官,父母妻兒遠在故鄉。此刻詩人臨江望月,因而想念遠方的親人,不行嗎?
當代詩人張棗說,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張若虛在詩中接着說,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即便讓他回到家中又能怎麼樣呢?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月光就灑滿了江水。
随着逝去的江水,他想到了年少時的那個初戀女孩。此刻她也站在江邊,望着月亮嗎?天上的那輪殘月,有沒有溫柔地照亮她的臉龐?她望着月亮會不會也想起少年時的初戀男孩,而暗自神傷呢?
當千百年後的當代人讀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時,不禁要問,這句詩有寫愛情嗎?
冥冥之中,好像張若虛聽見了。他也隻是苦笑了一下,沒有正面回答。我們正想繼續追問,隻見詩人向我們擺擺手,就轉身消失不見了。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舊年。也罷,也罷,大家都散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