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晟 通訊員 張貝旎
社區是城市的神經末梢,社區治理是城市管理最基礎的環節。杭州市有一千兩百多個社區,社區工作者約13000多人,他們不但要處理好社區的日常事務,還要完成各級黨委政府交辦的各種任務,遇到突發事件更是責無旁貸的“救火隊員”。
當前,随着社會治理中心下移和社會治理精細化程度不斷加深,社區治理服務的任務也在不斷增加。如何做好社區治理工作,也是擺在各級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11月11日,2020年杭州市“公述民評”面對面問政第二場,主題就是“社區治理還有哪些痛點”。
責任重權力小,服務機制難落地
小區管理錯綜複雜,在面對違章搭建、違規停車、非法出租等亂象時,由于社區沒有執法權,或是職能部門職責邊界不清,往往會使這種老大難的問題久治不愈。
現場播放的調查短片中,濱江區的明月江南小區,部分業主私自包陽台的問題比較普遍。業主咨詢了社區和相關職能部門,但在“誰來執法”這個問題上,都陷入了僵局。業主表示,城管隻是上門看了一下,不了了之,物業和社區都表示自己沒有執法權。
對此,高新區(濱江)副區長周力軍解釋,包封陽台的行為不涉及增加面積,根據杭州市的相關規定是屬于違建,至于封包的形式,一般是由業主大會形成統一意見。“明月江南小區的情況我了解過,前兩年業主大會形成的意見是允許包北側陽台,并由物業公司請人統一制作。但實際操作中,有不少業主把南側陽台也包了,超出了公約的邊界。”
周力軍表示,目前對南側陽台能不能包,業主的意見不夠統一。但這樣的情況還是應當以過勸導為主。“我們下一步會進一步指導物業公司,怎樣使業主形成一個比較一緻的意見,以業主公約的形式來規範這些行為。”
除了小區内部的違建面臨着“拆違難”的尴尬,在江幹區的楊柳郡,小區外圍的一塊空地在去年八月建起了一幢體量不小的不明建築,看上去像一座廟宇的大殿。有業主打聽到,這其實是安樂堂,也就是老人去世後做白事用的。小區業主去市規劃局查了後,卻發現這裡的規劃應該是為城市綠地。
沒有任何審批公示,“安樂堂”從何而來?業主們找到社區,不過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涉及到和“違建”有關的事務,社區也無能為力,最多隻能通過街道幫忙打聽一下情況。
針對這一問題,江幹區副區長袁雁飛表示,“回去後會立即查規劃,查用地,如果确實是地鐵的配套的綠化用地,要複原;如果是已征未遷的,會督促落實;如果完全是違章建築的話,馬上拆,沒有任何理由。”
超職責範圍事項多,社工實在忙不過來
事務繁雜,分身乏術,是社區工作人員最多的感慨。其實,基層減負一直都在推進,然而事實上,現在不少社區工作人員反而有一種越減負、越負重的感覺。那麼這些負擔從何而來?又給基層工作人員帶來了哪些困擾呢?
比如,騎電動車未佩戴安全頭盔者,按理說應該由交警部門進行罰款和安全教育。然而在蕭山區,交警部門還會給屬地社區也開具一張約談單,要求社區工作人員找到當事人進行安全勸導。
暗訪中,有社區工作人員叫苦,碰到身份證對應地址并非實際住址的,有時候根本找不到當事人。
除了要上門勸導,社區工作人員還需要對轄區内佩戴頭盔的情況進行統計,交警部門則會定期進行考核。而這樣的情況,在各個城區普遍存在。社區工作人員說,他們也跟交警講了,但交警說忙不過來,社區最好能協助一下。
“沒辦法,到最後被騎車人罵了幾次,我也不去了,交警單子給我,我就放着。”社區工作人員無奈地說。
對此,杭州市公安交警局副局長楊國慶表示,今年4月開始,杭州交警開始嚴查電動車違法行為,并進行源頭的抄報,到目前為止今年電動自行車事故死亡人數同比去年減少65人,下降34.66%,“挽救一條生命,就是拯救了好幾個家庭。”同時,交通安全法也有規定,鄉鎮街道、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有對本轄區、本單位人員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義務。“另外,目前隻有騎車人今年以來有三次違法,交警部門才向社區抄報,由社區對其進行教育。”
“當然源頭宣教這個工作下去以後,确實給社區工作上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可能我們交警局跟各區、各街道,還是考慮得不夠周全。我會把這個問題帶回去,及時向局黨委彙報,一定會形成有力的措施,切實為基層減負。”楊國慶說。
暗訪短片中,還有社區工作人員反映,有些醫院開癌症處方藥,也要家屬來社區蓋章開證明,證明病人是他的孩子。對此問政現場的市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很震驚,“衛健部門肯定是沒有類似的規定,可能也是個别醫院自己出台的,我回去會進一步核實,馬上整改。”
社區、物業、業委會協同治理難
小區的治理,離不開社區、業委會、物業和業主們共同的努力,這其中如果不能環環相扣,緊密配合,小區管理就會“掉鍊子”。位于餘杭區的愛丁郡小區,最近就因為物業費上調,引發了業主們和業委會之間的矛盾爆發。
業主說,原來物業費每平方1.56元,現在一下漲到2.9元到3.5元,也沒有标書,沒有市場詢價和對比,同時業委會主任還存在違建問題。為此,幾百戶業主向社區遞交了申請,要求罷免業委會重新選舉,但幾個月過去了卻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複。
業主們懷疑,由于沒法查賬,自己手上沒有直接證據,加上本屆業委會明年三月即将到期,所以社區就想讓他們平穩過渡。
對此餘杭區副區長王豔勤表示,從“三方共治”的規定來說,社區、街道都有監管業委會的職責。愛丁郡小區的問題,社區更應提前介入,不能不管,“這是我們社區應該管的事情,提前介入最重要,不要把矛盾升級。”
同時,社區還應該幫助業委會提升履職能力,此外還需要外部監管的加入,譬如對經營性收入的審計要跟進,以及在街道層面成立共治協商等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