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選擇的眼光要放長遠一些,盡量避免短視行為。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能活10年,和能活100年,那做選擇的出發點和邏輯肯定是大不相同啊。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盡可能地從長遠考慮來做選擇呢?因為,眼光越長遠,做出的選擇,複利就越大。到後面,就可能有更多的選擇,就可能越來越輕松,不那麼艱難。
一個得了絕症的人,在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做選擇的出發點和邏輯,會發生天翻地覆的巨大改變。美國著名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有個名篇,叫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習以為常幾乎不會考慮的條件,在她的世界裡,隻要有三天眼睛能看見這個世界,就已是寶貴的奢望。
秦始皇滿世界求長生不老藥,嘉靖帝躲在宮裡煉丹。後人拍個《康熙王朝》,主題曲都是唱的“向天再借五百年”。這些個英雄人物,為什麼那麼厲害呢?我個人覺得,一個不那麼重要的,但肯定有一定關系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未來的預期,要比普通人長遠,做決定、做選擇時候的考慮,也長遠。短視行為少。我們當然不會都成為這樣的曆史英雄,但是,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向他們學習,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就能讓我們自己的生活,逐漸地變好那麼一點。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我不想考慮長遠的事情,一點都不想,我也不需要有那麼多的選擇,隻想“擺爛”、“躺平”。
可以啊,沒問題啊,“擺爛”、“躺平”,本身也是選擇呀。哦,對了,你,有躺平的資本麼?這個“擺爛”、“躺平”的後果和代價,承受得了麼?
很多人總是會為自己的短視行為找個借口。比如,“車到山前必有路,船近橋頭自然直”。古話說的挺好的。不過,現實當中,有個前提,你得在“車上”,而不是躺在路邊,看曆史的車輪從自己身上軋過。現實當中很多抱這種想法的人,也不在“船上”,劃着一葉小舢闆,還沒到橋頭,就沉啦!
前些年的時候,大概是2018年底,有這麼個新聞,很有啟發意義。說的是高速公路路橋收費站撤銷的時候,一位36歲的女收費員面臨下崗,哭着對記者說自己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幹。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記得當年的“下崗”“再就業”“四零五零人員”等等。這些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我們父母長輩那一代人所經曆的時代巨變和改革陣痛。
我們這邊曾經有很多輝煌過的大廠,很多好品牌好東西,比如海棠洗衣機、春筍電視、太行縫紉機、芳芳洗衣粉、雙塔風扇、古城奶粉,這些,都曾經輝煌,但終歸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淹沒。
我們那個小縣城,當年輝煌一時的工廠,無一幸免,都已凋落。水泥廠、化肥廠、農機廠、礦機廠、鋼鐵廠、發電廠、運輸公司、建築公司、五交化公司、糖酒公司……
時代轉身的時候,是不會和你打招呼的,但是會有一些暗示,你要懂。要有所準備,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我們并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消失,也不知道未來某個具體的時間節點會發生什麼。那麼,做選擇的時候,時間跨度該以多長考慮呢?
我個人覺得,根據不同的選擇,以自己目前能考慮到的盡可能遠的未來做參照,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比如買菜。選擇就有很多。以前我買菜沒有章法,想吃啥買啥,看到啥買啥。有一段時期,經常處于打開冰箱,滿滿當當,晚上吃啥,無菜可用。一邊是菜放着爛掉,最後扔掉,一邊是經常“吃不來”。後來,改變了一下選擇方式,首先是,挑應季的吃。春天香椿萌發,就買點香椿拌着吃,夏天黃瓜茄子和其他綠菜大量上市,就買這些。秋天西紅柿應季,就多吃點。到冬季,北方就是土豆、蘿蔔、大白菜的天下啦。
買菜的時候,也考慮菜的存放期限,比如,芹菜頂多放個兩三天就蔫兒了,如果今天明天不吃,那就不買了。蔥頭、南瓜放個十天八天一點兒事也沒有,那麼看到新鮮的就可以買點回去放着。
自從我買菜的選擇不再是自己想吃啥買啥,而是大自然讓我吃啥我吃啥以後,買菜這個事情,煩惱少了很多。
買菜隻是個短期的選擇。再舉個長期的例子。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上學,會買學區房。買學區房就是個要考慮長遠的選擇了。多長呢?個人感覺,光考慮小學這六年都不夠,起碼要連上初中三年,義務教育這九年都得考慮一下不是?畢竟是幾十萬上百萬的賣買,選學區、地段、小區、樓層、戶型、朝向……七七八八,過戶、裝修、搬家,前前後後……實在不是個小工程。就算有錢,也不怕來回折騰,那人家目标初中要求戶籍、學籍雙籍一緻,在戶籍地還要居住夠一定時間,總得考慮進去噻。當然了,入學條件和政策,也是可能會變化、調整的。但,那是未來的不确定因素,選擇,卻是現在要做的。根據形勢的變化去調整,那就是再一次的選擇了。本文不再專門探讨了。
未完待續……
歲月無常 慨當以慷
笑看紅塵 信筆由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