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5 22:49:18

  客問:您的山水畫清雅醇厚,蘊涵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在當今藝術資本、市場、媒體潮湧環境下,您怎樣評價自己的繪畫創作?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初中海燕山腳下答客問)(1)

  初中海:我認為,就中國畫而言,它是一個需要經過長期磨練,厚積薄發的藝術門類,中國畫的成就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倒像是一個真火煉丹的過程。資本、市場和媒體盡管可以在相當的程度上影響或引導着藝術走向,但是最終的話語權還是由畫家的作品來決定。作為一個真正的畫家,什麼環境下都應該有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态。從我個人來講,經曆曲折,嘗盡人世間的冷暖炎涼。值得以慶幸的是,我自幼喜愛書法、繪畫,長期與筆墨紙硯相伴,它不僅給我帶來愉悅,同時也消融了人生路上諸多的風風雨雨。我的書法由唐楷晉行到漢隸魏碑,再到唐宋明人的草書,尤其喜愛草書;我的畫則是從宋元入手,到明清以及近現代黃賓虹等幾位我心儀的大家,一步步走過來的。同時,我也是“好山水、愛遠遊”,“每遊山水,往辄忘歸”。與大自然為友,對話自然,感悟自然,依戀自然,“以寫我心”的“取象立意”來追求個性化的“心象”與自然的契合,從而賦予筆下的山水一種獨特的感受,來表達一種精神,一種格調,一種意境,一種氣象,一種風骨,折射出中國繪畫精神本質。靜水流深,我對自己的繪畫創作很有信心。

  客問:你認為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對繪畫創作是否有益?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初中海燕山腳下答客問)(2)

  初中海:在我的眼裡,根本就沒有單純的畫家、書法家,隻有藝術家。藝術家必須具備綜合性全方位的知識,離不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涵養,就單純的書法、繪畫而論,相對我國古代儒、道、法、佛諸家皆言的“道”來講,書與畫隻是一種“雕蟲小技”,一種體道悟道的“工具”。中國古代孔子在《論語》中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視人品、學問、修養、胸襟為書畫的根基,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曾言:“于是閑君理氣,拂觞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講的是把古賢者思想反映到山水之中。近代美術史上的趙、齊、黃、潘四家,做人做學問都很到家,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國學造詣尤深,書畫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從我個人來講,比較喜歡文史,愛好佛道,深夜靜室之中,一本書,一杯清茶,和古時聖賢名僧高士晤對交談,也算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有時候興趣來時也寫寫詩填填詞,抒發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正是古人所說避谷就雅的意思。而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精神、境界、氣象、格調都是從此間流露于筆端的。

  客問:您認為面對真山真水的寫生對自己的山水創作很重要?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初中海燕山腳下答客問)(3)

  初中海:當然。但是首先要申明一點,傳統中國畫之寫生絕非等同于用準确的造型去具體地描摹對象之寫生。中國畫創作是“以形寫神”(顧恺之語)為創作準則,寫生中主要講究“目側心記”(荊浩語),強調寫心,追求“心象”的表達是要依附在大自然這個載體之上,所以,我們又必須體察自然。“師古人,師造化”(張璪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董其昌語)。實際上,古人與造化,萬卷書與萬裡路,對于每位畫家來講,如同鳥兒的一對翅膀、車的兩個輪子一樣,缺一不可。每一位畫家的成長都離不開傳統與生活(自然)的滋養。學習傳統,使我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具有古意屬性的文化感;師法造化,又能夠讓我的筆墨真正鮮活起來,充分表現自己胸中丘壑,使之映射出“唯我”的個性特征。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筆墨不僅僅是古老的程式和一種技巧,因為筆墨的與時俱進又能得到新的生命力。比如說,在我的筆墨語言裡有一個名詞叫“梯田皴”,就是在京郊太行寫生中産生的一種皴法,古人那裡沒有,當代也未曾見過,但當我面對真山真水時,發現身心完全處于一種非常奇妙的狀态,任憑心靈指揮着手中的筆,于有意無意之間,筆筆相連,筆筆生發,從而讓自己心中的丘壑靈動起來、鮮活起來,擺在面前,真是快莫大焉啊!

  客問:你作為一個書法家、畫家,能否談談筆墨對當代中國畫有何影響?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初中海燕山腳下答客問)(4)

  初中海:筆墨對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它常常又無辜地被人割裂或利用,弄得面目全非、精神喪失。筆墨書寫性的缺失在當下的繪畫作品中已經是司空見慣。而且對于這種缺失,頗有一些畫者、評論者将之曰為“創新”。當然,我是不敢苟同。“氣韻藏于筆墨,筆墨都成氣韻”。中國水墨畫,正是通過筆的力度、墨的韻緻來把畫家的“心象”、“意象”轉化成一道“視覺大餐”。筆墨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以書入畫,畫含書趣,書畫相融。自古工畫者多善書,曆史上的元四家、明代的董其昌,清初的“四僧”,近代的趙、吳、黃、潘,都是以書入畫,以書法筆墨提升繪畫筆墨,其書意化的線性概括物象方式,為中國畫美學内涵增添了新鮮血液,這表明,中國書法它作為一種線性藝術,是中國畫的重要基礎和元素。“筆墨當随時代”,并不是要否定幾千年的筆墨精神與傳統,而應該是傳承之、發展之,随着畫家對造化自然的不斷感悟與表現的“與時俱進”。中國畫的創新,不能偏離東方藝術的本質精神和獨特審美精髓。

  客問:能否談談繪畫史上您很喜歡并且對您的創作産生過較大影響的畫家有哪些人?以及今後的創作您有什麼想法?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初中海燕山腳下答客問)(5)

  初中海:古人說“必崔嵬然後為嶽,必滔天然後為海”,“萬卷書”與“萬裡路”是我繪畫創作生涯的兩項最重要的内容。我喜歡讀書,如前面所說尤其喜歡夜間讀書,所涉獵的内容也比較廣泛和繁雜。對于先賢畫家,也許是出于天性,我更多地喜歡并接受了王蒙、石濤、龔賢、陸俨少的影響,尤其是八大山人和黃賓虹。八大山人魂在筆墨,筆墨之中有八大的魂魄在。他的晚年作品,看似那樣地漫不經心,卻又是那樣地自然天成;他的筆力是那樣地舉重若輕,落到紙上卻又是那樣地力能扛鼎,這就是絢爛之極後的平淡吧,大味必淡嘛!反複觀看他的作品,樸、渾、拙、空,仿佛是佛祖如來的微微一笑,涵有萬千智慧卻又不着一言一語,以至簡之意象而寫胸中萬千之意象,用最簡潔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意韻。又如同金庸筆下的武功已臻化境的大俠,一花一葉皆可以用作盡去圭角鋒芒、而又能傷人于無形的殺人利器。原因何在?“内功”強啊!對于近代的黃賓虹,我更是由衷地敬佩,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古心寂寞競誰論》,感悟賓虹老人百年人生、百年修煉的寂寞古心。他拳拳于靜參内美,朝朝暮暮地孜孜于筆墨之中,筆蒼墨潤,元氣淋漓,渾厚華滋,造化入畫,畫奪造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融自己的精神内存之氣于山川大地的精神之氣,而其“五筆七墨”的精辟之論與繪畫實踐和在中國繪畫史上所達到的曆史高度,我們隻有在面對他的山水之時才可以舍丘壑而觀筆墨,感覺是非常地過瘾。至于今後的創作,我想肯定是一個更加盡心力修煉的過程,學習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知識營養,讓自己的學養、胸襟、筆墨、境界在修煉中日益得到提升,福自天來,畫從修來;胸中丘壑,别有妙造,順其自然地一直畫下去。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初中海燕山腳下答客問)(6)

  初中生做題答非所問(初中海燕山腳下答客問)(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